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唯識與中觀 》
唯識與中觀(十三)
南懷瑾 Na Huaijin
……看不見了,等於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就是說我的自身同男女之間的他生,隨意一化、一變化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天道。那麽這種天道有男女媾精而生的,有精交、有氣交、有神交。但是到了六欲天最高層氣交的時候,男女笑一笑、兩個人拉一下手,就達到這個人世間兩性之間男女相愛那個快感的境界了,衹要一握手;沒有精液,就是氣生人出來,六欲天。所以啊,你們修道到達這個境界,註意哦,道傢、甚至有些密宗,你看密宗有些像塑的****,密宗道傢所修的都在六欲天、藉用六欲天的境界作方便修法,特別註意啊!(怎麽時間這麽快?是到時間了嗎?噢,那好。無記!無記!休息一下。休息五分鐘、六分鐘就可以了。)
還要繼續討論,對於你們大傢修持非常重要,用功的路綫。放放腿啊!休息一下。所以啊,你們這個欲望大的人趕快修啊,修去當天人,你看就方便了啊!(一笑)
下面同學問:南老師啊,變成天人,一個男人六百個太太,我想這不是太多了?
師問:什麽?
同學又問:有了福報,到天上去了,一個男人六百個太太,那太太是誰做啊?
師答:也是天人修到的呀,你要曉得,能夠修……
同學:假如我福報大,生到天上去作男人,誰生到天上去作女人?
師答:這些女人也是天人,就是說修十善業道、修的中間的果報,這個就是因果報應了。為什麽會變男、變女的報應了。
同學:平等嗎?
師答:平等啊,心念不平等,你自己心念不平等,因為一個負責不負責的問題。但是呢,男女是非常平等。修得好的修到上層天啊,這些勞苦工作、生孩子的工作是男人幹的,老兄啊!(衆笑)哈,不是女人幹的啊!所以這些佛經你們平常都沒有註意哦。當小說了,以為這些是落伍的思想,不看了。在《瑜伽師地論》裏都有了,都屬於“意地”的境界。意地——意識所生,都是有心去修、做到的福報,善有善報。
根據佛經,我告訴你,你們是比我高明,我這個人迷信的很!這些事都信。怎麽都信呢?你以為天人看得很清楚啊,你眼睛亮一點看這個世界,天人、地獄、畜生,都在這裏,這些果報都看得很多。尤其朋友多了,看這個人遭的什麽果報了,“嗯,有什麽果報。”清楚得很。所以我都信。那麽你要真看到天人啊,趕快修定,你自己就會看到,真的啊!所以作功夫要緊了。但是作功夫不是瞎修的哦,修一個竅啊、在打坐啊、氣脈通了,通個什麽?最後還是通到殯儀館去。當然我們大傢都要到殯儀館啦!
現在再講,你看天人表欲界夜摩天以上(夜摩天還是屬於六欲天哦)貧富沒有哪個窮一點、哪個好一點,平等。夜摩天以下不平等,連貧富都不平等,享受都不平等。忉利天以下,果報更有厚薄的不同;也有衣服,也要穿衣服、天人的衣服;也有七寶的宮殿。但是忉利天以下同我們人類一樣經常會鬧饑荒啊!有時候吃不飽。所以,這個是什麽道理呢?因為這個天人,以這個為階段劃一個階段,就是前生修戒、講道德、修戒律,所謂修戒守戒,就是道德行為嘛,有道德的善報;但是沒有利他之心、布施不夠,所以有饑餓的果報、有貧窮的果報。就是所謂講道德、守戒律的人,善於潔身自好,其他對於利世利人的行為是——樹葉子落下來都怕打破頭的呀!尤其一般修道學佛的人,十個有五雙都犯了這個毛病,絶不肯利人利世。因為妨礙我的定嘛,妨礙我的修持。即使肯做一點布施幫忙人,都要計算有沒有價值、劃不划得来。菩薩道布施,花錢也好或者什麽也好,沒有計算、傻裏瓜唧,你要——拿去就是了,我還問有沒有價值!你要?我有,你拿!你看他傻人,做的事是菩薩道哦!你說:哎呀!這件你劃不來呀!那個劃不來——我一聽,像我做事有許多朋友勸我,我一聽我都替他嚇!嚇什麽?這個心性怎麽修行的啊?菩薩行道還要利害計算的呀?頭目腦髓都是屬於人傢的啊!那叫大乘,大乘不談,小乘都做不到哦!修行,大傢檢查自己行為。
那麽,簡單的講一講了,多得很哦!你們好好去研究。
過了六欲天以上——初禪天了,那就註意哦,你看這個表,沒有欲了;不是沒有——淡了,欲淡了才能得初禪哦!你們打坐能不能得到初禪?初禪我們告訴你,經常講的,再提啊: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佛經上就是那麽簡單的告訴你。這八個字包括了多少東西!心、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這個意念就在一個境界上不動。我們在座很多作功夫修道打坐的人,你自己問問看,你第六意識的意念能夠擺在一個境界上麽?沒有。雖然你坐了幾十年,坐起來坐得很舒服什麽的,你都在鬧感覺啊!你那個第六意識思想搖擺沒有停過啊!對不對呀?沒有講錯吧?講錯了馬上糾正哦。這是牽涉到大傢自己本身哦。你儘管看你眼睛閉着坐得很好,坐三天三夜也沒有用啊。你那個意識在裏頭在轉啊!意識在行陰,“色受想行”,行者就是動態。一下覺得:“哎喲氣已經到頭上來了!哎呀我的腳通了!哎喲我海底通了!”你還海底通了,通了海底呢!那個意識都在玩這一套哇,在玩弄自己啊!意識沒有專一、心一境性啊!
