|
哲学思考 》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第13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2)
周國平 Zhou Guoping
馬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對於人的直觀的抽象的理解,繼承了他的哲學人學的思想,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學理論。在馬剋思看來,"現實的歷史的人"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和出發點,而哲學的真正使命是人的解放。馬剋思的人學思想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纔開始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重視,並且對於現代西方思潮發生了深刻影響。
現代西方哲學對於人的研究沿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馬剋思所開闢的宏觀社會學方向,着重揭示社會的人的實踐本性;一是尼采所開闢的微觀心理學方向,着重揭示個體的人的非理性本性。當然,二者也互相滲透,出現合流,例如在法蘭剋福學派的理論中。這兩個方向相對於近代僅僅從感性或理性方面理解人的傳統,都是重大的轉折。
尼采的哲學觀有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與從事哲學思考的人的個性不可分離。他說:"人衹要有其個性,就必定有其個性的哲學,然而其間有明顯的區別。在一人是他的缺陷化為哲學,在另一人卻是他的富足和力量化為哲學。前者需要哲學是為了作為支撐、鎮靜、藥物、解脫、升華、自我疏遠;在後者哲學僅是一種美麗的奢侈,至多是一種得勝之感謝的歡欣,終於要以宇宙的大楷寫在觀念的天上的。"《快樂的科學》序。《尼采全集》,第5捲,第5頁。哲學或者作為個性缺陷的補救,或者作為個性豐滿的慶祝,總之是發於個性又體現了個性的。
哲學誠然與個性密不可分,可是,很久以來,二者之間的這種血肉聯繫被切斷了,使哲學失去了生命。所以,當尼采從叔本華的哲學中重新發現了這種聯繫,他是多麽欣喜若狂呵。他稱贊叔本華的哲學"是一種個體化的哲學,由個人僅僅為了自己而建立,以求獲得對自己的不幸和需要、自己的局限之洞察,並探究剋服和安慰的手段"。藉叔本華哲學為題,尼采發揮出他自己對於哲學的對象和使命的一番看法來。他說:"叔本華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站在整幅生命之畫前面,解釋它的完整的意義。"而別的哲學家往往衹是詳析畫面上所用的顔色和材料,在枝節方面發表贊成或反對的博學的意見,提出條分縷析的懷疑和反駁。他得出結論:"每一種偉大哲學的要求,就是作為整體始終衹是說道: 這是生命之畫的全景,從中學知你的生命的意義吧。"自然産生哲學家和藝術傢的用意就是"想藉此使人的生存變得有道理和有意義"。《作為教育傢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捲,409、410、466頁。
尼采後來否定了叔本華哲學,但是並沒有否定他在1874年關於叔本華所說的這些話。他自己承認,他不過是像柏拉圖利用蘇格拉底一樣地利用了叔本華作為表達思想的工具。他所說的這一切僅與他自己有關,是他內心歷程的記錄,是他對於自己的期許。參看《看哪這人》。《尼采選集》,第2捲,第444頁。
說到哲學關心人生問題,也許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首先要求把哲學的註意力從自然事物轉移到人事,以"認識自己"為哲學之使命。但是,尼采偏偏對蘇格拉底最為不滿,他嚮歐洲理性主義傳統挑戰正是從蘇格拉底首先開刀的。問題在於,蘇格拉底把人生問題歸結為道德問題,所謂"認識自己"就是"要關心改善自己的靈魂";又把道德歸結為知識,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兜了一個圈子,人生的意義被歸結為知識。這正是尼采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把蘇格拉底看作造成兩千年來歐洲哲學偏離人生根本的罪魁禍首。
尼采自己是從一個美學問題即悲劇的起源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的。可是,美學僅僅是他思考人生問題的特殊角度。受叔本華影響,他對人生持悲觀看法,但又不能忍受一個無意義的人生,於是想從美學上找到突破口,靠藝術和審美賦予人生以意義。《悲劇的誕生》正是他試圖擺脫叔本華的影響、創立自己的哲學的一個開始。他早期從審美狀態的分析提出酒神精神,後來由酒神精神脫胎出強力意志,都是為了給人生意義問題提供一個解答。
哲學本是關涉人的靈魂的事情,它是活生生的個人對於人生意義的不懈尋求。無個性的人不能愛,離開人生意義的尋求無所謂智慧。智慧不等於知識,哲學家不等於飽學之士。一個天文地理無不通曉的人,他的靈魂卻可能一片黑暗。真正的哲人是尋求着人生智慧的探索者。可是,在尼采看來,哲學早已迷途了,兩千年來一直徘徊在知識的密林裏,看不見智慧的光。他推崇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家,特別是赫拉剋利特,引以為自己的先驅者。自蘇格拉底以後,他衹佩服少數幾個哲學家,如蒙田、帕斯卡爾,認為他們身上尚存哲學愛智慧之真諦。在人生的根本追求被遺忘的時代,尼采的用意是要哲學迷途知返,回到自己的根基,對人生的意義提出質問和回答。尼采的呼聲越過世紀的山峰,在存在主義哲學中激起了悠長的回響。海德格爾和薩特為哲學確定的任務就是揭示個人存在的結構和意義,他們的全部哲學活動都是為了促使個人聚精會神於體驗自己存在的意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紀念版感言(1) | 第2節:紀念版感言(2) | 第3節:汝信為初版寫的序 | 第4節:前言 | 第5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1) | 第6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2) | 第7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3) | 第8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4) | 第9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5) | 第10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6) | 第11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7) | 第12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1) | 第13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2) | 第14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3) | 第15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4) | 第16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5) | 第17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6) | 第18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7) | 第19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1) | 第20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2) | 第21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3) | 第22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4) | 第23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5) | 第24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