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 從雅典到北京   》 第13節:遠見傢(2)      戴維·米勒 D.W.Miller

  隨着電話、廣播、火車和汽車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這個世界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即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顧拜旦和他的國際奧委會同事們試圖組織起國際性的運動會,並以此為平臺推動世界友誼的理念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時代。甚至於每四年召集一次的運動會也不為公衆所理解,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被人認為是荒謬的。
  儘管顧拜旦本人對國際奧委會的成立以及首屆奧運會的舉辦感到滿意,但他自己卻被一些批評傢和妒忌者認為是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令人討厭的勢利小人。雅典奧運會相當成功(希臘政府最初對此卻多有譏諷),但一些滿懷惡意的報刊卻指控他是一名小偷,約翰oJ.馬卡農(John J.MacAloon)曾在他的歷史著作《偉大的象徵》(this Great Symbol)一書中這樣描述:"(顧拜旦在)設法竊走希臘的歷史寶藏。"希臘人,包括和藹可親的國王喬治,都希望重新獲得這一盛事的舉辦權。而贊成繼續在雅典舉辦奧運會的《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也給予希臘人民很大的支持。可是顧拜旦卻宣稱,希臘人之所以希望奧運會能一直在希臘舉行,是因為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這使他在希臘更加不受歡迎。
  當希臘人努力使雅典奧運會制度化時,希臘政府在國王的鼓舞下也大力鼓吹這一點。國王建議顧拜旦承認"雅典是奧運會永久的傢",但顧拜旦卻裝作不理解,並禮貌地給國王回了一封信,說下一屆奧運會將在巴黎舉行。康斯坦丁王儲認識到奧運會的經濟價值,也開始極力勸說他父親否認顧拜旦的意見。雅典奧運會閉幕後,維凱拉斯組織國際奧委會委員(顧拜旦未出席)召開委員會會議,討論製定每隔兩年在雅典舉行奧運會的原則。希臘人認為對奧運會來說顧拜旦是一個多餘的人物,他的出現令希臘人想起現代奧運會其實是外國人的發明。顧拜旦對此保持着一種高貴的沉默。然而,面對目標,他仍然十分堅定,在接任維凱拉斯主席一職後,他給國王發去一封信,其中寫道:
  首先,我希望嚮尊敬的國王陛下緻以誠摯的謝意。兩年前,在巴黎召開的會上,陛下您屈尊發了一封鼓勵我的電報。現在我冒昧地回覆陛下,我復興奧運會的願望已經實現了。在復興奧運會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同事們希望能繼續得到您善意的支持。
  顧拜旦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宴會上宣佈,1900年的奧運會將在巴黎舉行。在這位固執的思想傢看來,欣逢新世紀的開端,法國似乎是最完美的東道主國傢了。1896年11月,顧拜旦在為《世紀》雜志撰寫的一篇有關奧運會的報道中簽名,稱自己為"雅典奧運會創始人:皮埃爾o德o顧拜旦男爵"。
  顧拜旦意識到,如果奧運會舉辦得太頻繁,難免會削弱它的重要性。其實,如今奧運會的成功秘訣也正在於此,對奧運會忠誠的支持來自於對它的渴望。1897年的國際奧委會會議在位於勒阿弗爾的顧拜旦的夏日居所召開(之所以選擇勒阿弗爾這個平靜的海港作為會址,是因為這裏沒有什麽政治幹預)。因為希臘與土耳其爆發了一場戰爭,所以希臘沒有派代表出席本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雖然有人支持繼續在雅典舉行奧運會,但顧拜旦說服了國際奧委會的同事及出席會議的其他人員:1900年的奧運會將在巴黎舉行;作為一個流動的節日,顧拜旦希望1904年的奧運會在一個美國城市,比如紐約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共有59名,其中僅有12位國外代表,而1894年在巴黎召開的奧委會會議中,共有78位代表出席,其中包括20名國外代表。看來,他們起初關於世界博覽會和新建的埃菲爾鐵塔將為本次大會增色不少的想法是大錯特錯了。