心,就是意識,剛纔講啊,當然不是無想,是有想哦!不是滅盡、也不是睡眠、也不是悶絶,意識是清明的。所以為什麽淨土叫你念佛呢?一句佛號。當然你一句佛號自己念的聽得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不是心一境性哦。一句佛號有六個字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了;如果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念頭了。況且你在念的時候,這裏想、那裏想,中間都在岔亂、散亂啊,沒有心一境性啊!就是你們守竅、打坐、守個定境界空,你能夠心一境性嗎?身體都沒有感覺,做到了?做不到的啊!這是非常實在的事哦。
那麽所以真正念佛是“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念到佛的那個境、意境,等於我們心裏挂念一件事情。我常常給你們講,你們沒有註意,什麽叫念佛?譬如我們出來做事,心裏想着:哎呀有一件事。譬如你們當學生的,一邊出去街上玩,一邊想着:“那個南老師!回去給他曉得一定挨駡,那個老師啊!”害怕得很!這一念挂着,玩還是玩、電影還在看哪,不過“怕南老師知道”那一念始終挂着,這叫“念”。淨念相繼,淨土那一念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專一了、心一境性,其他沒有雜念,這樣是專一。那麽這個定定久了以後,慢慢定,定久了以後——離生喜樂,有出離之感。出離什麽?第一個覺得身體拘束我不住了,或者超出身體以外了。所以你們現在打坐都在身體裏頭搞,禪宗祖師所以駡你:黑漆桶一團!眼睛閉着,裏面黑洞洞的,就在裏頭瞎摸。摸了半天,幹什麽呢!好像變蟑螂一樣,這麽在裏頭瞎摸!有什麽用?!
到這個時候,“離”,有出離之感;“喜”,無比的喜悅、高興。到這一步已經是“煩惱無由更上心”了,普通的煩惱不會動念了,沒有什麽。“樂”,這個色身身體上發生快感,每一個毛孔、連着頭髮、到腳趾頭、手指頭,那不是男女之間的快感,那不能比呦!那是喜樂。你們打坐兩個腿都沒有走通。我告訴你,打坐坐到了兩個腿氣走通了,從足趾頭開始起,兩個腿在發快感,等於男女性關係的快感不能比,那就一看性關係的快感覺得不值錢、太粗了。這個是細的。一天到黑是樂的哦!而頭腦的境界,連頭腦頭髮都在快樂。不是說:“哎我悶悶的,這裏發漲,老師呀,這裏怎麽樣?”我說用灸筒啊。噢!灸一下纔舒服。再不然紮針啊,再不然跳“生八式”啊,“哎喲!好舒服!”那個舒服能夠比的呀?不能比啊!
那當然氣脈通了。所以氣脈通了,什麽奇經八脈、什麽脈、什麽脈,那個氣脈是肉體方面的事嘛,普通的氣脈;高一層的又是一層,氣脈很多層次。要註意。
那麽,離生喜樂是初禪的境界。哪個人(做到了)?你看我們大傢做功夫自己問問看,做到沒有?“離生喜”,得喜沒有?隨時都在歡喜,隨時臉上都有笑容。不是一個死相,再不然就是仇恨相,越看那些修道人每一個面有菜色、臉帶仇恨相,啊。那就看到人——(師示相),因為怕人傢打擾嘛,都是一股仇恨相,對不對?初禪都沒有到。
那麽,什麽是到達初禪呢?初禪的果報超過了六欲天了,你看看表——梵衆天。“梵”這個梵字,所以我們唱念叫梵音,“梵”代表清淨,意境上已經非常清淨了。梵輔天,高一層的。再高一層“大梵天”,心念清淨了、意識清淨了。但是有層次不同。清淨再進一步“少光天”,一片光明,同無色界的光又不同哦,又不同,光也分很多種。然後再進一步啊,到二禪去了。初禪叫少光天。哎,你們打坐坐起來有沒有少光啊?有啊!黑光一團!
真得到定境的人,夜裏,所以像密宗的修法,有一種閉關叫閉黒關,房子是專門修的一個房子,修的都兩層墻,裏頭跟現在一樣進步,有洗澡的,人打坐在裏頭,兩頭光綫是一點不透,要設計起來空氣是流通的、光綫不透,一點光綫都沒有。進去閉關的時候裸體的,免得穿衣服麻煩;氣候當然要調整得很得當,便於入定。在黑關裏頭定到什麽呢?開眼閉眼所有東西看得清清楚楚,乃至透視到兩層墻的外面,外面都看到了。但是這是功夫哦!不算得道哦!換句話說人的身體功能、生命功能做得到的。所以,初禪得到了,黑夜打坐,就是莊子所謂:“瞻彼闋者,虛室生白”,一片光明中。就是少光天的境界相近而已。這是初禪,衹到初禪。
那麽,如何離開了六欲天以上呢?初禪到了。那麽二禪呢就更不同了:“定生喜樂”,心一境性還是一樣,還在一個境界裏。定的功夫進步了,定境是常定,“定生喜樂”,衹差一個字。在出離這個肉體、出離這個範圍以後的感覺,“定生喜樂”到二禪。到二禪你看看天人表,你就稍稍懂得一點禪定境界了,無量光天、極淨光天,二禪二個天,兩個境界。層次的不同,定力功德的不同。
再進一步到三禪呢?“離喜”,心境的喜、意識上的喜沒有了、清淨了,喜都沒有。當然無喜也無憂,無喜也無悲,更無煩惱了,衹有樂。這個樂不衹身上的樂,身心都是樂,上妙安樂,非我們所能想象的。你看這個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到了。三禪到達四禪的中間,你看這個表上,有福愛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實際上都屬於無想天的範圍,凡夫所居。就是說,你要註意,這個表是立體的啦,實際上到那個時候,有些人,人中間做到至善,等於《大學》上講的“止於至善”,有人絶對好人,做好人一輩子的,這個社會上很多啊!你們不曉得是否交往過,我看到我的朋友裏頭有些人,你看他笨啊、笨得要死,好是好得要死啊!他生來世果報直接生無想天。沒有慧,可是大有福報——善人嘛。所謂凡夫並不是看不起哦!沒有慧力、沒有悟道、沒有得道。可是他善心、心裏的行為的果報是如此哦,得到無想了。
常常我發現,像我們鄉下出生,我現在回想,那麽過去我在外面很多年交的鄉下朋友也很多,那些老實人,哎,我發現他們都在道中。一天沒有多大的欲望,也沒有多大思想。
你說:“你這樣環境苦不苦啊?”
他說:“嗨,有什麽苦啊?馬馬虎虎啦!”
“哎呀你住這個茅草棚,不難過啊?”
