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
香積佛品第十
南懷瑾 Na Huaijin
想吃飯的菩薩
衆香國的佛與香
化身菩薩取食之旅
香積佛介紹維摩居士
上方菩薩來訪維摩居士
永遠吃不完的飯食
香積佛如何說法
釋迦佛如何說法
維摩居士說如何學佛
十種善法的修持
菩薩成就八法
於是捨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闢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時,維摩詰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緻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雲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着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捨。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捨,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捨。時,維摩詰,語捨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衆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盤。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幹種法,製禦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心+竜)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衆生,是為十。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衆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想吃飯的菩薩
「於是捨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我們講的時間很長,都半年多了,維摩居士那邊還在上午,差不多快到中午了,經中人物都還餓着肚子。後來有個人動了念頭,就挨駡了,這個人還是捨利弗。
照佛教規矩,中午是佛吃飯,早晨是天人吃飯,晚上是鬼吃飯。因為佛在世時是過着人道的生活,所以人道也在中午吃飯,這一點要註意。
過午不食是以每一個地區太陽當頂時,作為佛吃飯的時候。但這也不是死板的,梁武帝(《梁皇懺》就是志公和尚為梁皇夫人所作超度的法門)常常去廟子吃飯布施,皇帝不到,廟中的和尚不敢開動,那一天過了中午他還不到,大傢心中想今天這一頓靠不住了,要餓到明天中午了。他後來終於到了,大和尚照樣要大傢吃,理由是皇帝是天子,上帝的兒子剛來,可見太陽正當頂,大傢吃啦!所以中國的這些大和尚很通達。
至於為什麽過了午時不可以吃飯,有什麽理由?真要講過午不食非常難,看你持那一個「午」。嚴格講,過午不食還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個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個纔是過午不食。一吃下去,你的定力會被破壞。那個「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於道傢修行時有活子時,這個子時是不定的。這個是大秘密,可能千多年來都沒有人說破過,今天給你們透露一點點。所以這個午時就很難講了,將來你修持功夫到了的時候,我再告訴你。
捨利弗心中想,已經要到中午,這麽多的菩薩和天人要怎麽吃飯?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捨利弗念頭纔一動,維摩居士就知道了,就對捨利弗說,學佛是學解脫。八解脫以前說過了,這裏不重複。這個是真的問題,你學解脫,肚子餓了你空空看!你空不了就不要學佛,那是自欺。你若功夫到了,真可以空得了,就不需要飲食,這是真的。你們學佛,道理都會講,修持做不到。
佛說飲食有四種:段食(又叫搏食,用手、用筷、用刀叉吃食,一日三頓)、觸食(感覺、交感,皮膚的觸覺、呼吸都是)、思食(思想)、識食(八識有關的識)。吃飯時青菜牛肉大蔥,衹不過是段食中的一種,營養不過是如此。人不衹是靠營養而活,修定得道的人,可以很久纔吃一次,也不會死。
觸食比段食還要嚴重。你營養很好,但是沒有呼吸就完了。呼吸不衹是口鼻呼吸,把人從心口以下埋在土裏,不用多久也會死的,因為全身都要呼吸。按中醫的理論,人身上的脈不衹在手腕,身上到處都有,一個人還有沒有脈,最後還要靠屁股上的脈斷定,就是臀部那裏。如果那裏都沒有脈了,絶對救不回來了。這些都是觸食,是交感的,現在的心電圖、腦電圖的測定都與這個有關。
第三種是思食,也很重要。不讓你思想你會發瘋的,那是最殘酷的刑罰。不讓你有機會想,不讓你亂看,三五天就瘋了,比殺你的頭還厲害,所以思想自由是很重要的。
識食就難懂了,要入大阿羅漢定的人才懂,他入定可以定八萬四千劫肉體不壞,不吃不屙。第八阿賴耶識轉了,定在那裏,智識充實,不需要飲食。
你們出去講經,衹曉得講食有四種,但是對於這四食沒有親證。像飲食,確實可以斷去的,不過你們不要自己亂修,不懂正確方法一定搞成胃出血要開刀。以前有位很有名的修道人,他練闢𠔌,練到胃出血,最後血液中毒,毒走到腿上去,那條腿就必須開刀切除,成了殘廢。胃是個吊住的袋子,它是會蠕動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還是會蠕動,結果胃的內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動都變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氣的,不是全空,就不會磨出血。你們不要看我有時不吃不睡就跟着我學,我不吃不睡還可以寫文章,還可以駡人。你學會了,我這個位置讓給你,還給你磕九個頭,因為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亂學啊!
生命存在要吃飯,《維摩詰經》現在講到吃飯,吃飯是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道傢很註重「闢𠔌休糧」,就是避吃五穀和其它糧食。漢初的張良協助漢高祖打天下,事情成功後他就去修道,據歷史上記載,他已經到了闢𠔌的階段,最後呂後強迫他吃好飲食,因此而死了。
很多學佛修道的人想做到不吃飯,但是多半會出毛病。所以我們對於這一段經文要特別註意。這一段經文在中國文學上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後,經當在詩詞中看到「香積廚」這個名稱,把人傢家庭中,尤其是廟子上的廚房,稱為香積廚。香積就是本經的香積佛的國土,是上方世界,十方世界各有佛國土,上方是香積佛國土。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維摩居士對捨利弗講的一段話,「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學佛是學解脫,飲食也是一種束縛。教理上講我們生命功能被五種大類蓋住了、遮住了,人的五蓋就是色、聲、香、味、觸,小的五蓋是男女飲食方面的:財、色、名、食、睡。我們之所以不能成道,就是被這些遮住了。要解脫,就要解脫掉這些。我們學佛的人自己檢查一下,在這一方面解脫了多少?恐怕很難,能解脫一點點的幾乎連半個人都沒有。大的解脫更難,就是所謂的「八解脫」,又叫做「八背捨」,解脫就是拋棄,是與世間法違背的。學佛最基本就是要得八解脫,例如第一個要解脫的是身體,能不能解脫身見。大傢打坐念佛,鬧了半天都在身體上鬧,身見不能解脫就身心都不能解脫。
所以維摩居士就對捨利弗說,你是佛的首座弟子,學佛是為了達到八解脫,你親身受了佛的教育修行,究竟解脫了什麽?一餐飯遲了一點,還沒有吃,你就已經受不瞭瞭,你參雜有欲界的飲食觀念,又何必來研究佛法?換句我們現在的話講,維摩居士是教訓捨利弗,你修行修個半天,是修個什麽東西!這話駡得很嚴重。孔子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講「食色性也」,這都是欲界中人性存在的,這些不解脫是不能成道的。
