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大乘無量壽經 》
第09品 圓滿成就
支婁迦 Lokakasin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纍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從本品起是大士無量勝因所感的聖果。一切誓願都已圓滿成就,這就成為本品的品名。本品開頭這幾句話,文字極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議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這時候佛告訴阿難說:法藏比丘,修菩薩所修六度萬行,廣積種種功德,無量無邊,於是就‘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對於一切所有種種的法,都通達自在,沒有阻礙)。這句話意思很深。佛曾經這樣說過‘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沒有人超過我,控製我,我為法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圓融無礙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法藏比丘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贊嘆。也就是說法藏比丘此時就同釋迦牟尼佛一樣,達到了諸法平等,自在無礙的無上覺悟。底下又緊接一句‘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無上成就,當然其中包括‘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是無比的奧密,言語道斷,所以不是語言所能通,心行處滅(心的作用達不到了,衆生的心衹是分別,都是第六識的作用,衹要念起,便有分別)。現指出不是分別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為力了。這就是說法藏大士不是衆生的凡心所能猜測。以下再把兩句重點說明一下。
‘而得自在’四字的深義,還可以從《心經》中觀自在菩薩的名號得到體會。‘自在’兩字有很深密的意義,‘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麽叫做‘在’?宗門祖師說:‘罄然獨存’。罄然就是百丈禪師的‘迥脫根塵’,從六根六塵中桶底脫落了,‘獨存’就是百丈禪師的‘靈光獨耀’。可證十方諸佛、歷代祖師都是一個鼻孔通氣。這個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說是‘十方世界最靈物’,故稱‘靈’。光明就是智慧,故稱‘光’。孤立無侶,無一物可當情者,故稱‘獨’。寂然常照故稱‘耀’。所以‘罄然獨存’和‘靈光獨耀’都是顯示了自心的‘在’。所以觀自在就是瞭瞭明心,瞭瞭見性。要在任何情況下,自心自性瞭瞭現前,不為一切所礙,那纔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現在有些修行人偶爾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轉眼,就不知道哪兒去了,就被煩惱和世法牽著鼻子圍著茅厠坑轉。若真是瞭瞭見心,瞭瞭見性,這就是甚深般若,最徹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藴,度一切苦厄,自在無礙了。所以應該以知有自心為因,知自心本不生滅,沒有增減;一切時處觀照自心是為因,所得的果,就是徹底恢復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議。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也很好懂,但是‘佛學’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認這句話,他大概認為別人可以不懂,他是佛學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還可以當裁判員,對於不順眼的佛經,他可以說是假的,於是出示紅牌,罰出場外。‘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同《法華》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兩句在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實義上完全沒有兩樣。我們常讀的開經偈最後一句:‘願解如來真實意’,這句很好,表示衆生當前的生滅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禱佛力加被,讓我能解。《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是要大傢能夠悟入佛的知見,但是佛的知見,經中說‘唯有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衆生,現在所有衹是衆生知見,所以就要用慈悲喜捨中的捨字,你要捨掉自己的知見。許多人衹是抱著自己的知見不放,根據自己的衆生知見來評定批判佛的知見,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捨掉你的衆生情見。常雲捨身容易捨見難,所以首先要在捨字上用功。常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就是說你先捨盡你的凡夫知見。譬如一隻裝滿了漿糊的瓶子(佛教稱為滿器),你拿來裝甘露,那是裝不進的,必須把瓶中洗幹淨再說。《圓覺經》(圓覺也就是真如實相的另一個名稱)說:‘未出輪回,而辨圓覺。’沒有出輪回,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滅心。在生滅心中,妄想是相續不斷的,前一念滅,後一念生,老是生滅生滅不停,妄想不斷,所以‘未出輪回’。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辨別什麽是圓覺,其結果衹能是‘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也就是說,你想辨認的圓覺實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樣,也在流轉了,所以你不能真實理解圓覺。以上《圓覺》經句,證明本經的‘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與《法華》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與教中所說:太末蟲(微生物)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火炬之上;衆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來真實義不是衆生在思量分別、語言分別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為如來的真實義,都隨著你的妄心一起流轉了。我們應知如來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標,如來指出見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來這一指,這叫做棄指認月,那就更難見月了;更不可執指為月,把如來的手指認成月亮,那就三世諸佛都含冤了。