“這有什麽,命嘛!你們命好住高房子,我覺得蠻好啊,哈!”
他無想哦!無想也無欲。可憐的我們所謂讀了書的知識分子,想又多、欲又多,將來的果報變做跟蜈蚣一樣——多腳蟲噢!欲望太多了嘛,每樣都想抓,一兩個手不夠,所以變成蜈蚣啊,多抓;變蜘蛛啊,多幾衹手——都抓不住。
但是你要註意啊,先還慢一點講。到了三禪又四禪,那麽你說打坐定力功夫就到了?不行!
把這個表拿出來,你打坐功夫好了、念佛念到了什麽境界呀,不管你修密宗啊,修氣、修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都不管你,你用哪一種方法得到定都可以。主要的你看,這個講見惑思與三界九地,斷惑才能證真。什麽是惑?煩惱。所以你看,我們叫你背講唯識的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講第七識末那識這個我執——意的根怎麽樣才能轉,他不是有一句話嘛:“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四惑是四煩惱,迷惑你的,把“我”自己迷惑住了:我見、我慢、我貪、我癡。
你要曉得,男女飲食、淫欲之念、兩性欲念並不是不容易斷哦,那很容易斷的,容易不起嘛。大傢都做人,我們大傢男女並不是一天到黑都在那個男女兩性欲念中。欲可以不起呀,“愛”斷不了。這個愛的這一念,愛是非常難斷的。你以為男女之間我愛你、你愛我那個愛死的愛,那個我們所講的那一種愛是欲呀!真的愛是什麽?你愛山水、愛清淨,我愛道德、我愛善人,這個東西就是沾染你,這一點愛心很難斷。這就是我癡。至於男女之間兩性之愛呢,一半還屬於物理作用,同性相排、異性相吸,那還是屬於六欲天下面的“欲”,還談不上。當然很嚴重,在我們凡夫很嚴重。
修道的人,所以你定力高了,你看這個表。十個根本,有關於思想方面、理上的,身見、邊見,叫做十惑,第一條,三界天人八個:身見、邊見、邪見、禁戒取見、見取見。自己所看到的主觀,我認為這個是道,這個見解:哎,老師你這個理不對了,我這個纔對——見取見。這是叫做“五見”。
這個見惑,是思想上的、理論上的,隨時睏住我們,我們做人,今天世界的戰爭、社會的亂,就是個思想觀念,就是觀念問題。
這五個惑:身見,你看我們修道,斷了沒有?你說打坐坐得好,今天病了,不得了。“哎呀老師啊,我大概坐壞了啊,我要去看一下醫生去。”身見非常難捨呦!誰能把身見捨得掉?所以你功夫做得好有什麽用?這個結使一點也不斷哪!這是身見。
邊見,你那個境界有邊沒有邊啊?你說我空空洞洞——你那個空的境界、你那個清淨境界不過那麽大,我看衹有水桶那麽大。不行耶!
邪見很多了,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
禁戒取見,如果學了佛的:“哎喲!這個不對呀。”很多人學佛了:“老師啊,我今天不對呀,昨天我大概燒香啊沒有燒好啊!”“哎呀,今天不對呀……”有些:“哎呀,我什麽啦,哎呀我大概怎樣……哎呀我拜佛的時候,哎呀老師啊,我、我沒有穿海青耶!所以今天馬上受果報啦!”——就是禁戒取見。每個宗教都列了許多的戒條,把你睏住了。到最後是戒而無戒哦!戒都是為了起心動念啊!哪裏有那麽多形式?把形式主義、戒條當成修道,宗教徒都犯這個禁戒取見,是很嚴重的錯誤,所以不能成道。
知識分子犯下面的“見取見”——我所見到的這個理論。你看許多人修道到某個階段,老師講的話不一定聽啊,認為我見的對,他馬上墮落了——見取見,就是我慢、我見。知識分子啊,普通人我見是最嚴重的,見取見,“我這個理論拿邏輯來邏過的,那還有錯的啊!”根據什麽西方哲學家、什麽蘇格拉底的、還有什麽根據什麽孔丘啊、莊子啊,哎這還有錯啊!——統統犯了見取見!再加上我見。
你檢查[斷錄]……在意識上、意識地來你每天檢查自己這個地方。我打坐是坐得好,你說我今天都沒有動——你沒有碰到外境啊!碰到一個人跟你倆談學問的問題,那些學者、修道的,一談到意見:“哼,格老子!”那個氣得臉紅脖子粗,坐在我前面,“格老子!我什麽都可以不要了啊!”那個樣子,哎呀我看到比野狼啊、比那個瘋狗都不如啊!你修道,你修些什麽道?就是見取見,就墮下去了。你那個功夫,功夫有什麽用?功夫是肉體上的。你說:“不過老師啊,我沒有動氣哦,就是氣到上面來了,氣得我睡不着了。”切!你說自己該打什麽?唉呀,我有時候真是沒有方法!我講的話你們自己曉得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檢查一下看。所以你要我駡你,你以為我愛駡人?我駡你,我吃飽了飯沒有那麽大的力氣。這是見取見。
至於下面的:“貪”,貪很多啊,功名富貴樣樣貪。就是你現在我貪進步也是貪,這個意識的心念你要搞清楚哦!無貪?切!怎麽做得到!所以我常常夜裏看書,自己放下書本一笑,——貪!這就是貪嘛。這同你研究賭票是一樣哦!沒有兩樣,告訴你。手不釋捲讀書總算好吧?修道就要註意,這個是“貪”哦!被它牽走了,一樣的墮下去,永遠不能了道。所以我不是去年有一首詩啊:“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也是貪哦!我自己做的,這個上面還有兩句了,不談詩了,隨便提到這個。“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文學境界多高啊!看他好像聖賢一樣:國傢,天下——貪念哦!你註意什麽叫貪,就告訴你們貪的境界,你以為哪裏不貪哪?一念之間,你就是貪幹淨、貪清潔都是貪哦,當然你貪髒(贓)更貪哦!