不過維摩居士駡歸駡,人傢來了總是客人,當然要請這幾萬人吃飯。此時,維摩居士就說,你等一下,我讓你吃到你從來沒吃過的飲食。
衆香國的佛與香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當時維摩居士就自己入定了。入定是普通話,定的境界太多了。衆生一起心動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諸佛菩薩定的境界,就有八萬四千三昧不同。三昧是梵音,「三」這個音就是中文的「正」,三昧就是正受。那種非常特別、非常超越的感受,就是定的境界。唐宋以後,三昧這一句名詞就融入中國文學,指有超越的成就,有特殊的境界。有人特別會畫,就說是得繪畫三昧;打拳打得好,就得武功三昧。別的經典也有把三昧翻成殊勝或勝境。勝不是勝利,是超越一切,沒法能比的意思。
維摩居士入定之後,就展現神通,神通都是要在定境中方發出來的。維摩居士展現了什麽呢?下面有交待。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一個太陽係統算一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衹是其中一個星球而已。現代天文學證實,像這樣的太陽係統在太空中不知道有多少,可見佛說的都對,其它宗教的天體觀念統統垮了。這裏說,維摩居士以神通力嚮上方走,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而一粒沙等於一個佛的國土。一佛國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不要說像恆河這樣的大河有多少沙了,即使一條小河川,也有數不盡的沙子!所以究竟嚮上走了多遠,即使用現代科學光年的概念,也無法說得清。如果是我們,這一餐飯就吃不到了。
在那麽遠的上方世界,有個佛土名叫衆香,有位佛,名號叫香積,現今還在。即使到我們這個時代,這位佛還是存在的。當時講經距現在有二三千年,在佛看來衹是一彈指的事。那個世界不在欲界,也不在色界,也不是無色界。像阿彌陀佛的國土和香積佛的國土等等,都是超出三界的,所以那邊的境界是殊勝的,如何殊勝?看下文:
「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香積佛國佛土的香,當然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什麽檀香、香水比得上的,而且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神人的香味都不能比的。這個不是我們容易瞭解的,因為我們人都很臭,不過聞慣了不覺得,所以要齋戒沐浴之後,纔敢做最恭敬的事,在東西方都如此。
「彼土無有聲聞闢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為說法。」香積世界沒有小乘的人,也沒有小器的人,沒有聲聞衆阿羅漢,衹有清淨的大菩薩衆,香積佛親自為他們說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在這個世界,有神通變化的亭臺樓閣,都是香作的,當然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建築形式,那裏打坐走路的地方,園林裏面,都是香。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那個世界的人還是要吃飯的,那邊食物的香氣,散布到十方無量世界。我們有沒有聞過?好像有些人打坐時,聞到點檀香味就覺得已經不得瞭瞭。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維摩居士一現神通,在他房間裏的幾萬人,立即看到香積國的景象,見到香積佛和他的弟子們,坐在那裏吃飯。
「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上方世界有諸天神,他們都叫作香嚴,都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衹是還沒有證佛果而已。這些天人,都在恭敬供養香積佛和諸位菩薩。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供養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種,供養長輩、衆生、佛菩薩。心的供養,最上品的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就是每一部經典最後一句:「信受奉行」。依據佛所教你的,很誠懇地聽話去實行。每部經典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最後一句都是「信受奉行」。
「時,維摩詰問衆菩薩:諸仁者,誰能緻彼佛飯?」這真妙不可言,你看維摩居士在整人,大傢在肚子餓,四大皆空,衹有肚子這第五大空不了。維摩居士就現神通,讓他們看到香積佛正帶弟子們在吃飯,又香又好。當時恐怕很多人看了都在流口水。這還不算,維摩居士又問衆菩薩,他還不問小乘的羅漢,低年級生不問。他問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這真把大傢整慘了。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文殊師利菩薩是領頭的,他不表示意見,其它的菩薩們,包括觀世音菩薩等,都不講話。其實這些菩薩們都做得到,是在和維摩居士唱雙簧,來教訓低年級的小乘羅漢們。
「維摩詰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這句話駡得嚴重了,維摩居士就說,在座諸位太可恥了吧!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這時文殊菩薩開口頂回去了,他就對維摩居士說,老哥,請註意,佛教導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一個衆生,乃至一條蟲、一頭牛,都不該輕視,這是東方文化儒釋道共通的。不要因為人傢是初學者,而輕視他。這裏是用未學,有的經典用末學,也是一樣。你們有時寫信給我,信中自稱愚生,這用錯了。愚是老師、長輩的謙稱,我們年輕時,有的老師寫信給我們,他會謙稱自己為愚兄;我的娘舅寫信給我,會自稱愚舅;哥哥寫給弟弟,也可以用愚兄;學生寫信給老師,自稱愚生就不可以。你是愚生的話,我這老師就該死。我講了多少年了,你們還是有人寫信用愚生,真是愚不可及,這個愚字是不能亂用的。
我瞭解你們自己覺得笨,所以用愚。其實用愚字是假謙虛的。你是愚生,幹脆稱我笨師好了。你寫信給前輩,人傢身份地位高,但是又同你沒有什麽特別的關係,也不是親戚、長官、師長,就自稱末學。還有人自稱後學,這又不同,後學是一般的謙稱,比末學還高些。出傢人外出參訪善知識,但也不是老師,就可以自稱學人某某合十,或學人某某頂禮。到了現在學人又不能用了,以前講學人是說自己還在學習階段,還沒到果位。現在自稱學人,不懂的人反而會駡你竟敢如此傲慢。所以我們老輩子的人,活到這時代真不知幹嘛!
《瑜伽師地論》大乘菩薩戒,第一條就是戒自贊毀他,那是根本重戒。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是絶對的謙虛,不輕視任何一個人。換言之,不輕視任何一個人,也就是尊重任何人。維摩居士在這裏犯了一條戒,他駡這些菩薩們太可恥了,文殊菩薩馬上糾正他。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文殊菩薩和諸大菩薩,是故意把神通壓住,等維摩居士表演,因為他纔是這部戲的主角。
好!這一下誰去拿飯?你們想修到不吃飯的境界,問題都在這裏頭,怎麽纔做得到?最近要你們看憨山大師的年譜,他一入定就好多天不吃飯,那衹是初步,真要做到入定不需要吃飯,談何容易!那要做到段食和觸食都不需要了,到了衹有思食和識食的境界。我們普通人是四種都要吃的,像所謂的精神食糧就是思食,知識分子不讀書就難過,這就是第三種飯,一定要吃。你們有些人既不讀經,又不研究,你三餐飯都不吃會長大嗎?不想看書,光聽經,衹用耳朵來吃是靠不住的,你沒有吃進去的!
