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书本知识即显性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通过文字符号间接获取知识的形式,其缺点是,由于知识的学习脱离知识的应用,且间接习得的知识因没有融入个体亲身经历的心理体验,故难以使知识经个体思维的参与而加工、升值,并且造成了学得快、忘得快的结果。
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根基是长期积淀下来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而个体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则源自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传统教学训练。当学校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或间接经验的学习时,学生因看不到知识最初被生产、被发现的完整过程,看不到知识原创者的直觉与想象、观察与实验、反省与推理等全部的思维过程,因而只能学会占有知识、消费知识而不懂得如何生产知识。此外,这种间接形式的知识学习,使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活跃的想象力,从而具备必要的隐性知识。
教学活动的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式与活动式,前者需要的是记忆及解释性理解;后者需要的是探究式理解。随着我国教改的不断推进,活动式教学已从无到有,但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是接受式。由于隐性知识深嵌于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行动中的体验才能学会和提高,所以缺乏活动式教学构成了学生隐性知识储备不足。另外,从动力角度看,如果学生们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必然会逐渐丧失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成为缺乏创造力的人。
以往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是,知识就是力量,而力量是越大越好,所以知识的积累量就成为衡量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已转变为,知识就是能力,而能力的高低是相对的,并有着类型的差别,所以衡量知识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积累数量让位于知识的积累质量、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各类知识的平衡搭配以及知识结构的再生力。
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形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具有对显性知识的潜在制约作用。由此,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开发创造力都要从隐性知识的获得入手,而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是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
现行学校教育由于只注重培养学生解答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所以只能发展学生的单项认知能力。而当时间、精力的分配向单项能力倾斜时,认知能力发展优异的代价则是其他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低下,这样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后劲不足。
从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来看,在课程的学习成绩方面美国学生常常不是中国学生的对手,然而一旦进入搞研究性的课题,中国人往往既不如美国人机灵,也没有他们那么富于创造性。中国学生只擅长在现定范围里去寻找标准答案,一旦需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结论时就会不知所措。这是隐性知识缺乏造成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学生正是因此而导致没有后劲。
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终因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隐性知识的积累途径
中央电视台曾经主办了一期节目,由中美两国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共同参与。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面对智慧、权力、真理、财富和美这五项选择,美国学生都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中国学生则多选择财富和权力,没一个选择智慧和真理。当要求制定对非洲儿童的援助计划时,美国学生制定的计划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为其中包括了很多社会生活细节,并作出了每项资助的具体预算。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只知道组织募捐和去非洲建立希望小学,至于募捐到的钱怎么使用就不知道了。
比较的结果说明我国学生缺少一种智慧,即把一件事情完整做成功的智慧。隐性知识的积累途径是从头至尾地完成一项任务,因为经历一个完成任务的完整过程需要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面对未知,我们多是利用已有的隐性知识来应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