瞋,發脾氣當然是瞋,恨人、想殺人、想整人,那當然是瞋。善惡是非太分明也是瞋啊!“這個壞蛋我看不慣。”你正是瞋中啊!那是上界的瞋。有什麽看得慣看不慣?這都是你意識造的嘛。
癡,那更嚴重了。
慢,處處是我慢、我第一。
疑,這個疑是天生的,哪個人都疑。你看兄弟夫婦、父子之間,哪個人不懷疑誰呀?我爸爸不曉得給不給我錢——疑嘛!這個心理就是疑。這個疑,你以為我沒有疑,那怎麽做得到啊?你看看,苦諦下面十個惑,第一行,人生的痛苦,這些心理狀態、意識的行為所招來的苦果。苦集滅道四諦。集比苦還厲害——苦還是講一個普遍的現狀——集是抓住,等於是抓得很、集中了嘛。那集中了你看衹有七個惑,少掉了什麽?身見、邊見。因為你身見邊見在其中嘛,自然有身在其中。“滅”,修到了,把這種心理行為、思想意識上這一種壞的染污啊,把它清除了纔算滅。滅了以後得到道的境界有八種惑。
我們這是講普通欲界裏頭的衆生。色界裏頭呢?色界,我們功夫到達了初禪二禪的境界了,你心理上有沒有東西呢?心理上這個東西沒有動搖不能證果的哦!你看色界下面九個惑,色界同無色界,你功夫是到了,你意識心理狀態、意識裏頭這些心理的種子,一點都沒有動搖在裏頭,不過是暫時看到是被那個靜定功夫壓製下沒有起來而已,因為你有個大貪的境界在——我貪靜嘛,貪這個定,不敢動念啊!不是你了道啊!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敢吶!利害關係嘛:萬一我動了這個念,我這個功夫掉了!所以你意識還有,這個種子都在啊。衹有了一個什麽呢?色界同無色界得了道的這個境界——瞋念比較沒有了,但是不是了哦,瞋念是斷伏下去,並不是慈悲哦!沒有瞋念不是慈悲。慈悲是大菩薩境界。衹是無瞋而已。
色界與無色界,其他的結使,這個意識上面、心理的行為上面,大傢都老了,你不要看別的,不要看這個教理,以我數十年的做人的經驗,我從十幾歲起搞這一個東西、追這個東西,結交了、看了多少修道學佛的人,老實講,到了中年以後,看的真可怕啊!功夫做得很高的,道也修得很好,鼕天都衹要穿一件衣服了,什麽都好幾個月不吃飯了,貪嗔癡慢疑是一樣都不斷!尤其學佛的居士們我也看到,那個熊十力(那當然還不夠亮)、他的老師歐陽竟無先生,那個脾氣之大,發起脾氣來額頭上三條青筋就立起來了,那不得了啊!唯識般若中觀那個佛學講得之好,太虛法師算是他的同門小師弟,太虛法師要來跟他談一下、請教一下唯識,“不見!他怎麽有資格來問我唯識!”所以我衹跟他倆做朋友,我不會叫他老師的,我也不要這種老師。這是講學的人。修道人我也看得多了,不管是什麽,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大,貢高我慢,所謂“增上慢”。沒有道的時候慢心本來有,因為有道、有學問,他那個慢越來越大,所以叫做增上慢,增加上去。
所以你們做功夫修戒的人,第六意識這個地方。四禪八定是功夫哦,功夫不到而能夠說得道了、證道了、說學佛,那不是自欺嗎?你功夫到了以後,心理第六意識的這些東西,不能證果位的,不可以。不是不可以,是不行耶!你自己的業力不行耶!一到這個肉身一壞的時候,那個中陰境界的貪嗔癡都出來的呀。不是男女來貪哦,你這一輩子道德很好,男女之間、飲食男女什麽都不要,它到你變中陰身的時候,這個肉體一壞了,它現出一個青山緑水,哎呀有個山洞,那個風景又好;哎喲這裏正好打坐——你一進去一打坐——入胎了。就是這一念愛,好厲害哦。
所以說把整個的把這個結使研究通哦!研究通哦!這個東西,不是做佛學表拿來寫文章查查的哦,要多來反省自己呦!這個東西要千萬註意啊!我們一般做功夫的最不願意看書,尤其學道傢學佛的。其實你衹要好好看一次記住了,自己在功夫上就是你最好的鏡子測驗了。
在這裏認為這些理論我都懂了。你懂了?我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懂,你比我聰明多了!那又何必聽我的騙呢?要註意呀!要註意呀!萬丈高樓從地起,修行是一步一步要踏實的。
四禪八定修到了,三界天人表,好,有一位道友的問題:那無想天以上有男女關係生命嗎?下面的都有;到了這個以上,色界以上、上界,不是了,沒有男女了。所以無色界天,《成唯識論》你們不是念了嗎?註意一條,無色界天,《成唯識論》第幾頁啊?又叫意成天。二百七十三頁第二行的下面:“無色亦名意成天”,懂了吧?無色界,上升無色界得四果羅漢的境界,當然沒有中陰了,假設這一生修到了,怎麽樣得四果羅漢呢?這些結使、心理的這些行為——貪嗔癡慢疑,細淨的、最薄的都能夠斷惑了、伏下去,沒有了。但是沒有伏完,完全伏完了得滅盡定了。滅盡就是滅掉了意識境界這一些都沒有了,幹淨了,得滅盡了。但是還不是得大乘的道,滅盡是滅心理這一些東西。那麽沒有得滅盡定,到無想天以上的,是意成天。所謂無色界還沒有光明,不是光,也沒得身,謂之(無色界)。
實際上啊,達摩大師告訴我們,修禪宗的人以《楞伽》印心。破了重關就要意生身,意成天同意生身是一個東西,我告訴你們秘密。我從來不講密教哦!因為天下無密的事,衹要你懂了秘密就拿走,道是天下之公道,所以用不着什麽磕頭拜門,我很討厭。當然我儘管嚮人傢磕頭拜門來,到我手裏就(不搞這個了。)有此一念、有此一個習慣也是禁戒取見,而且增加我慢,何苦呢?道是天下公道,明告訴你拿不走,這是大秘密;拿得走你拿走。所以到重關自然意生身,是大乘菩薩。所以四禪八定修到四禪得意生身,道傢所講的出陽神真修到了,“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相近於意生身了。
你們修道傢出身的,陽神怎麽出的呢?
