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尋求圓融周至的生活原則:傅佩榮《四書》心得   》 易子而教      傅佩榮 Fu Peirong

  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離婁上》
  古代的人為什麽"易子而教"呢?孟子認為原因是:"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所謂"責善",就是以善來互相要求對方。譬如,父親要求兒子行善避惡,但是兒子一時之間做不到,怎麽辦呢?父子之間的親情,很可能因為這種深切期待的落空,而受到傷害。何況,萬一兒子反過來請教父親,說:"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孟子·離婁上》)竟然要父親自行反省是否走在正途上,那豈不是更傷感情了嗎?
  如果"易子而教",上述睏境就可以化解。以老師的身份來教導別人的孩子,原本就須以善來互相要求,但是萬一做不到,也沒有什麽傷害,正好可以多加鼓勵,繼續要求。同時,孩子在學校受到過重的壓力,或者因為達不到標準而自覺慚愧時,回傢之後還有父母的親情可以撫慰、寬恕與期勉。
  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父子互相責善,就會使人(或是父,或是子,或是兩者)覺得自己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連家庭裏面也沒有包容自己的餘地,那真是人生悲劇。親子之間由相責而疏遠,終至離異,正是人生最不幸的事,也是令人覺得最遺撼的事。
  因為,一切的善,推根究源,都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為基礎。如果為了責善而傷害親情,豈非本末倒置,甚至捨本逐末了?那麽,問題出在何處?
  第一,我們把外在的成就當成"善",像讀書考試、謀職賺錢等。以這種善作為目標,是非常虛妄的;為這種善而父子反目,終究會後悔莫及。
  第二,即使是道德上的"善",也須知道它是永無止境的。人的本質即在於與生具有嚮善之性,因此人活着一天,就有新的要求必須努力實現。如果以這種善來互相責成,那麽天下沒有人可以滿全善的標準。因此,我們不妨易子而教,而父子之間則以親情為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立志學習學習的樂趣專心是學習要領學習的環境知識與真誠
溫故知新真正的好學束修不是學費教育的方法開花結果大學之道
易子而教文質彬彬內在的趨力良知良能去除茅塞登高望遠
以仁存心誠意與慎獨正心的方法修身的原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