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批評於丹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李悅 Li Yue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這段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不是現實世界的科學反映,衹是因古代人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矛盾和變化,而産生了一些幼稚的想象和主觀的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所以馬剋思說古希臘神話表現了人類童年時代的天真。然而於丹教授卻將《論語》扔在一邊,把這則神話當成了她理解天、地、人的主要依據。她對此發表看法說:“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纔’。”這與《論語》無關,《論語》沒有反映出這些想法。《論語》反映出孔子對天的信仰很強烈,所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所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謂“天生德於予,桓 其其如予何?”;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所謂“知我者天乎”……在孔子的思想裏,天是世界萬物的根本,是宇宙世界的主體,也是人生活的真正憑依,更是人心信念、信仰的源出。
  《論語》中真實反映出的孔子的“天地”並沒有被於丹教授提到,當然就不會有什麽心得可言。於丹教授仍然有感而發,說: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源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傢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
  於丹若真的四歲開始學《論語》,她應該知道,孔子主張天是人的大根源,人衹能則天法天順天命,而不能將人與天並列。於丹幾次談到的“天地人並稱為‘三纔’”,根本不是《論語》的思想,而是《易經》上的提法。《易經·係辭下》寫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還有些看相的相書上稱人的面部有三纔,即額角、準頭(鼻子)、地角(兩頰骨的下端)。《論語》中並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更談不上是“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了。“天時”最早還是出現在《易經》中,《易經·乾·文言》中寫道:“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管子·牧民》中也提到過:“不務天時,則財不生。”將天時、地利、人和同時都提到的是孟子,《孟子·公孫醜下》寫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於丹教授將“天、地、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強硬加在孔子身上,是為了把孔子硬拉成“和諧社會”的倡導者。於丹教授認為和諧“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孔夫子的心胸是什麽樣的呢?
  於丹教授認為:
  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阿彌陀佛!於丹教授費了這麽大力氣,終於提到信念了!原來她這第一部分心得主要是要談信念的。“信念”二字出來了,於丹教授馬上引用了那段“子貢問政”。我在這文章開頭的地方,指責於丹教授麯解了“子貢問政”,說她將“民信”誤解為“百姓的信仰”,將“民無信不立”歪麯成“民沒有信仰不能立國”。
  於丹教授寫道: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字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我在前面已經論證了孔子所說的“民無信不立”是指:國傢如果失信於民就不能站住腳。而於丹教授之所以要麯解成“國民失去信仰,國傢就站不住腳”,是為了說明“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傢凝聚起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