“是啊,老師啊,現在我就不能進步啊,不曉得怎麽辦!老師啊,你又不告訴我!”
我活該告訴你呀?我不是要你來磕頭,你沒得誠意嘛!沒得謙下的誠意。“求道求道”,你總要求之嘛。你想發財、想做一個公務員八千塊錢、六千塊錢拿個履歷表,還要拜托求人嘛。碰到老師,老師就要告訴你呀?而且一個個覺得這個老師就是教他們,好像:“我嘛!就是應該教的。偏不教我,真是的!”“這個混賬的老師啊!”呵,你們年輕的都犯這個毛病,在這個上面檢查一下心理看。
所以《成唯識論》告訴你,為什麽先選這種地方,其他的資料我當然沒有給你講完,多得很。所以心理與功夫的檢查配合,為什麽發這個表。
現在我們曉得定到達什麽境界?初禪到了嗎?初禪都沒有,凡夫禪而已、打打坐而已。凡夫禪第一步的心行,十善業道修到多少還沒有做到,何況這些結使!結使打得很牢啊!所謂結,解不開,叫做“結使”,九十八個結使,一地一地、一層一層,功夫到了一層,你的見地到了一層。那麽這些貪嗔癡慢疑心理行為,在《成唯識論》告訴你,怎麽來的呀?——“修所斷惑”,非修行做功夫斷不到的。不是打坐的功夫。你心理行為、起心動念處要檢查,做人做事、說話做人,“修所斷”,纔把這些結使斷得了,不修斷不了,所以叫修行、修行,修正心理的行為、心態的行為。修所斷的惑。
至於其他的五見裏頭有些不是修所斷的哦!五見裏頭“身見”這些惑還可以修所斷;至於邊見、邪見、禁戒取見、見取見,修不能斷,那是見所斷,要慧開了才能斷哦!不然你自己被觀念睏住了。要註意哦,千萬要註意!
所以你說我打坐,以為打坐——天天萬事不做,一輩子搞一個清淨的生活,打打坐修一輩子,萬事不管,以為自己修了道——莫用處!那你修的果報是什麽?註意,將來有果報的——升六欲天變天人。不曉得變男的、變女的,看你心理狀況啦,看你的果報了。你的個性陰的就會變女性,個性陽的變男性;內嚮型的變女性,外嚮型變男性。看你心理行為同你的果報行為。你許多人你打坐一輩子、修道一輩子老實講能夠修到四天王天最低一層都不可能噢!但是修到了,等而下之走入什麽——阿修羅道,阿修羅也是天人哦,不過瞋心脾氣大,脾氣大就是瞋心大,也是天人哦。
你修到夜叉、羅剎談何容易呀!比我們高明多了。羅剎也能在空中飛行的呢。男的羅剎是都很難看,壯健、很威風雄壯;女的羅剎一個個漂亮,有一個女羅剎站在你面前,我們所有的男生不拜倒了纔怪呢!那漂亮的很哦!所以修道要註意呦,你搞了半天,還在這裏轉呢。你以為《金剛經》我都懂了,什麽經我也懂了,禪宗完全懂了。你懂了?你算不得變蛇、變泥鰍去,真的呀!所以呀,我看到大傢嚴重啊,沒有辦法!所以講《成唯識論》告訴你們註意啊!註意啊!心行是要這樣檢查的。
如果把理關通了以後,這一輩子做人,不算是超出三界,至少不失去為人道中,聖人,成就很高哦!人道可以上升佛道,還不是做人!所以佛說,一切十方諸佛要想成佛以前都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留學一番,因為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容易成道。其他的世界純樂的地方啊,沒有煩惱刺激他、沒有痛苦刺激,成道很慢的;這裏是什麽都有。所以釋迦牟尼說諸佛菩薩都要到這個世界上過一下才能成佛。
那麽還有,最重要的,大乘菩薩那怎麽辦呢?大乘菩薩發心不同,心量境界不同。功夫呢?四禪八定就是基礎。四禪八定功夫定沒有到,你叫做大乘菩薩?有些講教理的人,研究好,以為菩薩道哪裏講打坐啊,衹要管心理行為——全錯了!沒有這個定、沒有這個戒培養那個心量的擴大,那叫大乘菩薩?所以你看,我們剛剛講完滅盡定(上一次講完的),到了大乘菩薩的法身,他是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他立刻可以進入滅盡定,因為他心量大、功德大、心大,換句話提得起放得下,說空就空,說把結使切掉就切掉。所以禪宗的頓悟,真頓悟了以後,已經到色界無色界天的阿那含果了,提得起、放得下,萬念皆空,一下就把它空掉了,連身體都丟掉、忘掉了,那纔叫頓悟。那叫“禪”,禪宗的禪。你以為什麽“月白風清”啊,“衹在蘆花淺水邊”,你去淺水邊去吧!蘆花淺水同你有什麽關係啊!所以我們講完了意識現行不起的五位,作一個結論的時候,探討我們作功夫的境界。
下面開始繼續下去《成唯識論》,你們聽得可能會很沒有味道,邏輯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多,但是同作功夫都是切實的關係,就是要智慧去研究。
我們這個唯識的課,現在又有些問題有人問,第一個問題:唯識的意識的五位(就是五個部分,沒有意識、不起作用的五位),一定有無想定,怎麽又列無想天?
我們曉得四禪八定這是修的因,不是果位;所謂無想定是它的因,生無想天是它的果位。所以啊,因果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假設修持得到了無想定,那麽中間自己這個意識上還有時候錯了別的因果,不一定能夠生無想天。所以四禪八定每個天位的列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到了無想天以後,當然超過了無想定的時間,就是結束的長短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為什麽凡夫所居的天位於三禪四禪之間,他同生在四天王天之善行與果報有什麽差別?
