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
周兵 Zhou Bing
據那志良後來回憶說,“漢中到成都有五百多公裏,全靠汽車運輸。途中有五個渡口,沒有橋梁,必須用木船載汽車過河。汽車上船後,用人力把木船嚮上遊拉一段路程,再放了繩索,任其順流而下,藉水勢攏到對岸。”
那志良原本估計,這樣的行程,每一車次需要兩天時間。沒想到所有的文物花了十個月纔全部到達成都。一路上真是艱險重重:找不到車,找到車卻沒有汽油,進入四川之後蜀道難於上青天,乃至途中頻頻翻車……至於沿途吃、住之苦更不在話下:黑米飯,餿饅頭拉得出“絲”,旅館滿是臭蟲,洗手間設在豬圈裏……好不容易抵達成都之後,重慶被炸,成都也不安全,文物再次往一百五十公裏外的峨嵋運送,最後終於在峨嵋安定下來,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峨嵋辦事處。
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七箱文物精華,就這樣穿越遍地烽火,各自找到隱蔽處喘息稍歇。途中翻車翻船,驚險無數,卻又總是死裏逃生,人、物無恙。那志良後來曾回憶說:“我這纔開始相信古物有靈,否則大傢為什麽總能在敵機轟炸,千鈞一發時安然離去,翻車、翻船也都平安無事?” 甚至在文物東歸的路上,也是如此。1946年1月,文物開始運回南京。這其中有10個石鼓,可能是西周的,年代最晚也應該是秦代,其價值不可估量。在黔江到竜潭的一段下坡山路上,裝有石鼓的汽車司機為了省油,將油門關掉,任由車子按慣性往下衝。誰知在一個彎路處突然對面有一輛汽車開來,司機趕緊把方向盤一轉,碰上了山頭,於是他又再往反方向轉動方向盤,車到崖邊,翻進了山澗。幸運的是,一是人在車掉崖之前跳了出來,沒有受傷,二是由於石鼓本身很沉,所以僅放在車上,沒有用繩索捆紮。第一次翻車,車底朝天時,石鼓已經落到地上,第二次車子再翻,落入山澗時,石鼓仍在地上。如果當時將石鼓和車子捆在一起,這件稀世文物就一定被毀了。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分散在安順、峨嵋、樂山的文物又集中到了重慶,等待長江水漲,能行大船,“即從巴峽穿巫峽”,越長江三峽運回南京。
在重慶等了三個月。這三個月裏工作人員誰也沒閑着,新任務是——捉白蟻!每天早上八點開始,每人拿着棉墊、手電筒進入庫房,跪在墊子上,打着手電筒尋找地上的白蟻隧道。一旦發現,馬上卸下箱子,在地上挖個坑,倒入防蟻藥水,再把箱子搬回原處。一天兩次,實在是煩人。但是因為戰事終於結束,回鄉在望,文物也完好無損,大傢心裏都非常高興,捉起白蟻來也勁頭十足。
1947年12月9日,凝聚着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之魂的國之瑰寶終於回到了南京朝天宮。第二年春天,勝利後的第一次文物展揭幕,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這批歷經戰火,卻毫發無損的國寶。那時候誰也沒有想到,這批文物註定是要遠離故土的,僅僅一年之後,它們又一次踏上遠去的旅程,並且再也沒有回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