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圓通的人際關係   》 遇事先求自保(1)      曾仕強 Ceng Shijiang

  “明哲保身”是中國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學。朱子說:“明是明理之明,哲乃瞭然於心,保身則是依道理進退而處世,於是罪刑、災禍不至。”
  中國人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發狀況,就會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學分析形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形勢不利時,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何必逞匹夫之勇呢?很多人反對“明哲保身”,認為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虛偽、消極,其實不然,一個人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話,其他的都沒有意義。人們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況凡人呢?中國人明哲保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深藏不露
  深藏不露實際上是中國人守身哲學的應用,也是我們奠定“立於不敗之地”的良好基礎。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實力毫不隱瞞地展現無遺,很容易遭人算計,豈不是自討苦吃?中國人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寧可韜光養晦,安然度日。
  這也是中國人與衆不同的心理。日本人就算沒有本領,也要裝成很能幹的樣子;美國人有多少本領,都要找機會表現出來;衹有中國人深藏不露,靜觀其變,再衡量情勢的變化,以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有句俗話“樹大招風”,因此,中國人有能力並不表現,還喜歡偽裝成沒有本領的樣子。例如,會寫字的人不輕易宣揚自己擅長書法,會畫畫的人不願意讓人傢曉得自己善於作畫。這樣做比較省力省事,否則請字求畫的人絡繹不絶,衹能疲於應付,稍有不慎,厚此薄彼,就會得罪人。另外,自己深藏不露,還可以留下力氣嘲笑愛表現的人。中國人不講能力,卻十分重視本事。衹有能力而沒有本事的人,往往一表現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夠把能力表現得恰到好處,受人歡迎。
  比如,大傢在打球,招呼你也參加,就算你天天練習,也要謙遜地說:“好久沒有打了,生疏啦。”大傢讓來讓去,你纔登場,不費吹灰之力,把對手一一打敗。就算如此,也沒有人覺得奇怪,因為大傢明白你剛纔不過是深藏不露的一種應用罷了。
  喜歡保留實力、不強求出頭並不說明中國人姦詐、不實在。相反,謙虛會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深藏不露有三個要點:
  第一,人怕出名,豬怕壯。人愈出名,遭遇的麻煩愈多。越有能力,承擔的責任越重。中國人比較喜歡打擊有能力的人,同情沒有能力的人;能者必須多勞,沒有人會感激,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隱藏實力,凡事量力而為。
  第二,不要夜郎自大。中國人對那些自我膨脹,把自己看得很偉大的人,大多抱着敬而遠之的態度。背後則嘲笑他們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十分看不起。
  第三,慎防人上有人。即使自己的本領高強,也要慎防人上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所以要深藏不露,以免泄露自己的實力,招來對手的攻擊,對自己不利。
  深藏不露並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場,來求取合理的露,以免露得過分或不及,對自己有害。有能力必須合理地表現,凡事量力而為,才能恰到好處。中國人主張“不可以隨便表現”,並沒有反對合理的表現。不能不表現的時候,務必表現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範圍,以免留下後患。
  以讓代爭
  人類社會,彼此難免要競爭。實際上,瞭解中國人性格的人,就知道中國人太喜歡爭了,而且一爭起來往往不擇手段,所以不鼓勵中國人競爭,認為能夠不爭的,大傢都不要爭,不能夠不爭的,便以讓代爭,這纔是中國人推崇的君子之爭。
  爭是必要的,捨也是必要的。什麽都要爭,最後就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爭的是什麽,為什麽要爭。而且給人一種惡劣的印象,使大傢提高警覺,甚至於聯合起來,一點機會都不給你。因此太會爭、太喜歡爭的人,經常什麽都爭不到。衹想到捨,同樣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不要的又是什麽,而且給人一種消極、不願意負責任的不良印象。
  衹有把“爭”和“捨”融合在一起,該爭的纔爭,不該爭的就捨棄,爭到好像沒有爭一樣,纔是圓滿的做法。以讓代爭便是兼顧“捨”與“爭”的權宜措施,站在“不爭”的立場來“爭”,纔不會亂爭,纔可能爭得恰到好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引言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1)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2)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首先要瞭解中國人的特性聽話不如“看”話“隨便”並不隨便不反對並非贊成
先弄清對方是誰小心纔不會上當凡事都追求合理圓通而不圓滑
遇事先求自保(1)遇事先求自保(2)就怕吃虧上當衹愛占小便宜
自私又愛面子正視自己確定自己要做什麽樣的人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善待他人待人需要誠心待人需要友善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