所謂凡夫是佛經的名稱,就是一般人、一般普通的人,拿現在講“一般普通的人”。這個無想天啊,位置相當高,由此也可以想到,一個人要修到真的沒有思想、第六意識不起作用,第六意識完全不起現行的作用,是有意修到的哦!假設第六意識昏迷、昏沉,那個果位不是天位的了,不是無想天,那是無記果,很麻煩的。大昏沉譬如睡眠、悶絶這些决不能生無想天,所以衹有無想定才能生無想天。所以無想定、無想天這個修持到達並不容易的。但是為什麽將他列為凡夫、說外道凡夫,因為心外求法。這個是意識造成無想境界,他以為這個是涅槃、是道果、是究竟,所以無想天的位置雖然高,是色界天的中層——三禪四禪之間。所以真正的無想,由此你可知,禪定不修到三禪四禪的境界,你想意識不起現行、無想,還做不到的。何況我們光是靜坐的人,連初禪定都還沒有,這個是一個道理。等一下禪定的道理正要再講的。這個道理連帶地說。
那麽生欲界四天王天,你們諸位把天人表拿出來纔知道,光靠記憶恐怕還不行,如果能夠記到了,那是好極了,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哦。如果生四天王天,是欲界裏頭的六欲天,比人位比較高的,四天王天大傢位置找清楚。這個表畫得比較清楚,已經校對過好多次了,這一次又是最新的校對,連英文名稱都是校對過的,順便帶着,不過這個英文名稱是幾十年的翻譯,能不能確定下來?現在西方、中國還沒有人出來整理過,這是根據梵文的過去的一種翻譯。啊,這個年輕人還可以努力的,譬如漢英字典,許多佛學名詞的翻譯都不確定的,不過現在都用慣了,但是很不確定。
四天王天是六欲天的初層,六欲天同人一樣。這些六欲天中、人當中能夠行善,當然包括十善業道的,不一定是每一樣好,樣樣做到那是太好。所謂善行,一個人善人心善到了極點,自然進入禪定,所以得天人果報。天人果報就是等於我們人中肯努力的人富貴功名地位高一點,就是這個天道了,當然也是凡夫境界。至於凡夫不凡夫的境界,換句話說嚴重地講,修到了三界天人之間,甚至於九次第定,幾乎可以超過三界的樣子——滅盡定,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凡夫。佛所以在《楞嚴經》上說,還是外道。
所以《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行所包括的五十種陰魔,這個第五種陰魔就是識境界,就是見解、思想上的錯誤,連聲聞緣覺得阿羅漢果,佛還駡為(呵斥,所謂駡他們)還是外道,識陰境界上的錯誤。那當然,沒有色陰、受陰,看到什麽了、人發瘋了是沒有了,但是思想觀念見地上的錯誤。
所以嚴格地講起來,三界的天人往生,不但要禪定到,都要善行做加行的。所謂加行啊,都要善行為其加行,都要善行做加工的。所以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近代一個假和尚、一個詩人——蘇曼殊的詩,你們年輕大概都喜歡看的,這兩天經常引用到它,他不是有一首詩:“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這個人生差不多修行的人,雖然他沒有真的修行,道理都是差不多,詩人的境界。“生天成佛我何能”,他說我哪裏做得到?“幽夢無憑恨不勝。多謝劉三問消息,尚留微命作詩僧。”這是蘇曼殊的一首名詩。所以,三界天四禪定是中心。換句話說,我們要想修道學佛而得定,沒有善行的加行還做不到的,這個心理上轉不過來的。所以呀,四天王天的善行果報,同禪定禪天的果報不同在這裏。
第三個問題,哦,是那個《禪海蠡測》有錯,印錯了,先有離生喜樂,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上次法程師也提出來過。那一本書上沒有錯,《禪海蠡測》有錯,現在好像已經改過來了。這個等一下我們再討論禪定方面同今天這兩張表,希望隨時都要帶着的。
第四個問題:貪瞋等為何稱為思惑?貪嗔癡慢疑,都是稱“惑”,這個“思”字與“見”的意義極相近的。哦,第四個問題就是問的,我們要註意:貪嗔癡慢疑,這個屬於思惑。身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見取見,這屬於見惑。那麽現在提出的問題:貪嗔癡慢疑(就是心理的狀況),為什麽我們當年翻譯佛經,古人把它翻成了思惑?思想這個思。那麽現在問問題的這位先生(哎喲後面還有啊!哈,你提的本身啊),因為這個屬於情感上的情惑,普通我們講情感作用、情緒的作用,為什麽古人翻成思惑?
這個是有道理的。我們曉得,現在站在佛法的立場,又是站在唯識法相宗的佛法立場,“想”與“思”是五遍行裏頭分析最清楚。八識裏頭都有五個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拿現在如果假設我們把它翻譯成“註意”可不可以呢?差不多。不過還沒有“作意”的清楚,這個東西我們研究了很久。第一是“作意”。
第二是“觸”,接觸外界的反應。譬如說我們現在頭腦神經肉體對外界有反應,這個反應就是觸。反應的東西是機械化的,不一定有思想。
“受”,有反應、有領受,這個受、感受,感受到氣候的舒服不舒服,冷與暖,吃的東西好不好吃,已經較“觸”要深一層,進到心理狀況去。所以受也可以作兩方面:生理的感覺(這個感覺不是機械的反應),心理上會引起苦、樂,痛苦或者快感;憂、煩惱或者喜歡;愛與不愛,等等,所以是受的境界,心理狀況。
“想”,我們現在講一個“想”,就是我們能知覺的、能夠思想的這個想,這個都是想,想的作用。
“思”呢?就是“念”,不一定在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這是《中庸》的兩句話。“不思而得”,不要去用心,像我們現在思想那麽波動性地去想它。“不勉而中”,不勉強做到的,自然很清淨,好像自己腦子在清靜、極其寧靜的狀態,譬如禪定的狀態,什麽都知道,這個是思的境界。想與思。
好,我們所以呀,嚴格地講,想是很粗的,第六意識分別、計度,這個是想的作用。思呢?做個比方,就是當我們早晨睡醒、剛剛睡醒腦子還沒有起思想作用,眼睛還閉着,還沒有起來,身體尤其是春天年輕人睡得,大傢都年輕過來的,睡得慵慵然,都融化了,身體都懶得動,還想睡、睡得很甜,可是似乎醒了——那一點接近於思的作用,不是想了。
那麽這一點不能算是情感,不能說是情緒。這個情字,我們中文裏頭啊,所以就不同了,這要離開佛學的立場。所以佛學裏頭我們看到了,佛經的翻譯衆生稱“有情”,這個情包括了不衹貪嗔癡慢疑了,貪嗔癡慢疑有一個東西不在內——“愛”不在內。這個情啊,偏重於愛了,偏重於愛。愛這個東西也是念。所以譬如說你要愛一個人,愛到了極點,並沒有那麽下流,衹是心理上放不下他(她),等於《西廂記》描寫的文學,“茶裏也是他,飯裏也是他”,隨時隨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是念。念到那個愛念到如此,那個是情。
那麽在中國文化裏這個情呢?我們很早,像佛學還沒有進入以前,已經有了,《周禮》《禮記》上面情與性兩個分開,就是我們講明心見性這個性,“性是心之體”,所以人性。“情是性之用”,起用。所以我常說,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人特別要當心,譬如講四書,大傢都會,當然年輕人不一定大傢都會。我們這個年齡,受這個教育出身,手心挨過打的,都要背的。所謂《中庸》上“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衹提到喜怒哀樂,沒有提到七情,《禮記》上提到七情:喜、怒、哀、樂、悲、歡、欲,這是七情。所以中國文化後來講七情,這算很早了。
六欲,是佛學進入以後的名詞,可以說東漢以後纔有“六欲”名詞,所以聯合起來叫“七情六欲”。《中庸》所講的喜怒哀樂,一般人的解釋,好像從唐宋以來,甚至說嚴重一點從漢朝以來,解釋就是心理狀況,是錯誤的!絶對的錯誤!