這一段經文,讀起來好像是神話境界,其實是真實的。前面講的八解脫中,第一個就是色身解脫,色身就是我們的肉體,由四大合攏而來。色身的解脫不是由功夫來的,還是靠智慧。藉用道傢的說法,是到了「身外有身」,或是得了《楞伽經》所講的「意生身」,那麽可以得到五陰解脫。色身是最難解脫的,我先把這個秘密講穿了,然後再看這一段經文,就知道很嚴重了。
化身菩薩取食之旅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註意這句話,他不用另外一個方法,就在本位上。哪一個本位?可以說是打坐的本位,也可以說是自性的本位。
「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既然別人不動手,維摩居士衹好自己表演,不起於座,大傢都看到,十方諸佛也看到。他沒有像小說上寫的放一陣煙霧,很自然地就化成另外一位菩薩,這就是他的身外之身。他化作這位菩薩,相貌好得不得了,那個莊嚴是講不出來的,一站出來,所有在場的衆人和大菩薩,都給蓋下去了,變得黯然無光。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維摩居士告訴自己化身的菩薩,命令他上去衆香國找香積佛。
「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這是維摩居士交待化身菩薩對香積佛講的外交辭令,像是大使到任何他國,給地主國元首送上一封國書的辭令差不多,什麽政躬康泰、國運昌隆這一套。不過這裏是佛與佛見面的外交辭令。「稽首」就是磕頭頂禮。我們磕頭拜佛時,兩手掌心上翻,表示讓佛的雙足踏在自己手上,自己的頭挨到佛的腳背。維摩居士要化身菩薩代他嚮香積佛磕頭。「致敬無量」,這句話你們寫信給老前輩或是父母都可以用,表達無限的恭敬。「問訊起居」,問候平常生活。中國古時皇帝身旁跟着一個史官,寫起居註,是中國文化特色。他把皇帝每日生活的細節都記錄下來,皇帝做錯了什麽事,要他改記錄,他可以不聽皇帝的。有的史官寧可殺頭也不改,因為皇帝和他都要為歷史負責。所以古時的皇帝和大臣都不容易當,因為史官給你下一筆就完了。
「少病少惱,氣力安不?」你看連佛都會有病有惱,其它經典記載佛與佛的問候語,還多一句「衆生易度否?」這佛也不是好當的,得了天下笨纔而教之,衆生脾氣又難以調伏,當然會有煩惱。每天這麽講,也是會生病的。所以沒有病的,除非是法身和化身,這個肉身是不免病苦的,衹要少病少惱,就是無上的幸福了。絶對的無病無痛苦的,我的朋友中衹有兩個,不過一個死掉了,一個還沒生。修行能到了少病少惱,就是第一流的人。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這是維摩居士教化身菩薩講的第二段話。第一段話還蠻好聽的,第二段話就開口要東西了。他讓化身菩薩代表他去討飯,這成了出傢人「乞士」了。乞士是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人。普通人說出傢人吃十方,維摩居士吃到天上去了,到佛前去討飯。希望佛把吃剩下來的飯,布施給下方的娑婆世界嘗嘗味道。
「娑婆」讀如「梭婆」,不讀成「沙婆」,是翻音,意義是堪忍,能夠忍。這個世界很痛苦,煩惱大得很,空氣污染,思想也污染,《阿彌陀經》說這是「五濁惡世」。諸佛菩薩很佩服衆生能忍受這個世界,難忍而忍下來,所以叫堪忍世界。你看大傢都在忍,在騙自己,希望到三十歲會運氣好一點了,到了六十歲,喔!希望七十五歲要轉運了。
娑婆世界另外一個意義是缺陷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有缺陷的。不知你們有沒有看過《浮生六記》這本言情小說,如果沒有,那還懂什麽文學?書裏面描寫夫婦之間的感情,好得那樣,但是苦一輩子!男女感情好一輩子的,不是窮就是沒有孩子,或者沒有其它的。什麽都有的,沒有這回事,或者其中一個就要早死,絶對沒有給你圓滿的。如有夫婦倆白頭到老,兒孫滿堂,這兩位可能一天到晚吵架,等到老頭子還是老太婆走了,沒有對象吵了,剩下一位也很快走了,真應了《紅樓夢》說的,「不是冤傢不聚頭,冤傢聚頭幾時休」。這叫娑婆世界,有缺陷,沒有缺陷就不叫娑婆了。你們有些年輕人,結婚不久就有埋怨之心,不要埋怨啦!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事是難忍能忍啊!
維摩居士嚮香積佛要飯,好在娑婆世界做一點佛事。娑婆世界的人都很小器,念一句佛還要吵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我出來講了一次,就結了冤傢,還寫信說要我下十八層地獄。好在我早有準備,已經在十八層地獄之下蓋了地下室,這個世界之可憐真無法說。維摩居士希望,這邊衆生吃了香積佛的飯,使原本樂於小法的,能夠知道大法,也可以為香積佛宣傳。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維摩居士交代化身菩薩完了,化身菩薩纔動身,坐在維摩居士房中的大衆,看到他走了,也見到他嚮佛頂禮,嚮佛說話。究竟這是法身、還是化身、還是報身?你們參參看,這是個大話頭。你們要參話頭,不要去參「念佛是誰」「狗子有沒有佛性」,這些都是空話。你要參,就參這大話頭。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大傢聽到化身菩薩轉述維摩居士的話,一字不少。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雲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派去的化身菩薩,把維摩居士的話講完後,上方世界的這些大菩薩,覺得奇怪了,不知道這個外國人從哪來的?就問佛,這位「上人」哪來的?(你們尊稱師父就可以用上人,上師是西藏規矩。)這個娑婆世界在什麽地方?什麽是小法?
香積佛介紹維摩居士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香積佛就告訴他們,娑婆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往下走,那邊有位釋迦正在那個污濁的世界傳真理。這裏的「道教」不是指道傢,唐宋以前,真理就叫作「道」。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那邊有位維摩詰菩薩,是真得到不可思議解脫的。他正在說法,所以派了自己的化身來化緣,他在下方娑婆世界,宣揚我的功德和我們的國土,為那邊世界的衆生,增加一點功德。增加什麽功德呢?使他們恭敬他方世界的佛。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香積佛帶領的菩薩又問,那位維摩詰是什麽樣的人,為什麽派化身來,作這樣教化的事?化身就是身教,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學佛成就了一定有化身的,搞小神通的談都不用談,衹看能不能拿出化身來。維摩居士就用化身的事實,對衆人作了個很好的教化,看到學佛的成就就是如此。
「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他的功德成就威力有如此之大,得無畏力,簡直是位佛了,所以神通那麽的俱足。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香積佛說,那維摩詰的成就大得很,他的肉體雖然住在下方世界,他的化身隨時可以去十方世界,作佛事,利益衆生。「饒」是加強擴大之意。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香積佛就用他香氣作成的飯碗,添了一碗飯,交給了維摩居士的化身菩薩。
上方菩薩來訪維摩居士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那時,香積佛面前有九百萬菩薩。註意這個數字,衹有九百萬,不是一千萬,沒有整體,為什麽?要懂得這數字的理,就懂《易經》了。九是陽數的極點,是至陽純陽之氣。上方世界是至陽之氣,沒有一點陰,所以五陰皆空。陽氣充滿了,纔可以不吃飯,非到這個境界不行,所以再三告訴你們,不要亂去學斷食。但是上方世界的他們還是要吃飯,吃什麽?香積佛的飯,這是個秘密。雖然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境地,老實講,另外有吃的,上方世界不是吃人間煙火做的飯,它自然會來的,而且吃了一次可以一百年不用再吃,至少吃了很滿足。這都是秘密。所以這個九百萬的數字不是神話,是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境界。
當時這九百萬菩薩,就要求香積佛放他們假,想跟這位化身菩薩下去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同時也見一見這位維摩詰菩薩。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着心。」香積佛批準了,但是有個條件,你們要用神通把自己身上的香味收起來。因為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都臭得很,吃豬肉的人身上就有豬味,吃牛羊的有牛羊腥味,你們香積佛國去的菩薩一去,會害了娑婆世界的衆生,會起煩惱,會有香臭相對的分別心,而起自卑感。