所以經教像是指路牌,做一個箭頭,上寫頤和園,大傢按箭頭方向一定找到頤和園,但决不可認為指路牌就是頤和園。又像地圖,譬如幾個朋友在我傢中,想從地圖找出巴黎在什麽地方,其中有個眼睛好,首先發現了,他用手一指圖上的巴黎並說:‘巴黎就在這裏!’這位先生的話也對,也錯。說他對,因為他所指確是圖上的巴黎;說他不對,因為他和地圖都是在中國北京黃念祖的居室之內,這裏不是巴黎。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報的成就,這一段是所攝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報的成就。段中大意是:過去所發的四十八願,全部實現,所建佛剎是‘如實安住’。‘實’是實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實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極樂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國土遍攝十方佛國的勝妙,所以說‘具足莊嚴’。佛土一切莊嚴令人肅然生敬,這是‘威’。國中萬物都使人增上,是為‘德’。國土一切都不窮盡,所以叫做‘廣大’。彌陀另一名號是無量清淨覺,所以所居佛土是清淨國土,心土如一。‘圓滿成就’。‘圓’是圓妙。‘滿’是具足,一點沒有欠少。‘成就’是實現、成功。《往生論註》說: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今天都真實成功,已成了阿彌陀如來了。由於誓願自然産生了神力,這是‘願以成力’,由於你的願出生了力量;‘力以就願’,我的願力就是來實現我的本願。‘願不徒然’,願不是虛發,‘力不虛設’,所産生力量也不是虛設無用。願必産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實現本願,力和願是相符的,是一致的,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願能實踐能落實,所以法藏大士所發的四十八願圓滿成就。
‘如實安住’前已說過,即是如如而住。‘如實’的意思正同密宗的‘如實知自心’的‘如實’相同。密宗的要領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的知自己的心。‘如實安住’、‘如實知自心’,兩個‘如實’是一樣的。但在本經更進一層,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於自心,也就是安住於真實之際,也就是安住於諸法實相,也就是安住於法身。《往生論》說:極樂國中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既然極樂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際一如。過去現在未來是三際,三際沒有分別,打破了空間,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極樂究竟的國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莊嚴’。法藏大士在發誓修習的時候‘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又《國界嚴淨品》:‘彼極樂界……具足莊嚴……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見極樂乃廣攝無量佛國的微妙莊嚴而成就,所以是‘具足莊嚴’;又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心淨則土淨,所以‘具足莊嚴’。
‘威德廣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愛就是‘德’。‘威’是威力、威儀,令人肅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於人,令人尊愛。極樂國土香光音聲都作佛事,饒益衆生,一毛一塵都是圓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衆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折服,一是攝受。折服是威,攝受是德。並且在度生時,往往先須折服,才能攝受。例如與外道辯論,衹有在折服他,把他說敗了之後,纔有可能攝受他作為佛教徒。‘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是‘大’。窮極本體、妙用無窮叫‘廣’。‘廣大’的含義,可以用近代語言來說明,那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大,符號是‘∞’。無限大減去任何數仍是無限大,把它分為千分萬分億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無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窮盡。現在十方佛土中的如來都勸說自國人民往生極樂,這麽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極樂,極樂永遠也不會容納不下。極樂人民到十方去供養諸佛菩薩,所須供養之具,永遠沒有窮盡,就像‘∞’,怎樣減,怎樣分,結果仍是無限大。
‘清淨國土’。經裏頭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逾十方’,而清淨也是佛號,漢譯就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佛都無量,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種種的無量。由於阿彌陀是無量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極樂世界是無量清淨。再者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密嚴世界。《金剛頂經》說:‘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這就是說密嚴與華藏兩個佛剎都是金剛自性清淨,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嚴法藏疏》:‘今此密嚴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這說明密嚴國是由於彼土如來的清淨如來藏心所現。所以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
本段大意是:阿難聽佛說完以上開示,就問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他是過去佛呀?未來佛呀?還是他方世界中的現在佛呀?世尊回答:‘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從沒有所來的地方而來的,去是嚮沒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這同《金剛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完全一致。‘彼佛如來’就是阿彌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處處是自傢,本來是一體,怎麽能說從哪裏到哪裏。靈峰大師《金剛經破空論》說:真如不能從自體以外一個地方到這裏來,也沒有自性以外另一個處所可以去,衹是有緣則現。池水清涼了,天上的月亮就現出來,月亮也沒有下來,水也沒有上去。回頭陰天了月亮又不現了,可是月亮始終是無來也無去呀。不是說看見月亮的時候,月亮就到水裏來了,不見時月亮從水裏又走了。根本沒有來去,這就打破了空間。