喜怒哀樂是“情”,不是心理狀況。譬如說,我們有時候碰到自己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大好的時候愛發脾氣,但是我們的心理思想意識很清楚,告訴自己:“哎呀!何苦呢?這個事情發什麽脾氣,而且對他也不應該。”可是到那個時候受不了,那是情——喜、怒、哀、樂,那大半、大部分是生理問題。譬如說肝髒不好、肝氣旺了、肝火大了,消化不良胃火旺了,脾氣特別大;或者神經痛了,情緒不好——喜、怒、哀、樂。所以有人,這個身體不好的人情緒都不好,一天的面孔是討債的面孔,就像欠他多、還他少。青臉寡生的,看到人好像他在笑,實際上那個笑比哭都難看,因為他情緒不好、身體難受,那自然表現在外面會是這樣。他的理性並不一定要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思不是情。
那麽貪嗔癡慢何以作為思惑呢?那很嚴重了。貪嗔癡慢裏頭沒有喜、怒、哀、樂哦!那屬於有情衆生的“情”裏頭。貪嗔癡慢,我們看到是心理狀況,這個心理狀況,所謂是“宿業”,意識這個心所境界,個人的前生帶來的。有人生來就瞋心大、脾氣大,譬如張獻忠、譬如李闖、譬如某某人,以殺人為樂,這些比較有名。過去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名將一天不殺個把人或者沒有吃到人肉,睡不着,那是很多,憤世。像我們的過去在大陸上有些朋友也是這樣,一帶兵,看他那兩天眼睛這麽一瞪,發紅了,說:哎,下邊人小聲一點!他要槍斃人了。他莫名其妙的!覺得殺了別人就是一大快樂的、人都輕鬆了,那個樣子。這個各人業力。這種業力,屬於心念心意識的“思”的那個問題,念的問題。
為什麽翻譯成“思”呢?貪嗔癡慢非常難斷。我們看看哦,你對兩張表,這個思惑、見思惑,到了三界的色界裏頭,你看看、查一查看,思惑還有多少?還有七個。這是他的程度輕重的問題。貪嗔癡慢疑都還存在。例如說得無想定生無想天的人,這個意識都不去思想,有沒有貪嗔癡慢?一樣在呀!所謂貪,不是貪錢、也不是貪名,貪這一個無想禪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而且見解上因這個貪念引起見地上的錯誤,見地上錯誤是什麽?見取見、邊見都有,他認為這個是道,所以這個是思的境界——貪。你說瞋不瞋呢?無想定的人很瞋啊!他所有的念頭,真到無想定那真是可以做到無情哦,不是太上忘情,是無情。任何感情動的時候他馬上把它滅掉,不想了,那是重瞋纔做到的,能斷一切,這是瞋的一種作用哦,瞋的心理作用。迷戀在無想境界以為是究竟——當然是癡啊!而且認為自己得道了——是慢哦!有沒有疑呢?他有疑啊!說假定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他:你現在修的無想定這個不是的,你丟掉!他不敢信。他疑呀!統統具在的。所以這個叫做思惑。
每一個禪定天裏頭的,見思惑是很微細很難查出來。所以這一點我們修道所以最近特別註重叫大傢註意這個,看到老朋友們學佛打坐很多年的、修持很多年,修密宗、修禪宗、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老實講,自己的心理狀況、見思惑上好好要檢查。如果見思惑一點沒有動搖,你那個靜坐定的功夫是白學的,結果是絶無用處。衹有他生來世,人中再來,人中的福報好一點,人中的慧力聰明一點。世智、人中的慧、人道中的慧,就是四個字了,叫“世智辯聰”,世間的學問智慧高;辯,嘴巴會講文字、筆下會寫、聰明,如此而已。這人道中的智慧高一點。但是我們曉得在打坐禪定的境界裏,貪嗔癡慢疑微細的惑一點都沒有去掉,所以在《楞嚴經》阿難贊嘆佛的那個偈子,就是我們廟子裏早晚作功課都唱的、都念的:“令我更除微細惑”,就是見思惑這個惑。微細惑,我們粗惑都檢查不出來,不管你打坐定,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什麽也好,都重得很,見思惑一點都沒有檢查出來。那麽你說那個定的境界我有沒有呢?有一點,那個我剛纔說的,我今天正要開始繼續上次講的,現在先答復問題。
第五個,三界結使同為結使。所以我剛纔講過,譬如色界天應該無瞋,我說他有瞋,因為這個結使拿大乘的思想看,瞋心都在。這是第五個問題,你問:三界中間這個結使,都是見、思二惑所生,唯一的差別就是色界、無色界少一個瞋念。都是叫做結使。就是輕重厚薄的分別。所以佛經講我們修持修行,先到“薄地”,所以有個薄地;薄了以後,“軟地”,我們這個心理心性剛強,自己很難以調伏。先有薄,薄了、輕了。比如我們脾氣大,慢慢地修持,轉輕了、變薄了。所以一下子大脾氣轉過來大慈悲,恐怕不可能吧!呵,衹能是輕一點、薄一點、好一點,現在的脾氣好一點了。由輕由薄慢慢變成淡,結使慢慢地輕,差別在這裏。
色界的四禪天“捨念清淨”是否衹是壓伏、壓製?也衹是壓下去,是伏斷。這個伏斷還拿小乘的修持來講的,小乘是“斷惑證真”,這是小乘的境界。所以比斷的功力還輕一點就是“伏”,壓下去。都非究竟的。譬如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修道學佛的人,性情是好得多,比一般好得多。有沒有呢?心理上都是硬壓,宗教心理把自己壓着在那裏。實際上啊,有時候,你不相信拿個心理測驗試驗他一下,凡是宗教傢、學問好、哲學家,脾氣比誰都大,貪嗔癡慢發起來比誰都厲害。乃至我們信佛的看那個行為不對、沒有道德的,哎呀,那恨極了,實際上比普通人都不如啊。一個信宗教的人看到不同一個宗教信仰就是仇人。很嚴重!