「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第二個條件,你們要把身體變成同娑婆世界衆生一樣,因為你們太漂亮了,如果不變一變,他們看了你們又會起自卑感。要變成什麽樣呢?像四川人說的土話,「面帶豬像,心頭明亮。」把智慧藏起來。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第三個條件,吩咐他們不要犯戒,不要對其他人起輕慢心,衹要心存一點傲慢,就是犯了菩薩大戒,是很嚴重的。如果有這樣的念頭,道業就會受障礙。什麽理由?不要被任何世界、任何人的表面現象騙了,真正的佛土不是淨土,也不是穢土,沒有土的!真證到虛空了,纔真證到佛果。什麽是真正的佛土?證到了空。如果證到了空,那又何必一定往生西方、南方、北方?方方大吉,門門皆利,一切是唯心的,哪一方不好?你們還用算命看風水嗎?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這是個附帶的條件,你們到了娑婆世界,不要輕視那兒,因為釋迦牟尼佛和其它諸佛,為了教化這些小器的衆生,而使他們的國土呈現不幹淨,那是故意的。你們若是起了一點輕視的念頭,就立刻回不來了。所以人不要嚮高處走,走慣了很嚴重的,一墮落下來就再也爬不上去了。人一定要永遠保持本色,維摩居士「不起於座」也是完全保持本來面目,不看你特別高貴,也不看你特別低賤。《金剛經》上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學佛的人要養成這樣的心境,「心平行直」是佛法的基本起點,也是最高的成就。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捨。」當時這位維摩居士化身的菩薩,就接受了香積佛給他的這碗飯,帶着香積佛國的九百萬菩薩一起下來。這些人是靠着香積佛和維摩居士的威力和神通,剎那間就來到維摩居士的房間了。我們要記得,維摩居士那間方丈大的房間,當時已經坐了很多人,有人世間的菩薩三萬二千人,還有更多天人,現在又加上這九百萬上方世界來的大菩薩。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當時維摩居士以神通之力,立刻又變出九百萬張師子之座。(這不是獅子座,是老師上師之座。)這些增加的座位,與之前變出來的座位一樣莊嚴,上方世界來的九百萬菩薩,就坐上去了。
「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化身的菩薩,就把化緣而來的香飯,交給了維摩居士的肉身。我們當時不在座,否則非搶不可,這香飯之香,不衹是毗耶離城當地充滿了飯香,連三千大千世界都聞得到,這個飯實在很奇怪。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當時城中的婆羅門和居士等等人(婆羅門是印度社會最高階級的人,居士也是特殊身分的人,前面提過了),聞了飯香味,身體和精神都很快活,那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捨。」長者同居士,都是年高有德的人,主月蓋是人名,他又帶了八萬四千人,來到維摩居士的房間。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這八萬四千人來到房間時,看到已經有這麽多菩薩在場,又有這麽多這麽好的座位,心中無限歡喜。因為維摩居士沒有請他們坐,衹好買站票,同菩薩和羅漢們行禮之後,就退站到一邊去了。
「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捨。」飯香又引來了地神(土地公,城隍等)、虛空神(虛空中的神很多了,夜叉、羅剎等)以及欲界色界中的天人,都來到維摩居士的房間。
這段的文字很容易懂,重點在飯,飯香引來了那麽多人。維摩居士方丈之室,何以能容納那麽多人?而且從香積佛那兒化緣來的飯,衹有一碗,這麽多人怎麽吃?其實我們世界上也衹有一碗飯,世界上有這麽多人吃,這個道理也要註意一下。我們世界上的土地也不多,可是有那麽多人住,而且那麽多人活着,都是為了吃飯。中國北方道教竜門派的主要道觀,是北京的白雲觀,門口有副對子非常好:「人間莫若修行好,世上無如吃飯難。」每天能打坐念佛,什麽事也不用管,是最大的福氣與享受。可是這碗飯哪裏來?生命非要這碗飯不可。這個裏面就是個大問題。
「時,維摩詰語捨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當時場面很大,維摩居士就講話了,他說這個飯不是普通的飯,是佛甘露法味的飯(甘露味是形容,不是說用甘露水作的),吃了可洗淨煩惱,永遠得到清淨。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醫熬藥有用陰陽水,這陰陽水有很多種,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來煎藥。還有用無根水,那就是接下來的雨水。講究茶道的,用什麽水來泡茶,也是大有學問。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藥,要用露水來熬纔有藥效。漢武帝為了自己煉丹藥,用了國傢經費建了一個承露臺,是一個很高的臺,臺上有個柱頭,柱頭上塑一個人,手中拿一個盤,用來接露水。
甘露並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諸佛菩薩有,我們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禪定到了某個程度纔嘗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與天地交通,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那時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種甘甜的液體,從頭頂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來。這正如朱熹的話「為有源頭活水來」。密宗所謂的灌頂,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頂。到了這個境界,頭頂就隨時是清涼的,乃至有種快活感覺貫通全身。
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難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頂呢?就要註意下一句話「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態,衹顧自己修道可以得到的,縱然你偶爾得了一點清涼境界,也是不算數的。要大慈大悲無量功德圓滿了,才能到那個境界。維摩居士也提醒當時在座大傢,不要拿人世間的意識、有限度的心量,來吃這一碗飯,否則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這一段經文一看就懂,但它文字的內義,卻是要配合真實的修持。我們凡夫學佛,通常都是以有限度的意識在修,為自己在求,頂多為自己成道而已,嘴中念慈悲,心中一點不慈悲。這樣是無法成就菩薩大願大行的功德。沒有大乘的心量,吃了香積佛的飯也不會消化。
永遠吃不完的飯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異聲聞是小乘聲聞中特別的一種,是異部聲聞,雖然是學佛,但是見解有偏差,也可以算是外道。《大藏經》中就有部經典,叫作《異部宗輪論》,佛過世以後,聲聞弟子分了很多門派,對於五藴的解釋和修持的經驗,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二十個宗派,彼此互不同意。這些爭論,很多也保留了下來,這是佛教偉大的地方,能包容不同見解,《異部宗輪論》中,也有他們獨到的見解。當時在座有異聲聞的小乘人,聽到維摩居士請大傢用飯,心中就想,那麽多人怎麽分這一碗飯?你們要註意,小乘的人是不容易發大悲心的。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當時這異聲聞的人一動念,化身菩薩就知道了,就告誡他,你不要用聲聞人的小器量小功德智慧,來推測佛的無量福德智慧,這不是你能推測得到的。講到這兒,我們先岔進來一個故事。
達摩祖師到了中國,還沒找到傳人,在嵩山面壁打坐入定。二祖神光以最至誠的心來求道,達摩祖師沒理他,他就一直合掌站在雪地裏等。書上沒講他站了多久,可是提到降雪都超過他的膝蓋了。那有多辛苦啊!但是他毫不動搖,結果達摩祖師回頭問他究竟來求什麽,二祖神光就說,要請大師開示無上大法甘露法門。為什麽他不說求別的,而衹求甘露法門?達摩祖師回答:「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禪宗雖然講不立文字,可是我們當年看了這些文字,幾十年都能背下來的。你衹看過了有什麽用?不但要背下來,還要把每一句話回到心裏檢查自己。
