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六小齡童品西遊(上)   》 第13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4)      六小齡童 Liu Xiaolingtong

  國學大師季羨林這樣評價他:玄奘的翻譯對原文忠實,讀起來又不彆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所作《大唐西域記》一書久已蜚聲士林,在國內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研究印度史、中亞史,《大唐西域記》是不可缺少的、無法代替的瑰寶。隨着佛教傳入中國,中印兩國的交往日益發展。許多中國僧人排除萬難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到印度求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法顯(5世紀)、玄奘(7世紀)和義淨(7世紀)。他們遊歷印度的記述,今天已經成為研究印度古代史和中世紀史的極為寶貴的文獻。
  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長的星雲法師,對玄奘大師推崇備至,他說:“一個人在少年的時候,應該愛惜光陰,愛惜學習的機會。”隋朝末年,煬帝下詔度僧,年僅十三歲的玄奘,即前往應試,並立下宏願,要“遠詔如來大法,近光佛陀遺教”。玄奘因為少年勵志而學,到了壯年時即成就非凡,是中國偉大的佛學家、譯經傢、外交傢、地理學家。
  印度是比較不重視歷史記載的國傢,記載歷史的原始資料非常缺乏。後來發現中國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對於古代印度的地理、佛教聖地、風俗民情及語言等記載非常詳細,循此寶典的綫索,終於一一找回佛陀的聖跡,以及古代印度的面目。真令人難以意料,玄奘大師的豐功偉德,至今猶能潤澤於整個印度。
  小說中的唐僧
  師徒四人堅持到西天取經,其實是堅持正義、真理的過程。而取經隊伍中信念最堅定的無疑要屬唐僧。從取經信念的堅定和對佛教虔誠不二上來講,唐僧是正面的形象。他經歷了那麽多艱難險阻後仍然那樣堅定,是非常值得稱贊的。在師徒四人裏,豬八戒動搖過好幾次,想散夥回高老莊,而唐僧面對一路上妖魔鬼怪對他的威逼和利誘,絲毫沒有動搖取經的信念,可以說他是團隊的精神領袖!
  取經路上唐僧和孫悟空有着一些微妙的矛盾。他對孫悟空的取經過程是這樣理解的:被壓五行山下,出來後皈依我佛,去西天取經是戴罪之身去取經,本身就是孫悟空修煉成正果的一個過程。他不是簡單地把悟空理解成自己的徒弟,而是把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看成是悟空的一個修煉過程,所以認為悟空更應該以佛傢的規定要求自己。“三打白骨精”時唐僧就訓斥悟空“濫殺無辜,取經何用”。悟空很多次為民除害都被唐僧看成濫殺無辜,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認為這是悟空在修煉過程中犯了戒律,所以悟空應該受到懲罰。
  小說中也賦予了唐僧負面的東西,懦弱無能又盲目慈悲。唐僧肉眼凡胎,不辨真假,卻又昏庸地懲罰悟空。自己不行,又不聽能人的,這給取經道路上造成了很多人為的災難。而對六根未淨的豬八戒,唐僧卻很放縱他。豬八戒幾次在唐僧面前打小報告,告悟空的狀,他都聽信了。唐僧在《西遊記》裏總體來講,是正面的形象,本質意義和歷史上玄奘大師有相通之處,衹不過經過在民間的流傳和創作,為突出孫悟空這個主要角色,唐僧出現了負面的東西,使他在小說中和徒弟之間形成種種微妙的關係。
  《西遊記》中的唐僧還具有愚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人妖不分。白骨精一變少婦,二變老婦,三變老翁,唐僧三次都把白骨精當成好人,反而責怪悟空打死好人,將悟空貶回花果山。二是好歹不分。山賊擋住去路,悟空為民除害,卻被唐僧指責成無故傷人性命,全無一點慈悲之心。三是固執己見。小雷音寺前,悟空看見妖氣,唐僧仍執意進寺釋佛,結果師徒四人皆被黃眉童子擒住。四是執迷不悟。紅孩兒變成可憐的孩童,女妖變成良傢女子,其騙人手法如出一轍,唐僧卻一次又一次地上當受騙,沒有吸取一點教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序Ⅰ和序Ⅱ第2節:前言(1)
第3節:前言(2)第4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1)
第5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2)第6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3)
第7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4)第8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5)
第9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6)第10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1)
第11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2)第12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3)
第13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4)第14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5)
第15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6)第16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7)
第17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8)第18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9)
第19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10)第20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1)
第21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2)第22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3)
第23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4)第24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