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与《明报》   》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      张圭阳 Zhang Guiyang

  相反的,《成报》1939年在香港创办时,其社论誓言办报之目的,为救国救民。其社论题《有力出力》:"……在今日抗战当中,国家民族生死关头之下,本报同仁为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之责任,是以为尽个人对国家天职,由是创办本刊。同仁等之用心,毋示从有力出力着眼也。本报同仁又无治国经纶,武未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所能者未敞之舌、未秃之笔而已,烜是救国之道多端,宣传亦居重要地位,同仁等既未能陷阵冲锋,则退而宣传抗战救亡,亦人尽其力、物尽其材之旨。而本报发刊之微毫,固在斯也。"
  《成报》创刊于抗日时期,有此慷慨激昂之语,可以理解。但发展下来,《成报》一点也不政治化;反而在创刊时不表明立场、尽量非政治化的《明报》,却发展成为了一份与中国局势密切相关的报章,这是在香港报业史上少见的。
  大概因为创刊时的立场过于隐晦,在以后的日子,《明报》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向读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明报》首先提到,"本报乃真正立场超然"。1959年10月16日社评再提,"本报自称不左不右,绝对中立,……真正中立者惟《明报》一家"。
  1960年2月21日社评:"我们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反共人士。……我们希望全中国人民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人民真正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选举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希望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不受剥削、不受压迫。"
  《明报》创刊一周年,1960年5月20日社评又借机会向读者介绍《明报》的立场:"……在政治上我们力求中立,决不对左派或右派作任何不公平的偏袒。……本报的报名叫做《明报》,我们曾向读者说明,本报自始至终要信守'明辨是非'之信条。……本报不接受任何方面的经济支援。"到了接近《明报》创办二周年的日子,《明报》社评再一次申明:"……我们的目标如下:1.严格遵守公正无私、不左不右的立场,拥护中国人的利益、香港人的利益。……认为中国这个国家,比共产党或国民党重要,更比美国或是苏联值得我们爱护。……5.《明报》虽为小报,但博大有容,不害怕,不拒绝任何方面意见。"
  在《明报》草创时期,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各种机会,表明报纸中立的立场,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不希望读者把《明报》看成是派别的报纸。
  事实上,对左派报纸阵营的人来说,他们是把《明报》看成是左派阵营的一分子,认为多了一份《明报》,就多了一份朋友的报纸。左派报章如《大公报》、《晶报》的一些编辑、记者还向《明报》投稿,或介绍友人为《明报》写稿。《明报》头版上的许多头条社会性特稿,就是左派报纸的记者、编辑提供的;《大公报》的编辑潘思勉(潘粤生的胞兄),是其中一位经常投稿者。《明报》第一号头版有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译文,就是潘思勉翻译的。《明报》的港闻组记者出外采访时,没有汽车,也是坐上左派报纸的汽车,一同采访的。
  金庸本人,在左派《大公报》工作十年,继而在左派的长城电影制作公司当了两年多全职编剧兼导演。金庸以金庸为笔名的武侠小说,长期在左派报纸如《新晚报》、《香港商报》连载。从1955年到1960年的《新晚报》报庆,金庸都被邀为《新晚报》报庆撰文祝贺。在《明报》陷入经济困难时期,新华社香港分社也主动提出,供应白报纸给《明报》。金庸为了保持《明报》独立的编辑方针,以国产白报纸拉力不足为理由,婉言拒绝。
  《明报》在草创时期的三年内,不断利用机会向外界阐明中立的立场,目的都是洗脱《明报》是左派阵营的标记,想努力把《明报》办成一份非政治化的报纸。从初期报纸的内容来看,《明报》也确实是一份非政治化的报纸。不过《明报》这种主观上的努力,却因为政治大气候的转变,把《明报》逼迫上了一条政治报纸的道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