因為《維摩詰經》這裏講到「小德小智」,所以我引述了達摩祖師這句話。大傢覺得自己學佛很誠心,甚至出了傢受了戒。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你沒有至誠的心理和行為,都是在用禪宗祖師駡人的「偷心」來學法。偷就是偷巧,做一點小小的功德,表示一點小小的恭敬,就認為自己不得瞭瞭,就想得到大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達摩祖師說,無上大法是要「曠劫精勤」修來的,要從無始劫以來,發心精進勤勞修行而來。像你這樣合個掌站在雪裏等,能算什麽?小忠小信而已!不是恭敬,是輕心,還有慢心。如果是我們,聽了一定不服,格老子,我非搥你達摩祖師不可!我已經這麽辛苦了,你還這樣講。
但二祖神光不同,被達摩一駡,就在此時斷臂。他這個時候,沒有什麽可以供養的,沒有什麽可以表示自己的誠心,急得衹有抽出戒刀,砍掉一條手臂供養了。二祖沒出傢之前學問就已經高超,為人講《易經》。出傢之後,在湖南打坐修定好多年了,現在仍然要求菩提大道。你們能把這些祖師和密勒日巴祖師求道的過程,整理出書,相信大傢讀了都會掉眼淚的。達摩祖師要他那條手臂幹什麽?但到了這個時候,纔開始接引他。
《金剛經》上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樣的人才能聽到如來般若空的道理,所以就有那麽難!一般人常常認為,佛經就是佛經嘛,我們修行過來的,纔知道佛經的每一句話都很真實。
所以化身菩薩就駡異聲聞的人,想用聲聞乘的小德小智,來稱量無上佛道,他說:
「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你不要小看這碗飯,四大海水有幹的時候,這一碗飯是永遠吃不完的!就算一切人來吃,把飯搓成像須彌山那樣高大,用了一劫數的時間,這碗飯都不會見底的。
前面講過有四種飯要吃,佛境界的飯是什麽飯?這一碗飯是最重要的一種食,我們的生命不是衹靠吃大米青菜。不過營養愈好,愈會吃出毛病。美國報導有一種實驗,一組老鼠給予過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給予正常定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經常挨餓。結果營養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營養的,活得比第一組長些,但是後來多半生癌,衹有餓飯的這一組活得最長。所以出傢同學守過午不食的戒,原來還可以長壽。而《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也以減食為生病時的湯藥。
孔子也說過,「食氣者神明而壽」,修道的人食氣可以長壽,可是我再三告誡你們不要自己亂練,你真會食氣(這個當然不是空氣的氣),就可以吃到香積佛飯,甘露味來了,就永遠長壽。孔子又說,「不食者不死而神」,最高成就不需要吃了,就永遠不生不死。你說這句話四書五經沒有寫的,要知道,孔子的話不止是在四書五經之中,這一句是出自《孔子傢語》。所以稱孔子是萬世師表,是至聖,不是隨便說說,這些道理他都懂,不過他不嚮這個路上走,他走的是一肩挑起仁道的路子。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為什麽這碗飯吃不盡?這裏要註意,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以後所見叫做解脫知見。學佛第一步要持戒,因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亂不昏瀋,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無是處。「戒」就是莊子提到過,也是孔子對顔回說的「心齋」,從起心動念做起。齋同戒是一個東西,得了定才能真發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脫煩惱,煩惱解脫了,才能去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根根,由解脫所知所見,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脫,沒有發起解脫知見還不究竟,由此可知見地的重要。
原來這碗飯是無窮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成就的佛,所吃的佛食剩下來的。佛境界所吃的飯,是能使一切生命得到滋養滿足的,所以當然是無盡的。
「於是鉢飯,悉飽衆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於是大傢就放心地從化身菩薩那兒接過飯來吃,所有在場的人都吃飽了,再看看那碗飯,「猶故不儩」,不儩就是不盡,還是跟沒有分賜之前一樣多。在場的諸菩薩、聲聞、天人吃了這飯,本來生什麽病的,都好了,那身心快樂的境界,就和所有極樂世界國土中菩薩的境界一樣。同時,吃了飯的人,身上所有毛孔都發出香味,香到與衆香國的樹一樣的香。
這碗飯是四食中哪一種食?現在可以告訴大傢,是思食,正思惟,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完成無量功德所生的精神食糧。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需要吃人間的煙火之食,我們的生命是由無比功德所形成的,我們會覺得餓想要吃東西,是我們的業力之一。這世界上最重的業力,就是飲食和男女,我們欲界的衆生很可憐,就是為這兩樣事勞碌,不能得甘露法味。
香積佛如何說法
「爾時,維摩詰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現在飯吃完了,維摩居士就嚮上方衆香國來的大菩薩們提問,香積佛是怎麽說法的?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此處這個「土」字,照舊式讀法要念成「度」,過去的佛經,在這個土字的右上角加上一點,表示與土的讀音不同。現在人不明白,仍然讀土,唉,老土就老土吧!
大菩薩們說,我們那邊講佛法不用文字,也不用嘴說,也不用經本,修法就用鼻觀(這個觀是觀想之義,要讀「灌」音)。香積佛國土是用鼻觀修法,聞香味就可以悟道。大菩薩在那兒是坐在樹下打坐,聞到樹的香味,就可以成就,得到功德成就三昧,同時也具足菩薩所有功德。
我們學佛第一步是修功德和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會發起,智慧不發起,沒有辦法證得菩提。大傢想悟道的念頭,都是妄想,連一點善行都沒有,何況是福德!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發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為,成就功德,智慧圓滿,才能開悟成佛。
上方香積佛世界的修法,與娑婆世界不同,他們是用鼻觀聞香而得成就,各個佛國土的修法,都是一門深入。娑婆世界的衆生因為業力重,煩惱多,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對這個世界特別慈悲,說了八萬四千方便的法門。
六根修持都可以成道,譬如念佛是用意根來念,念出聲音的是用舌根,觀音法門用耳根等等。而鼻觀是用聞香味來修,我們這個世界在佛前點香,不過我個人不大贊成燒香。佛經上講香,有燒香、末香、塗香等好多種,燒香會污染空氣,同抽煙一樣。我是有抽煙的壞毛病,人傢問我為什麽要抽煙,我說因為我想作菩薩,作菩薩的每天要忍受被煙熏,有的菩薩熏得臉都黑了。現在有的香是用香水的香做的,這也不好,打坐聞了容易動邪念(這邪念不一定是指男女之間的邪念),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魔障。真正的香,以學密宗的人來講,衹有檀香。檀香木出在熱帶和溫帶,印度很多,價格比較貴。
至於中國有沒有因香味悟道的人?有的,就是宋朝詩人黃山𠔌,他用功參禪多年,都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問師父,希望給他一個簡單扼要悟道的方法。他也是起偷心,偷巧的心理,他的師父是黃竜晦堂禪師,在江西廬山的廟子。晦堂禪師就問他,你念過《論語》沒有?這句話今天聽聽無所謂,在當時卻是非常侮辱人的,古代小孩子六歲就要會背《論語》。黃山𠔌學問那麽好,這樣問等於是問博士學位的人,有沒有讀過幼兒園的書,真難堪極了。黃山𠔌答,讀過的。
晦堂禪師就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論語》上記載,有一天孔子告訴他身旁幾個學生,你們這幾個年輕人,以為我還留了一手嗎?我什麽秘密都沒有保留啊!你們怎麽還不懂呢?
