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藏有三部佛教的《大藏经》和一部道教的《道藏经》,曾说笑话:"唐三藏不稀奇,我有四藏。"这些"大块文章"老师都曾阅览过吗?我脑中时常泛出这种疑问。一次老师在古物陈列所发现了一部嘉兴地方刻的《大藏经》,立刻知道里边有哪些种是别处没有的,并且有什么用处。即带着人去抄出许多本,摘录若干条。怎么比较而知哪些种是别处没有的呢?当然熟悉目录是首要的,但仅仅查目录,怎能知道哪些有什么用处呢?我这才"考证"出老师藏的"四藏"并不是陈列品,而是都曾一一过目,心中有数的。
老师自己曾说年轻时看清代的《十朝圣训》、《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书,把各书按条剪开,分类归并。称它为《柱下备忘录》。整理出的问题,即是已发表的《宁远堂丛录》。可惜只发表了几条,仅是全份分类材料的几百分之一。又曾说年轻时为应科举考试,把许多八股文的书全都拆开,逐篇看去,分出优劣等级,重新分册装订,以备精读或略读。后来还能背诵许多八股文的名篇给我们听。这种干法,有谁肯干!又有几人能作得到?
解放前,老师对于马列主义的书还未曾接触过。解放初,才找到大量的小册子,即不舍昼夜地看。眼睛不好,册上的字又很小,用放大镜照着一册册看。那时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结果累得大病一场,医生制止看书,这才暂停下来。
老师还极注意工具书,二十年代时《丛书子目索引》一类的书还没出版,老师带了一班学生,编了一套各种丛书的索引,这些册清稿,一直在自己书案旁边书架上,后来虽有出版的,自己还是习惯查这份稿本。
另外还有其它书籍,本身并非工具书,但由于善于利用,而收到工具书的效果。例如一次有人拿来一副王引之写的对联,是集唐人诗句。一句知道作者,一句不知道。老师走到藏书的房间,不久出来,说了作者是谁。大家都很惊奇地问怎么知道的,原来有一种小本子的书,叫《诗句题解汇编》,是把唐宋著名诗人的名作每句按韵分编,查者按某句末字所属的韵部去查即知。科举考试除了考八股文外,还考"试帖诗"。这种诗绝大多数是以一句古代诗为题,应考者要知道这句的作者和全诗的内容,然后才好着笔,这种小册子即是当时的"夹带",也就是今天所谓"小抄"的。现在试帖诗没有人再作了,而这种"小抄"到了陈老师手中,却成了查古人诗句的索引。这不过是一个例,其余不难类推。
胸中先有鱼类分布的地图,同时烂绳破布又都可拿来作网,何患不能竭泽而渔呢?
五一指的批评和一字的考证
老师在谈话时,时常风趣地用手向人一指。这无言的一指,有时是肯定的,有时是否定的。使被指者自己领会,得出结论。一位"同门"满脸连鬓胡须,又常懒得刮,老师曾明白告诉他,不刮属于不礼貌。并且上课也要整齐严肃,"不修边幅"去上课,给学生的印象不好,但这位"同门"还常常忘了刮。当忘刮胡子见到老师时,老师总是看看他的脸,用手一指,他便跼蹐不安。有一次我们一同去见老师,快到门前了,忽然发觉没有刮胡子,便跑到附近一位"同门"的家中借刀具来刮。附近的这位"同门"的父亲,也是我们的一位师长,看见后说:"你真成了子贡。"大家以为是说他算大师的门徒。这位老先生又说:"入马厩而修容!"这个故事是这样:子贡去到一个贵人家,因为容貌不整洁,被守门人拦住,不许入门。子贡临时钻进门外的马棚"修容"。大家听了后一句无不大笑。这次这位"同门"才免于一指。
一次作司铎书院海棠诗,我用了"西府"一词,另一位"同门"说:"恭王府当时称西府呀?"老师笑着用手一指,然后说:"西府海棠啊!"这位"同门"说:"我想远了。"又谈到当时的美术系主任博伒先生,他在清代的封爵是"贝子"。我说:"他是孛堇",老师点点头。这位"同门"又说:"什么孛堇?"老师不禁一愣,"哎"了一声,用手一指,没再说什么。我赶紧接着说:"就是贝子,《金史》作孛堇。"这位"同门"研究史学,偶然忘了金源官职。老师这无言的一指,不啻开了一次"必读书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