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      魯迅 Lu Xun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所得,並序別父久。乃答曰:'渭陽之思,過於秦康。'(秦康父母已死)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廣記》二百六十二)
  就此可知《笑林》中所說,大概不外俳諧之談。
  上舉《笑林》,《世說》兩種書,到後來都沒有什麽發達,因為衹有模仿,沒有發展。如社會上最通行的《笑林廣記》,當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所說的多是知識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廣記》,則落於形體上的滑稽,專以鄙言就形體上謔人,涉於輕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至於《世說》,後來模仿的更多,從劉孝標的《續世說》-- 見《唐志》--一直到清之王晫所做的《今世說》,現在易宗夔所做的《新世說》等,都是仿《世說》的書。但是晉朝和現代社會底情狀,完全不同,到今日還模仿那時底小說,是很可笑的。因為我們知道從漢末到六朝為篡奪時代,四海騷然,人多抱厭世主義;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時,皆講超脫現世,晉人先受其影響,於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飛升,所以喜服藥;有一派人欲永遊醉鄉,不問世事,所以好飲酒。服藥者--晉人所服之藥,我們知道的有五石散,是用五種石料做的,其性燥烈--身上常發炎,適於穿舊衣--因新衣容易擦壞皮膚--又常不洗,虱子生得極多,所以說:"捫虱而談。"飲酒者,放浪形骸之外,醉生夢死。--這就是晉時社會底情狀。而生在現代底人,生活情形完全不同了,卻要去模仿那時社會背景所産生的小說,豈非笑話?
  我在上面說過:六朝人並非有意作小說,因為他們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樣的,統當作事實;所以《舊唐書·藝文志》,把那種志怪的書,並不放在小說裏,而歸入歷史的傳記一類,一直到了宋歐陽修纔把它歸到小說裏。可是志人底一部,在六朝時看得比志怪底一部更重要,因為這和成名很有關係;像當時鄉間學者想要成名,他們必須去找名士,這在晉朝,就得去拜訪王導,謝安一流人物,正所謂"一登竜門,則身價十倍"。但要和這流名士談話,必須要能夠合他們的脾胃,而要合他們的脾胃,則非看《世說》,《語林》這一類的書不可。例如:當時阮宣子見太尉王夷甫,夷甫問老莊之異同,宣子答說:"將毋同。"夷甫就非常佩服他,給他官做,即世所謂"三語掾"。但"將毋同"三字,究竟怎樣講?有人說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說是"豈不同"的意思--總之是一種兩可、飄渺恍惚之談罷了。要學這一種飄渺之談,就非看《世說》不可。
  第三講唐之傳奇文
  小說到了唐時,卻起了一個大變遷。我前次說過:六朝時之志怪與志人底文章,都很簡短,而且當作記事實;及到唐時,則為有意識的作小說,這在小說史上可算是一大進步。而且文章很長,並能描寫得麯折,和前之簡古的文體,大不相同了,這在文體上也算是一大進步。但那時作古文底人,見了很不滿意,叫它做"傳奇體"。"傳奇"二字,當時實是訾貶的意思,並非現代人意中的所謂"傳奇"。可是這種傳奇小說,現在多沒有了,衹有宋初底《太平廣記》--這書可算是小說的大類書,是搜集六朝以至宋初底小說而成的--我們於其中還可以看見唐時傳奇小說底大概:唐之初年,有王度做的《古鏡記》,是自述得一神鏡底異事,文章雖很長,但僅綴許多異事而成,還不脫六朝志怪底流風。此外又有無名氏做的《白猿傳》,說的是梁將歐陽紇至長樂,深入溪洞,其妻為白猿掠去,後來得救回去,生一子,"厥狀肖焉"。紇後為陳武帝所殺,他的兒子歐陽詢,在唐初很有名望,而貌像獼猴,忌者因作此傳;後來假小說以攻擊人的風氣,可見那時也就流行了。
  到了武則天時,有張做的《遊仙窟》,是自敘他從長安走河湟去,在路上天晚,投宿一傢,這傢有兩個女人,叫十娘,五嫂,和他飲酒作樂等情。事實不很繁復,而是用駢體文做的。這種以駢體做小說,是從前所沒有的,所以也可以算一種特別的作品。到後來清之陳球所做的《燕山外史》,是駢體的,而作者自以為用駢體做小說是由他別開生面的,殊不知實已開端於張了。但《遊仙窟》中國久已佚失;惟在日本,現尚留存,因為張在當時很有文名,外國人到中國來,每以重金買他的文章,這或者還是那時帶去的一種。其實他的文章很是佻巧,也不見得好,不過筆調活潑些罷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第7節:文學與社會(1)第8節:文學與社會(2)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