晦堂禪師引用這句話,就是在駡黃山𠔌。黃山𠔌聽了還是茫然,但是我們曉得他這時候心裏一定不好受,這樣一位文豪名士被人如此駡。晦堂禪師看他不懂,就拂袖嚮山門外走了,黃山𠔌就跟在後面走,當時是秋天,桂花盛開。
講到桂花,我的習氣妄想又來了。當年我這個浙江人去了四川成都,在秋天時,我們最喜歡去成都四十裏外的新都縣。新都有一個湖叫桂湖,湖旁還有個禪宗大叢林叫寶光寺。到了那裏是荷花千朵桂千株的景象,一路都是桂花香味,這種境界現在都成了夢中事了。
講回到黃山𠔌,他跟着師父走了一段路,晦堂禪師忽然回頭問他:「聞木樨花香麽?」你聞到了桂花香嗎?黃山𠔌答:「聞。」晦堂禪師說:「吾無隱乎爾。」黃山𠔌當時就開悟了。這是有名的公案,黃山𠔌聞木樨而悟道。
當然上面這段公案,黃山𠔌衹是破了初關而已,後面還有事的。我們引用來說明香積佛國聞香味而悟道的道理,不是用文字說法。我過去有一位朋友,他打坐非要點檀香不能入定,我就笑他是衆香國人,犯了戒被打下來的。
釋迦佛如何說法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衆香國的菩薩就問維摩居士,你們這個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拿什麽來說法呢?
「維摩詰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維摩居士嚮上方世界菩薩,報告了我們的醜陋面,他大概先嘆一口氣,唉!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個性倔強,又剛愎自用,很難辦。所以佛要說些狠話,纔把他們降伏下來,不狠就對付不了他們。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
所以佛說六道的報應、講三災八難來教化世界衆生,講哪種身體上的邪行,就會遭遇哪種身體上的果報。你要曉得有許多行為不是意識上要做,而是身體上做的,大傢要體會。「身邪行」是什麽邪行?例如大傢坐着,幾乎沒有兩個人的坐相是相同的。儒傢講「正襟危坐」,危就是正,什麽是正坐是很難講的。以佛法來說,可以講衹有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纔是正坐。儒傢的正坐不同,以前的椅子不像沙發,西式沙發坐久了,到老了骨頭容易出毛病。中國舊式的椅子,坐上去沒有辦法彎腰的,非直着腰板坐不可。以前我們作小輩的,有長輩在時,衹敢半個屁股坐在椅子上,腰自然直。我常告訴同學們,我三十歲以前沒有蹺過腿坐,就算沒有人看到,我都不敢蹺腿。
曾國藩是儒傢人物,當時有個英國顯要來訪,他陪客人談話一夜,喝茶嗑瓜子。等他離座站起來時,英國人發現瓜子殼圈出來兩個腳印,表示他坐在那兒幾個鐘頭,兩條腿沒動過!事實上這種坐法對人體非常健康。所以我一嚮不坐沙發的,偶爾到外頭必須坐沙發,坐了一下就很難受。坐沙發使人都變成了蝦子,歪斜着身體,開始會很舒服,坐久了精神愈來愈差。
同樣的,我也勸人不要睡沙發床,睡到老來骨頭也會出毛病。中國老式的床是木板,上面鋪稻草。現在睡榻榻米,上面再鋪墊子,睡起來當然舒服多了。
再說身邪行,身子的邪行非常多,講起來可以寫一本書。小乘很多戒律,就是防止身邪行的,例如吃飯前一定洗手,又如上完大號一定用水洗,不用草紙去揩,可是到了中國就改了。現代有抽水馬桶可以噴水清洗,又可以合於戒律了。這些小乘身邪行的戒律,不算重戒,是屬於攝威儀戒,修正生活習慣的。中國的《禮記》也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威儀太多了,大部分的威儀,都是防止身邪行的。
身邪行是有身邪行的果報,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教導大傢,身不可有邪行。身邪行報是什麽?不健康,多病。兩千多年前,佛就非常註重衛生,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麽了不起,但是在當時的印度,卻是很切中時弊的。這些行為的教育,在小乘經典中特別多。中國人一學起佛來,就看《金剛經》、銀剛經、銅剛經這些大經,所以就少知道佛的行為教育了。
口邪行有口邪行的報。嘴巴有什麽邪行?例如咬指頭,有些人長大了還改不掉,真要命!這既不衛生,又容易手指變形。尤其女孩子,講話時把手指放在嘴邊,是種很難看的不好相貌。諸如此類的口邪行有很多,乃至現代人一邊說話一邊咬口香糖,也算沒有禮貌。又如在街上看見女性就吹口哨,也是口邪行。
什麽是意邪行?是思想上的,例如創立一種什麽學說理論,本意並不邪,也是想濟世,但是後來走偏差了,反而為禍世間,這就是意邪行,也會有意邪行的果報。
殺生的人,會有殺生的報。
不與取就是盜,佛經上不用「盜」字,因為以佛法來看,世界上沒有那個不是強盜。個個是強盜小偷,都是不與取,就是沒有得人傢同意就拿,就用,就吃。世界上沒有不侵占別人的人,兒女長大成人,還嚮父母親要錢用,就是侵占父母財物的行為。但是人類認為是當然的,真是奇怪,沒有哪一個應該給哪一個的。有人說人生用錢有三階段,當人兒女時,躺着嚮父母要錢,不給就躺在地上哭。長大了嚮先生、太太、兄弟、朋友拿錢,是站着要。到老了嚮兒女拿錢,那是要跪着拿的。
邪淫有邪淫報,這裏不像其它的經典,絶對戒淫,而是給在傢人開個方便之門,是邪淫纔有果報,但人們還是贊嘆不邪淫是最好的品德。
妄語,是說謊話。
兩舌,我們常犯的,講話說過來說過去,有時並不想挑撥是非,偶然一不小心講了句話,就變成兩舌。惡口是駡人,像我就經常惡口。無義語,無聊不要緊的話。尤其女性們坐在一起,講了半天言不及義,當然男性也會犯的。貪嫉是貪心妒嫉。嗔惱,是怨恨惱怒別人。接下來的我們不一個一個講了,講下去成了講戒律,光是這一篇,半年都講不完。可是每一點你都要註意。又例如這個亂意,你打坐散亂也是有果報的。
「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幹種法,製禦其心,乃可調伏。」這個世界上人的心理像猴子一樣,難以教化(有這本經典之後,到了明朝吳承恩就寫了《西遊記》,把人心寫成了孫悟空)。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了種種辦法,讓衆生把這個心製下去,纔好修道。
「譬如象馬[忄+竜]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比如不好的象和馬,不好駕禦,要痛打它,打到皮開肉綻見到骨頭,纔甘心受調伏。
「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世界上這些倔強難以教化的衆生,必須要把一切痛苦的果報遭遇告訴他,他才能慢慢走上軌道。律就是就道、規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這些上方世界來的菩薩們,聽了維摩居士這一番話,都大嘆從來沒聽過,釋迦牟尼佛真是難得,他已經成佛了,有無量大的神通之力,卻都用不出來,衹好把自己弄得很苦,所以又出傢,又苦行,又餓肚子纔得道,都是做給衆生看的。同時又難得有諸位大菩薩,像是彌勒、文殊、觀音等等,都這麽勞苦謙虛(這些菩薩中,好多是早已成佛了的,為了要幫助釋迦牟尼佛,所以願意來到世間),發起無限的大悲心,纔願意生到這個世界上來。
你們諸位也是發了大悲心,纔願意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又生了一點小悲心,纔願意到這裏來坐着聽經。
維摩居士說如何學佛
現在開始,維摩居士要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如何學佛。讀起來很淺,大傢都懂,但是做起來很難。這裏的道理同東方世界的道德係統,有很大的關係。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這裏維摩居士先提出一個要點,在這個世界修行的大菩薩們,對於一切衆生的大悲心,是非常堅固的,這是真的。他肯定了香積佛國菩薩,對我們這個世界菩薩的贊嘆。「誠如所言」這四個字,後來變成了成語,就是出自《維摩詰經》。
他衹用大悲,沒有用大慈。慈和悲在現代的意義也是有區別的,慈是具有父性的愛,悲是母性的愛。所有的人都可以稱為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都具備當菩薩的資格。我們有志學佛的人,自然都是菩薩,對於一切衆生就要發大悲心,而且是非常堅固的大悲心,不要把發大悲心推給了菩薩。
西方文化的愛心同大悲心差不多,與儒傢講的仁字也差不多。老子就不用仁這個字,他對仁批評得很厲害,他用的是慈,所以慈、悲、仁、愛都是同一個道理。根據《維摩詰經》這裏的觀點,我們回想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家,所有的教育傢,第一步都是要人培養慈悲仁愛之心。
「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但是這個世界的菩薩捨己為人(菩薩行不管你走的是什麽路綫,不是一定要走宗教、社會、教育的路綫)的行為,要比在其它清淨國土修行的功德還要大。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什麽理由?這個娑婆世界有十善業道,十種善法,是佛教的基本,在其它的淨土是沒有的。在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都沒有,因為用不着。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同十善業道相近,但是並不完全相同。
說其它的淨土沒有,這話衹說了一半,下品下生是不是要修?這是一個問題,須要思考。
十種善法的修持
