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 》 人际关系的解析 》
第13节:第2章(2)
朱瑟琳·乔塞尔森 Josselson, R.
一直以来,我们的心理治疗师接待了越来越多因为关系导致抑郁而前来接受治疗的人。在个人主义之下,对自体的关注,追求名利的野心以及现代生活的贪婪是对彼此的强烈渴求、对联系的渴求、对回应和温暖且丰富生命的接触的渴求。对易受伤性的抱怨根植于我们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取重要事物的需要,人们会问我们什么(或者谁)能被改变。其他人会告诉我们他们抵抗这种易受伤性的努力:精神分裂症病人会退缩、自恋的人会自我关注、厌食症患者将对希望能够控制的人的专注力转移到对自身体重的专注上。所有这些都带有一种不顾一切的努力,希望不那么强烈地需要他人。当他们能够认识到、能够忍受并且疏通他们对他人的需要的时候,所有情况都将得到改善 。
埃塞尔?皮尔森(Ethel Person,1988)指出,爱的主题在20世纪科学讨论中已经被忽视了。理性的提升和对感受的忽视已经使我们远离了我们自己的体验的真实。“我们无视我们的境遇现状—感受、驱力、梦想和欲望,通过令人痛苦的准确性表达出我们真实存活的深度。并不是我们认为或者想象我们应该存活的地方,也不是社会建议我们存活的地方,而是我们的生命被提供燃料以及我们体验到最深程度的满意的地方,这是我们所忽视的。我们让自己太过经常地过着一种别人咀嚼过的且非常理论化的生活,致力于那些我们并不真正渴望的事物、献身于我们并不真正相信的神灵。”(p.19)在这个理性的世纪,我们或许不应有渴望 。
玛莎?纽斯鲍姆(Martha Nussbaum,1986)在她关于希腊悲剧的哲学专题论文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她指出了有关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二元性:人类既是主宰者,同时也是一种造物。作为造物,我们很容易受到世事的伤害。我们的命运受到人们对待我们的方式的影响。作为心中有爱的人类,我们将自己暴露在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的反复无常的特性之下。那么,西方文化更喜欢一个规范的、有人生观的主宰和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
我们对关系的需求使我们很容易被拒绝所伤,暴露我们的需求是令人羞愧的,尤其在一个重视自强自立和独立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暴露的出现会令我们受伤。一种真正的产业已经产生,这种产业试图使人们丢弃这种需求,说服人们相信他们真的可以完全依靠自己来做所有的事情。人们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希望找到一个规则可以让自己能够不那么需要他人。这聚焦于自体之上,至少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情感和回应的需求上转移开。然而,我们所读的有关关系(如何引导关系、如何解决关系当中出现的问题、允许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多大空间)的大多数书籍和文章满足了我们希望清楚地表达我们内心有关与他人的联系的深层情感的渴望。这些书道出了我们最痛苦的部分。我们在这一方面很脆弱:我们不能控制自己需要的东西 。
关系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关系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美国特有的有关自主和联系的极化现象。从这个观点来看,一个人或者是将经历和行动都投入到自我中(正如美国文化所重视的一样)或者是专注于关系中的他人并且被关系中的他人所占用(被认为是无力的、较差形式的努力),但是这种极化现象使得人们对一些重要现象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例如,自我中心占主控地位的心理学在搞清女性发展的意义方面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无效的 。
男性的发展强调分离和边界,与男性相比较而言,女性的成长伴随着日益复杂和分化的与他人的交流形式。对女性来说,关系是核心的,女性将她们自己锚定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网中。这些关系存在于不同的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和明显的细微差别以及联系的影子。当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女性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注意到男性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更加隐蔽一些,并且不像女性那么专心、那么热衷谈论 。
关系和个体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行动只能在一个关系矩阵中产生;自体是通过他人来发现的;发展关系到与他人保持联系并从中分化出来。正如吉利根所说,“只有当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时,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单独的,并且……只有当我们将他人从自我中分化出去,我们才能体验到关系。”(Gilligan,1982,p63) 对女性的研究使我们明白,对人际间关系的重视并不一定非要排除能力和创造力,合作和团体努力能够影响进步,知识是能够被联系起来的、充满热情的,并且是前后相关的,同时又是假说、演绎而且以权威为基础的(Belenky等人,1986)。如果关系并不一定与能力和自主相冲突,我们就不必那么害怕它;因此,作为心理学家,我们更愿意在这方面花费精力,看看会发生什么。但是即使我们现在更赞成对人际间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也缺乏导航工具和路线图。这一人际关系领域,是一个不同种类的处境。它存在于个人主观的和情感的,象征性的,超越知识而无法知晓的领域中。这里的很多真正有关系的事物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作译者简介(1) | 第2节:作译者简介(2) | 第3节:作译者简介(3) | 第4节:作译者简介(4) | 第5节:作译者简介(5) | 第6节:作译者简介(6) | 第7节:作译者简介(7) | 第8节:第1章(1) | 第9节:第1章(2) | 第10节:第1章(3) | 第11节:第1章(4) | 第12节:第2章(1) | 第13节:第2章(2) | 第14节:第2章(3) | 第15节:第2章(4) | 第16节:第2章(5) | 第17节:第2章(6) | 第18节:第2章(7) | 第19节:第2章(8) | 第20节:第3章(1) | 第21节:第3章(2) | 第22节:第3章(3) | 第23节:第3章(4) | 第24节:第3章(5)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