‘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這就打破了時間。非生非滅這同於《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也就是《楞嚴觀世音菩薩圓通章》‘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衆生在妄,一念一念生滅不停。滅了生滅,所以說‘非生非滅’,但生滅滅已不是就斷滅了,而是‘寂滅為樂’與‘寂滅現前’。《觀音耳根圓通章》說:‘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得二種殊勝。’這就是禪宗常說的從冷灰中突然蹦出熱豆。正當火滅灰寒的時節,偏偏從冷灰裏頭蹦出一顆熱豆,這常用來譬喻禪宗開悟的情況。現在許多人火不滅,灰不寒,領了一隊人熱熱鬧鬧扮神扮鬼,衹是自欺欺人,大傢胡闹一場。這一點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淨盡了之後,連能滅所滅都盡了之後,這時纔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別有天地。這個無生無滅,不是斷滅,而是‘寂滅為樂’。‘寂滅為樂’四字是教眼。‘非過現未來’,現在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都懂了,他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過現未來,衹是因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過去,現在又有一念這是現在,底下還有一念跟著就要來,就是未來。離開妄念什麽是過去現在未來!(入禪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好多天過去了。先師虛老山中靜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傢以為虛老怕是死了,大傢用長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閉關的地方,大傢敲引磬叫門,把虛老從定中驚覺了。開門相見,大傢高興極了,虛老說:你們這麽遠來一定餓,我這兒煮的芋頭可以請你們吃。我煮上芋頭,就打坐了。誰知打開鍋蓋一看,芋頭長的毛,都長得好長了。多少天了,但衹覺得是在片刻之間。)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信心銘》最後一句‘無去來今’,沒有過去,未來與現在。這就表示過、現、未三世,本來沒有差別,都不離當人的一念。上面所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表示十方就在當下。世人所執的時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說是法藏大士所證法身理體,也就是本經的‘真實之際’,在這裏可以充分看出本經與《金剛經》本無分別。彌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衆生三無差別,還有什麽衆生可度。可是理不礙事,在寂滅中正好廣顯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圓融,加以本願無盡,所以要廣施真實之利,普利衆生。
‘但以酬願度生’,這一句就表明了為什麽從法身境界流現了體兼報化的極樂國土,衹是為了酬願度生。‘酬’是酬報。‘酬願’,就是俗話說的還願。俗說既然許願就要還願,也就是要實踐自己的誓願,所以要酬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度衆生,這個大願成就,當然要酬願度生。怎麽度呢?所以‘現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現’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極樂世界是從如來的自性清淨心所流現,這是‘現’字的意思。(二)是現在的意思,他現時正在說法。‘西方’。專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無上殊勝密意。如《法華》所說,佛看衆生的根機,‘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等等)’。佛已明說了,佛所說法是隨衆生根器利鈍而有種種的不同,佛的名號壽量等等都是隨著衆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說。‘現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勝方便。善導大師主張:娑婆衆生妄心爆動,指方立相,尚未能專註,況無方無相耶?‘爆’,例如爆炸。衆生的妄心,經常狂動,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專註,所以《佛遺教經》:‘製之一處,無事不辦。’道理都是一樣的。《上都儀》說:‘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係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因為衆生的心十分狂亂,要使他的妄心先能專住一處,所以指定西方並建立壇城事相。這樣來攝凡夫的心還做不到,你還光叫他離方離相,他怎麽下手?並且密教五方佛,阿彌陀佛是妙觀察智,也正好在西方,這都是密宗的概念。實際我們老說極樂遍一切處,哪裏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圓的,你一直往東走,後來就走回原處了。‘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魏譯》、《唐譯》都是十萬億佛土佛剎,本經數位比《魏譯》大一百倍。這裏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佛是隨著衆生的根器不同,隨宜而說,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來就不是具體指一個數,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說一百乘一千,而衹是說許多三昧。例如,我們說千萬人所不能及,‘千萬’也不是一個死數—一千乘一萬。所以兩譯數位不同也沒有關係,何況方纔說過空間衹是妄執,還有什麽距離可談。總之娑婆極樂都在自心之內,經云:‘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說遠說近都成戲論。所以《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蓮池大師《疏鈔》的話更好:‘分明在目前。’淨土宗跟禪宗哪裏有兩樣。什麽十萬億、千萬億國土,衹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極樂’。‘世’,代表時間,指過去、未來與現在這三世。‘界’,代表空間,指四方上下。時空相合,叫做世界。這個世界的名字是‘極樂’,梵語就是須摩提,可以翻譯成安樂國、安養國、清泰國等等。《要解》說:‘永離衆苦,第一安穩。’(永遠離開諸苦,而且最極安穩)《疏鈔》說:‘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是登峰造極的快樂,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種種快樂所能相比的。)所以這個國土叫做極樂。