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田玉川 Tian Yuchuan
無獨有偶。報載,某地一小學,出現了“比爸爸”的現象。那些稚氣未脫的孩子,互相攀比起誰的爸爸官大,誰的爸爸錢多。結果,那些爸爸當大官的,是大富翁的孩子,一個個趾高氣揚,喜形於色,以爸爸為榮;那些爸爸是工薪階層的,下崗的孩子,一個個垂頭喪氣,滿臉沮喪,以爸爸為恥。
這些孩子,這麽小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他們現在完全靠父母供應,一切都未獨立,就開始看不起父母,長大了還會孝敬父母嗎?
貧窮者如此,富貴者一旦不再富貴,不也如此嗎?
不孝,那就應該受到遣責和懲罰。
孟子列舉的不孝行為有五種:“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離婁章句下)放浪形骸,沾染上懶惰、玩樂、貪財、縱欲、好鬥等惡習,不奉養父母,皆為不孝。
而最大的不孝是“無後”!
孟子以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離婁章句上)據《孟子》趙岐註:“於禮有不孝事三者;謂阿意麯從,陷親不義,一也;傢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絶先祖祀,三也。”不能傳宗接代,斷絶祖傳血脈,當然罪莫大也。所以,這一點幾千年一直是中國人矢志要做到的人生大事。
“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兒孫。”一個人,衹有在自己也為人父母之後,才能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什麽是養育之恩!
當把自己呱呱墜地的孩子,百般愛撫時,自然會想到自己也曾是這樣被父母所愛;當為自己的孩子唱搖籃麯時,自然會想到自己也曾是這樣聽着父母的歌謠生長;當為自己不諳世事的孩子進行啓蒙教育時,自然會想到自己也曾是這樣接受父母的教養。以子比己,以心比心,怎能不知父母之恩呢?
當自己一次又一次為孩子洗尿布時,應該想到父母也是這樣為自己不辭勞苦的;當自己一口又一口為孩子喂飯時,應該想到父母也是這樣為自己全方位服務的;當自己一步又一步,扶着孩子學步時,應該想到父母也是這樣為自己鋪好道路的……由呀呀學語到背上書包上學,由走上工作崗位到成傢立業,多少歲月,多少期望,多少心血,怎一個孝字了得?
“無後”就能由孩子的今日推及自己的昨日,由父母的今日推及自己的明日,對父母無論怎樣行孝,都是應該的。
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孝道也就是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在男耕女織,傢國同構的時代,一個人要能忠孝兩全,那就做到了仁。在孟子等聖賢及當時和以後的當權者看來,能夠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會忠於君王,故而極力強調以孝治國。把對父母的孝類同於對君主的忠,因而把孝道引嚮了極端,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在不絶於史書的孝子中,有割肉為藥為父母治病的;有棄妻而奉養父母的;有捨身為父母殉葬的;有在父母墓廬守喪三年的……《宋史·孝文傳》載:有呂升者,“父權失明,剖腹探肝以救父疾”;有劉孝忠者,“母病經三年,孝忠割股肉,斷左乳以食母;母病心痛劇,孝忠燃火掌中,代母受痛……”《明實錄》載:青州府日照縣:“縣民江伯兒以母病割肋肉食之必愈。用禱於岱嶽祠,誓雲:母病愈殺子以祀神。竟而母病愈。竟殺其三歲子以祭。”
孝道之所以被引嚮如此殘暴、愚昧、荒唐的岐途,全在於當權者的倡導。漢武帝曾下令各地“舉孝廉”為官,歷代沿續不變;唐太宗曾賜孝義之傢粟;清自雍正帝始,各地舉孝廉方正,授以六品頂戴……孝道竟演變成了一條為官之道。在成千上萬的讀聖賢書的仕子踏斷科舉為官的獨木橋的時代,“舉孝廉”不失為一條便捷的做官之路。無論如何剋己盡孝,總比學子的十年寒窗九載熬油要容易得多。
為了功名利祿,不孝得驚世駭俗,不會引人註意,更難以驚動地方“父母官”推薦“舉孝廉”,所以,就把孝道這種人倫美德,異化為一種投機行為。在漢代就有“舉孝謙,父別居”的民謠流傳,歷代披露的假孝廉更有不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