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与哲学大师一起漫步:与哲学大师的人生对话   》 第13节:二、霸道(2)      高路 Gao Lu

  终于等来了一个宫人,行了个礼,说大王议了大半天的事,累了,请公子回去吧,如果有事的话,会请您去的。
  韩非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马车。
  回到家后,韩非命令点燃所有火烛,他要和两位新朋友喝酒。韩王不听他的,有人听。
  他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地喝下一大碗酒,将酒碗重重地蹾在案子上,抹了下嘴角,说:"要想国家强盛,非走霸道这条路不可,这就是我给韩国开的药方。"
  "霸道就是强权政治吧?"李智问。
  "就国内而言,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跟民众来仁义那一套根本不管用,他们怕的是'势',所以必须用'势'来压服他们。"韩非说。
  "什么是'势'?"杨慧又开始扮演提问者的角色。
  "'势'嘛,"韩非看着杨慧说,"就是胜众之资。"见杨慧满脸疑惑,便解释道:"这么讲吧,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为什么能够统治多数人,让他们听话呢?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某种东西,如同虎豹一样,它们之所以胜过人,统领百兽,是由于它们长着尖牙利爪。这种东西--爪牙就是'势'。"
  杨慧"哦"了一声,做出明白的样子。
  李智就不同了,他要知道的多一些,因为这和他的专业有关。照他理解,"势"的内容很宽泛,包括政权、军队、金钱、资源、舆论,等等,凡是能影响、支配他人的东西都是"势"。
  接着,韩非拿孔子和鲁国国君哀公做比较,证明必须以"势"服人。照他的说法,哀公与孔子是同时期人,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他们一位是名满天下的圣人,另一个是下等君主。孔子的德行没得说,从学问上说是大宗师,不知疲倦地四处奔走,宣传他的主张。但喜欢他的仁、赞美他的义、听从他的人不过就是其弟子七十多人罢了,别人都不买他的账。而鲁哀公呢?别瞧他人不怎么样,可是因为他做了国君,民众没有敢不低头的,就连孔子也不能不遵从他。从人品学问来说,孔子不会也不应该服从他,可是从"势"上说,他就能够叫孔子俯首称臣。这就是"势"的力量。
  孔子真可笑,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固执地主张以德治国,把希望寄托在贤人、君子身上,说什么"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不懂得统治靠的是"势"。
  那么,为什么只有依靠"势"才能进行统治呢?因为民众愚昧无知,眼睛只盯着蝇头小利,看不见国家大利,根本不懂得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现在的百姓可不像古时候那样老实忠厚,用几句好话就能哄得他们按照君主的意志去行动,他们的主意大着呢,个个都有自己的打算,狡猾多诈。他们不知好赖,跟他们说什么都白搭。比如婴儿,婴儿不剃掉头发就会肚子痛,要是生了疖子,不把它挑破挤出脓水来就会加重。给婴儿剃头发或挤脓水时,一定要有一个人紧紧抱住他,由母亲下手。但即便这样,婴儿还是又哭又闹,拼命挣扎,他根本不懂得用忍受小痛苦来换取解除大痛苦的道理。国君督促开荒种地,明明可以增加民众财富,却被认为是残酷;修订刑法,加大处罚力度,对保证民众的安全大有好处,却被认为过于严厉;征收钱粮,以备遇到灾荒时救济民众,却被认为太贪婪;推行兵役制,为的是保护民众,却被认为暴虐。这样的民众除了用"势"来对付没有别的办法。
  这不是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对立面上吗?杨慧想,但没好意思说出口。
  李智想起孟子关于君主的权力来自民众的思想,就问:"如果失去了民心,国君还当得成吗?"
  韩非"哼"了一声,"外行话,这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的说法。君主根本用不着顺应民心,要是非得顺应民心才能治理好国家的话,那么还要伊尹、管仲这样的管理国家的能手干吗?听老百姓的就是了。方才说过,他们为小利而忘大利,为眼前而忘长远,不可理喻,听他们的还不乱了套!"
  杨慧望着韩非,心想,幸亏他没当上国君,要不老百姓的日子可就难熬了,只是不知道他怎样对付民众。于是问道:"怎样用'势'来治理国家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1节:一、愤世(1)第2节:一、愤世(2)第3节:二、苦行(1)第4节:二、苦行(2)
第5节:二、苦行(3)第6节:三、自主(1)第7节:三、自主(2)第8节:三、自主(3)
第9节:一、性恶(1)第10节:一、性恶(2)第11节:一、性恶(3)第12节:二、霸道(1)
第13节:二、霸道(2)第14节:二、霸道(3)第15节:三、为人(1)第16节:三、为人(2)
第17节:三、为人(3)第18节:三、为人(4)第19节:一、存理(1)第20节:一、存理(2)
第21节:一、存理(3)第22节:一、存理(4)第23节:二、明理(1)第24节:二、明理(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