  如果說勒阿弗爾會議就巴黎問題的討論還算順利的話,那麽不久,有關於此的問題就越來越棘手了。當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宣佈反對組織獨立性質的運動會時,顧拜旦還寄希望於該協會,希望他們能將陷入泥潭的工作重新組織起來。另外,那些對博覽會有所貢獻的美國人又強烈要求為美國運動員建造一個專門的運動場。當奧運會日漸成為博覽會的一部分,變成其組織者阿爾弗雷德o皮卡爾(Alfred Picard)的職責時,所有有關奧運會這一盛大節日的想法都開始消解掉了:皮卡爾很厭惡組織這個運動會,並對顧拜旦懷有一種敵意。1899年2月,他提名國傢射擊聯合會(隸屬於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主席丹尼爾o梅瑞倫(Daniel Merillon)出任運動會總監。
  1899年4月,顧拜旦辭去了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的秘書長職務,他曾在這個位置上竹籃打水般的鼓吹民族團结。羅什福科子爵也辭去了組委會主席的職務,連組委會本身也在運動會開幕式前12個月解散。為了得到國外的支持,顧拜旦在歐洲作了一次旅行,當他回來時卻發現原定的各運動項目的比賽場地在一周內幾乎全部更換了。梅瑞倫提出的規劃真夠奇怪的:賽艇被歸入"救生"一類,滑冰和擊劍被指派為"刃具製造業",而田徑被劃歸"遠見的社團"一類。顧拜旦的長子雅剋由於上一年中暑而導致智障,顧拜旦為此焦急萬分。因此,他對奧運會這些變故都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態度。
  隨着職業賽事的出現,顧拜旦的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麯解。此外,其他方面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法國外交部長反對德國參加比賽;而來自美國的國際奧委會成員史隆儘管不認同美國為自己建設專用體育場的要求,但也揚言,如果不提供更多的後勤保障,美國隊將退出比賽。
  不過,也正是因為顧拜旦未能全面掌控巴黎奧運會,女子選手纔得以參與到這一體育盛事中來。這次奧運會僅為女子設置了高爾夫球和網球兩個項目,衹有5個國傢(波希米亞[即後來的捷剋]、法國、英國、瑞士和美國)派來女選手參加比賽。誰是第一個女子奧運冠軍?大傢都莫衷一是。來自英國的夏洛蒂o庫珀(Charlotte Cooper)在網球單打比賽中以6:4和6:2的成績擊敗了法國的海倫o普雷沃斯特(Hélène Prévost),且在當天的混雙中與雷金納德o多賀提(Reginald Doherty)合作擊敗了普雷沃斯特及其搭檔哈羅德o馬洪尼(Harold Mahoney),她被認為是第一枚金牌獲得者。但德國歷史學家瓦爾特o圖滕貝格(Walter Teutenberg)卻發現在賽艇比賽中,瑞士賽艇"Lerina"號上的女船員德o珀托勒斯(de Pourtales)伯爵夫人獲勝在先。美國的瑪格麗特o阿博特(Margaret Abbott)也差不多同時獲得女子高爾夫球賽的勝利。但高爾夫球、板球、足球、橄欖球以及馬球等還不是正規的比賽項目。
  當時的奧運會既沒有國傢隊,也沒有什麽奧運村,運動員們都在旅店裏歇腳。

    王承教等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何振梁序言第2節:中文版序言第3節:羅格序言第4節:初創(1)
第5節:初創(2)第6節:初創(3)第7節:來自希臘的導師(1)第8節:來自希臘的導師(2)
第9節:雅典(1)第10節:雅典(2)第11節:雅典(3)第12節:遠見傢(1)
第13節:遠見傢(2)第14節:巴黎(1)第15節:巴黎(2)第16節:冷戰,熱吵(1)
第17節:冷戰,熱吵(2)第18節:冷戰,熱吵(3)第19節:普萊西德湖(1)第20節:普萊西德湖(2)
第21節:莫斯科(1)第22節:莫斯科(2)第23節:莫斯科(3)第24節:改革(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