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法藏已經徹底覺悟究竟成佛,佛號阿彌陀。《彌陀要解》說:‘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又‘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要解》的話,非常精妙,它說此處的極樂世界是指四土裏面的凡聖同居土。但殊勝之處,在於它也同時橫具(齊時並有),也就是同時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這正是極樂世界最極殊勝的地方。《要解》又說:這裏經文所說的阿彌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現在凡聖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時也就是報身佛與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謂居住,衹是示現令衆生可以理解的話,實際是身土不二)。二、報身,居實報莊嚴土。三、應化身,常示現在方便有餘及同居土。又化身有兩種,(一)示生化身,示現八相成道的佛身。(二)應現化身,應衆生的機而示現的應化身。又可分為:(一)佛界化身,現佛界的身。(二)隨類化身,示現與九界衆生同類的身。本經正是示生化身,就是在西方同居淨土,示現佛身的應化身佛。但應註意同時也就是報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寶珠,寶珠有珠體、珠光、珠的影子。珠體是本體,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報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顯現,是化身,但是三個不相合離。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點,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見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見到報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國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橫具上三土。所以極樂的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阿彌陀’就是毗盧遮那,也就是大日如來。在《彌陀疏鈔》裏用密宗的道理來解釋:五智成為五方佛,毗盧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體性智,其餘四智現出四方如來,妙觀察智就現作西方的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彌陀疏鈔》的話:‘一佛而雙二土也。’彌陀跟毗盧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領兩個佛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密又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日本的興教大師是密宗的大德,說是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因為不生不滅;又或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又名無量光。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三字有無量的勝妙密意,無量壽、無量光、甘露王、無量清淨,等等等等。而且阿彌陀三個字,每一個字都有無量的密意(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寫得較細,請大傢參看)。《阿彌陀密釋》(也是密宗的書)說:‘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這三個字,可以消滅你無始以來的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專念阿彌陀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窮盡的福智。‘如帝網一珠’,就像帝釋天宮中寶殿上寶網上的一個珠子。‘頓現無盡寶珠’,無量無邊的一切寶珠都在一個珠中出現。所以‘念阿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書中極贊專念阿彌陀佛的殊勝,很快圓滿無邊的自性本具的功德。這個《密釋》的無上開示,大開諸佛的秘藏,顯示持名一法總攝一切法的功德,衹要專念彌陀,就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的無邊妙德。這正是佛的知見,這不是衆生知見。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勝功用,‘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衹有佛同佛才能徹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經超凡入聖。一般衹彷彷佛佛,迷迷糊糊,將信將疑,似懂未懂而已,因為這個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阿彌陀成佛到現在,一共有十劫了。這也是權說,若論實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都是久遠成佛了。《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無量劫前大通智勝如來沒出傢時的王子,他們本來是弟兄,後來都隨父王出傢了。釋迦牟尼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的塵點數的劫,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多劫。阿彌陀佛同樣早已成佛了,‘於今十劫’衹是示現而已。‘今現在說法’,就直指當下了。‘今現在’,表示阿彌陀佛是現在佛,就在我們這個時候,正在給衆生說法。再過多少年,有人讀到‘今現在說法’,就是說在他正讀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正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極樂世界本土有無量無邊的聖賢大衆,十方無量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聖賢到來禮覲聽法,法會廣大莊嚴,都圍繞彌陀座下,恭敬聽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編輯說明 | 前言 | 經題 | 後記 | 第01品 法會聖衆 | 第02品 德遵普賢 | 第03品 大教緣起 | 第04品 法藏因地 | 第05品 至心精進 | 第06品 發大誓願 | 第07品 必成正覺 | 第08品 積功纍德 | 第09品 圓滿成就 | 第10品 皆願作佛 | 第11品 國界嚴淨 | 第12品 光明遍照 | 第13品 壽衆無量 | 第14品 寶樹遍國 | 第15品 菩提道場 | 第16品 堂捨樓觀 | 第17品 泉池功德 | 第18品 超世希有 | 第19品 受用具足 | 第20品 德風華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