「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衆生,是為十。」他開始講有哪十種善業。首先是六度,然後還有四種。我們有同學正要寫論文,十善業道不是很好的題目嗎?你把它們和東方文化的關係搞清楚,就已經是非常大的題目了。講到東方與西方,有一個世界文化上非常有趣的現象,五大宗教的教主都是出自東方。耶穌一生中有好多年的行蹤成謎,現代有的學者提出證據,他那些年去了印度學佛。甚至有說在西藏達賴喇嘛的宮中有本經典,其中提到有位道友回去傳道,因為其它人反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你說這些資料是偽造的嗎?我想用不着吧!你說這講法是真的嗎?衹能說事出有因。
拿第一句話來說,「以布施攝貧窮」不止是東方在做,大傢都在做的,因為上文曾說「此土菩薩,於諸衆生大悲堅固」。不止是佛傢在做,我們拿中國的儒傢道傢為例,都是這麽教人的。捨己為人、恤老憐貧、博世濟衆的思想,不是佛法進入中國纔開始的,四書五經之中都有。瞭解了這個,就明白何土無佛啊!
攝貧窮是攝度救濟貧窮,拉他一把的意思。按我們過去的文化,沒什麽度不度的,這是作人本位義所當為的。換句話說,我們祖宗文化認為,人不是為自己而活,是為別人活着的。當然別人也為我而活着,這是互助的關係。根據好幾本佛經所載,這種行為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纔有的,所以不要輕視自己。
第二句話「以淨戒攝毀禁」,你也可以寫一篇論文研究,從我們有文字開始,一直到了有四書五經,在這段期間,佛教還沒傳進中國。四書中衹有《論語》是孔子思想,《大學》是孔子嫡傳門人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學生所作。你查查《高僧傳》,十個中有七八個是儒傢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傢的觀念講解佛法。儒傢的四書五經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於人道,為何如此?《左傳》說過「天道遠,人道邇」,形而上道要怎麽修?天究竟在哪裏?孔子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他是承認有鬼神的,你要恭敬它,但是這個問題太深遠了,不要輕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淺近的人道做好了,纔進一步去探究天道。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學佛嗎?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實在作人都有問題,可是標榜學佛,讀過佛經,皈依了佛之後,脖子都硬了,把頭仰着,好像我就是第一,那之墮落啊!
儒傢所有的書都是在講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對一下就知道,為什麽我常說四書五經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個居士必須做到這些戒。譬如《論語》處處是戒條,就在教我們怎麽作人,怎麽做事,怎麽作兒女父母。所以這個世界上的衆生,都能夠「以淨戒攝毀禁」,尤其在東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西方文化在二千年前是很淺薄的,其後也引進了東方的文化,也嚮這個路上走,以淨戒攝毀禁,這也是自然的趨勢。所以在佛法的觀點看,真正的佛法不會有末法時代的,所謂末法,衹是指宗教的形態,事實上,正法的真理是永遠住世的。所以說「正法常住」,衹不過諸大菩薩的教化方法和姿態,隨時代的變化不同而已。如能這樣理解,那你理解的範圍就廣,胸襟也大了。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佛法偉大之處。
第三句是「以忍辱攝嗔恚」,這就不用說了,學佛要學忍辱,同樣中國的諸子百傢,沒有哪一本書不是教我們謙虛的。謙虛就是忍辱的表達,忍辱是原則,謙虛是行為。人能謙退纔是真正的忍辱。這一切的教化,都是佛法。
第四句「以精進攝懈怠」,更不用說了,東方文化順手拈來都是勤勞、努力,衹不過是佛學的名詞翻譯不同罷了。
第五句「以禪定攝亂意」,這一點我們要註意,對任何宗教哲學,我們都要放開眼光,他們都是講定的,定就是靜。譬如《大學》講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修養的次序就是修禪定,不是佛法來了以後纔有的。後來佛經翻禪定,這個「禪」字是翻音,你用廣東、閩南語讀來比較接近本音。「定」字就是取自於《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禪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薩、凡夫都有的。乃至跳舞專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禪定,不過那是凡夫的禪定三昧。其它宗教的祈禱,也是禪定的一種方式,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對我說,他受洗時心境無比清淨,全身毛孔都張開的,我就說,你真得救了!在儒傢就是講「誠」和「敬」。他跪下去的那一剎那是真得感應,不是誰給他的感應,是自己給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禪定。不過這仍是凡夫禪,不是佛法與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這是下面要說的。
所以禪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諸如宋儒,雖然反對佛教,可是每一傢都在修禪定。所以我對宋儒是不大原諒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後還要駡人傢不對,這算是什麽儒傢?氣派太小了。但是這個過錯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宋儒主張誠和敬,我的老師當中有好幾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沒有馬虎過的,都很嚴謹,臉上也沒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纔,又學佛又講儒傢,還是日本留學回來的。他上課還擺一本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旁邊,也是吃素的。我到現在還很懷念這位林老師,他就是位儒傢人物,出傢人講戒律都沒有他嚴格。
第六句「以智慧攝愚癡」,這也不用說了。剛纔說過,你要是能把十善業道同東西方文化的關係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學學理的研究,已經很高明了。
第七句「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佛學中常提到三災八難,三災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難」是艱難睏難的難。可是有時書上看到某人嚮某人問難,這是嚮人請教一個睏難的問題,不是想要問倒人傢的意思。八難是八種學佛的大睏難,障礙我們學佛的前三難是:地獄、餓鬼、畜生。一般說在這三道中不能學佛,但是進一步說則不然,大乘道主張在這三道中還是有化身菩薩在度衆生,這一點我們在此也不詳說了。
另外五難是:一、盲聾瘖瘂、二、世智辯聰、三、佛前佛後,這些是人道學佛的障礙,下定决心學習,都可破除,所以佛經說我們這個世界苦樂參半,因此我們應當精進追求真諦。四、學佛難,北俱盧洲的人固然在物質精神上享受,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災難之一,常言也道「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五、無想天或云長壽天,耽着禪定,不得聞法,也是災難。
本經所講的八難,是八種突不破的睏難,可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菩薩行的人,都有各種的辦法教化人突破這個睏難。突破的方法如果發揮起來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餓鬼、度畜生的修法。我們有位同學是搞電子的專傢,他做過研究,認為電能比較強的,修道的成就也會比較快。他用各種動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試驗哪種動物的電能最強,結論是人皮最快,衹要擦幾下子就産生電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認為畜生道離人道也不太遠,是可以得度的。
像這樣幫助衆生突破八難去修道,在別的佛國是沒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佛法本來衹有一乘,譬如我們這裏的顯明老和尚,每星期四為各位講《法華經》,他是正統講經說法,我不能與他比,我這不能算講經,衹是和各位隨便作基礎佛法的研究。我鼓勵大傢好好跟他學,老法師萬一涅槃了,天台宗的分科判教就沒有人了。我為什麽提這個?就是想起《法華經》上說,佛法衹有一乘道,沒有分三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無上乘,太難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聲聞緣覺等等,有種種不同的方便,這是其它佛國淨土所沒有的。譬如我們看淨土三經,極樂世界衹有一句阿彌陀佛,本經在後面就說,與其它佛國世界的說法,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對照《華嚴經》的佛國世界的道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第九句,「以諸善根濟無德者」,這個世界的善知識們諸大菩薩,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門,幫助惡根深厚的人,以各種方法來感化他們。這也是同其它佛國世界不同的。