所以斷惑證真,斷與伏是小乘的說法,尚非究竟,這個再說。
第六個,滅盡定是無心,是否無分別?及無心無想定之無心如何區別?
師答:這個上次我們講過。滅盡定無心,現在照教理來答,很簡單:斷盡一切結使。斷盡、淨盡一切結使。無想天的無心,許多是斷滅、壓製。
第七個問題:書裏頭講各識皆有轉識,轉識的轉是否識的行轉?
師答:對呀!識的行轉,識的智也轉,理轉了,理同智相合的哦。
第八,色界滅心成色,色界天中人,沒有我們普通的心理作用,但是“成色”,光色,色界天的天人不是這個肉體,有光,當然不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光,我們地球上的光是一種哦。太空裏頭黑的,黑也是光啊!太空現在發現的黑洞,黑洞也是光啊,黑光啊!色界天是哪一種光色,果報不同。那麽色界天的天人是色界身、是光色之身,所以“滅心成色”。無色界是“滅色”——連光都沒有;“成心”——沒得形像了。
接上問:“其所成者生於色界,所滅之心是異是同?”
師答:身體是一個啊,身體衹有一個,但心所作用不同。
第九問:“八十一品都是思惑,上下,上上至下下。……”[斷錄]
“……斷見惑容易,(還是)斷思惑容易?”
師答:同等難!同等難!不過呢,拿大乘道的說法,見惑比思惑還難。所以你看聲聞緣覺就是見地上的偏差,所謂見地。因此大乘尤其是禪宗首先重見地,不重功行、不重你功夫,因為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
第十一問:“滅盡定為阿羅漢果,見思惑給斷盡,在斷惑證真欄內須陀洹果註明已斷見惑,為何三界九地呈列八十八結使?”
師答:這個就是輕重的差別!還有,“滅盡定為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果)——有餘依涅槃,得滅盡定,轉入有餘依涅槃。”
所以涅槃分兩種:大乘菩薩成佛,“無餘依涅槃”。那麽“餘依”兩個字,剩餘下來的餘、多餘的餘,依傍的依。什麽是他的餘依?還有餘習(剩餘的習氣)很難割斷;所以“藕斷絲連”,就有這樣的味道。譬如大乘經典描寫:迦葉尊者(當然大阿羅漢,還是大祖師呢)多生纍劫喜歡音樂,所以他在入定的時候,緊那羅(就是虛空中的音樂神)放了最高的音樂、最美的音樂、天上的音樂供養佛的時候,他老哥子坐在那裏還打起拍子來,還搖起來呢,呵!那麽他動念沒有?沒有動念。——餘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所謂講天女散花的時候,一班五百大阿羅漢坐在那裏,這個花一掉下來到身上就沾住了,滿身都是花。菩薩的身上,花一掉下來不要抖的,自然都掉在地上了,沾不住的。那麽這個道理呢?所以大傢就問這個道理了,那麽,文殊菩薩就答復:阿羅漢餘習未斷,天花著身。所以有一位劉鶚的詩作得很好:“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滿護身雲。”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叫餘習未斷——有餘依。所以滅盡定有這個差別,滅盡定不是有餘依,還不是有餘依涅槃,還要進一層;有餘依涅槃到了,還不是大菩薩、佛的涅槃的道理。
現在大概這個問題簡單明了答了,研究唯識問題會多得很啊!不過我保險研究唯識很多人都沒有問題,哈,因為對唯識本身已經是鑽不進去在那裏,所以問題在哪裏還找不出來。
上次講到四禪八定這個禪定,我們註意噢,《成唯識論》上有,也講過的,不管是哪一種定,就是無想定同滅盡定、無想天,這兩個部分他講得很清楚,我請大傢特別註意八個字:身得安和——“令身安和”。所以得到無想定同滅盡定,都會令身安和。那麽唯識《成唯識論》現在衹講心意識的狀況來講、由這個入手,沒有明白地講到身的部分。因為給大傢也報告過,身是屬於色法。色法這一切等等,是心意識的相分,不是見分。我們這個心意識又分四分:相分、見分、證分、自證分。那麽有人又把名詞、有一種翻譯的也叫做同樣的意思四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不過多加一個字,實際上一樣的,這個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曉得,我們的所有心理狀況、思想心理狀況這個變化就是心意識的相分,山河大地乃至我們的肉體四大也都是識變的相分——相。見分,這一切的現象,包括心法與色法、心所的所起的心法與色法都是心意識的相分。這各種現象起……(捲十三終,玉樹臨風二校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唯識與中觀(一) | 唯識與中觀(二) | 唯識與中觀(三) | 唯識與中觀(四) | 唯識與中觀(五) | 唯識與中觀(六) | 唯識與中觀(七) | 唯識與中觀(八) | 唯識與中觀(九) | 唯識與中觀(十) | 唯識與中觀(十一) | 唯識與中觀(十二) | 唯識與中觀(十三) | 唯識與中觀(十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