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文化力   》 第13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第十章文 化 孵 化 力
  導讀
  人的精氣神源頭在哪裏?我覺得,它來自文化孵化力。
  孵,指鳥類伏在卵上,用體溫使卵內的胚胎脫殼而出,發育成雛鳥。後來,隨着人類仿生學的發展,用人工的方法調節溫度、濕度,使卵內的胚胎發育成雛鳥。比如說,孵了一窩小雞。生物學家把這一生理過程稱之為"孵化"。
  小鳥孵化出來後,它的爸爸媽媽要給它覓食、喂食,帶它出巢走路,領它展翅凌空。生物學家又把這生育過程稱之為"孵育"。
  一次,我看到一幅老鳥給幼鳥喂食的照片時,忽然感到,鳥對雛鳥"孵育"二字與成人對幼兒"哺育"二字,其音韻、其字意均有近似之處,故覺得可以把"孵化"一詞引入到人生哲學中來。
  有位朋友問我: 人傢常用"培植"來說明對孩子的栽培,你為什麽用"孵化"二字呢?
  我說,"培植"似乎是"苗"出來之後再去"培植",而"孵化"則是在"苗"還沒出來的時候,就開始給它適當的溫度、濕度等生命元素了,就開始給它創造"優孕"、"優生"的條件了,這就把育人的時間大大提前了一步。如等"苗"出來再去"培植",那就晚了。
  那位朋友說: 明白啦!這就是"孵化力"與"培植力"的不同點,這也正是"孵化力"引入人生哲學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人"與"鳥"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人有文化,鳥無文化。孩子的父母在孕前、孕後自覺地運用文化知識、文明行為為胎兒提供了生命的營養和文化基因,這對孩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或隱或顯地預示着孩子未來潛在的方向,以至會决定孩子的一生命運。這種文明孕育所生發的力量,即是文化"孵化力"。
  "孵育力"則是"孵化力"的延伸與延長。
  文化力
  第十章文化孵化力
  第一節胎兒教育: 孵化的準備
  1我國古代就重視胎兒教育
  我國有胎教的傳統。《史記》中認為,周文王之所以成為一代明君,就在於他的母親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誠莊"、"唯德之行"的婦女。她懷文王時,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從而使文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一而識百",人們都誇贊"太任能胎教"。
  我國古代的胎教說,對孕婦的飲食起居、情緒行為等都製定了相應的戒律。西漢時期的賈誼就總結出了"古者胎教之道",並在所著的《新書》中,專立了一篇胎教。
  魏晉南北朝到唐代,胎教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北齊徐文才著的《逐月養胎法》是較早涉及胎教的醫學專著。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將"婦産"列在捲首,闡述了養胎之道。
  古人胎教主張"慎始",即主張婚前娶妻嫁女應謹慎,這是因為母親的品德對後人的成長影響很大。同時,重視環境因素對胎兒的影響,主張避免周圍環境的不利因素,免除不良刺激對胎兒的影響。強調孕婦要心境平和,主張孕婦應謹言慎行,修養身心,陶冶情操。
  2胎教促進胎兒的大腦發育
  作為父親母親,胎教是和胎兒交流溝通、讓他感知外部世界的最好方式。在子宮內的胎兒,能感受到尚未見到的外面世界的生命律動。
  人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或神經細胞和1萬億個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為神經元提供養分。神經元相互連接,形成了1000萬億個接合點,這些接合點稱為"突觸"。它們從懷孕期間大腦初始形成開始,就不斷地生長發育。
  孕期第5周,細胞大量分裂,形成大腦半球,半球然後迅速增大、生長。大腦皮質的發育在胚胎發展過程中是最為奇特的。到第33周時,大腦的神經中樞基本形成,並和周身相連。
  科學優化的胎教,對胎兒的大腦發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音樂對胎兒具有特殊功能
  音樂是孕婦與胎兒建立感情聯繫的紐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第2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1)第3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2)
第4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1)第5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2)第6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3)
第7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4)第8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5)第9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6)
第10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7)第11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8)第12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9)
第13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第14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第15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第16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第17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第18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第19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第20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1)第21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2)
第22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3)第23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4)第24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