最後,第十句,「以四攝成就衆生」,這個世界諸大菩薩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國世界沒有的。
維摩居士說了這十種善業道,他不是說給香積佛國的菩薩聽的,這些菩薩也不是不懂,他們是和維摩居士唱雙簧,其實他是說給我們這個世界衆生聽的,學佛就是要走這十個路綫。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香積佛國的菩薩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正是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淨土的問題。他問,修大乘菩薩道的,要成就幾種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品德和行為變得圓滿無缺,死後往生淨土?
瘡是生瘡,疣是長贅肉瘤。瘡疣並不妨礙生命,但是會給生命帶來痛苦,是個病態。人在行為上都有病態,我這個人就很不規矩,沒有資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後,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別人。看一看這個人不是菩薩,那個人不夠資格作神父,卻從來不量量自己。這是犯了很大的錯誤,真學佛的人應該衹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任何一個人都免不了病態的,乃至連菩薩的行,有時都有病態。
菩薩成就八法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居士回答,要能夠成就八種法門,纔做得到。
「何等為八?」有哪八種呢?你看下面所說的,與我們東方文化的教育有絶對的關聯。東方與佛法有密切的關係,東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多少次都提到東方。《維摩詰經》這一品,講的是上方香積佛國和吃飯的問題,我已經點出來,這裏吃的飯是思食和識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觸食。這個飯是得到禪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會有成就的。下一品會呈現另一個佛國淨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東方。這個關聯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沒有註意,你們青年可以嚮這一方面努力。
「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佛經都是用「饒益」,不是「利益」,因為饒是充份地、盡量地的意思,光說利益不夠。維摩居士說的這第一個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東方文化、中國文化中處處都有。所以說東方早有古佛了,這也是佛經上的話。中國文化做好事叫作積陰德,就是「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會恭維你,就會消了自己的善業和福報。下面還有另一句話,「為惡不畏人知」,希望人傢知道,好糾正你。
「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這是由戒律來的,佛經就是戒。戒律像是規範道德行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來,就是法律的哲學道理。醫學要有醫理,有人學醫但是不出來看病,因為他學的是醫理學,是醫生的顧問。佛經就是戒律的法理,剛纔講的十事善法是戒,現在講的成就八法也是戒。這些戒不用去戒壇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為。
我常提英雄與聖人的分界,現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徵服天下,聖人是徵服自己,學佛就是學徵服自己。徵服天下難,徵服自己更難。許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沒有辦法作聖賢,因為不能徵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煩惱,建立在別人的身上;聖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煩惱,自己挑起來。聖人就是菩薩道,就是「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所以我們看這些經文,就等於是念戒,若《維摩詰經》有時真看不下去,因為看了都做不到。以這一條來講,不要說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了,就算好朋友要我們分擔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傢誦經時最後的回嚮。回嚮的道理前面講過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經》,就是在講回嚮,例如「為無為」,又例如「外其身而後身存」,都是回嚮的道理。
「等心衆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看一切衆生平等,盡量地謙虛,如果傲慢的話就有障礙了。要尊重任何一個人如聖賢,這跟儒傢道傢,沒有任何區別啊!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深信所有聽過的大乘經典,雖然有些道理從未聽過,但也不懷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為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不過是小乘的範圍擴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出傢人不嫉妒別人受供養,這也包括了在傢人,看到別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說「一傢飽暖千傢怨」,所以儒傢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貴。過去我在家乡時,年輕人不準穿皮袍,老輩見了要駡的,年紀輕就玩這個!中年人穿皮袍,還要在外面加一層蓋住。人傢看你發了財,會眼紅的,但你窮了也沒有人會同情你的。這都是一般衆生心理。我們學佛的人修行,就要改變這種心理,所以人傢的好,不要嫉妒,要視之為應該;自己有什麽好,要謙退,不以此為榮,要在這樣的心態中修行。現代人常說,對某某事值得驕傲,這是不通的中文,是從外文翻譯來的,勉強說值得自豪還差不多。中國文化中說值得自己驕傲,那是狗屎心態。
「常省已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六祖也講過,修行人要「但觀已過,莫論人非」。真學佛衹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談論別人的過錯,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為八法。」這就是維摩居士所說的往生淨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這八法成就了,你說無始以來的業消完了嗎?不見得,因為這衹是成就大菩薩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薩行不止八法,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會有修行的病態,臨終時必然能往生所發願前往的佛國淨土。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衆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這是這一品的結論,文字就不用解釋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網上錄入緣起 | 出版說明 | 開場白 | 佛國品第一 | 方便品第二 | 弟子品第三 | 菩薩品第四 |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 不思議品第六 | 觀衆生品第七 | 佛道品第八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香積佛品第十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 法供養品第十三 | 囑纍品第十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