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林語堂 Lin Yutang
和這裏相關聯的還有一件事。孔子一次嚮學生開玩笑說:"若是能發財,讓我去給人趕馬車我都幹。若是辦不到,那還是從我之所好吧。"《論語》原文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又孔子周遊列國,政治的謀求終不得意,有一次,子貢說:"這兒有一塊寶玉,在盒子裏裝着出賣,是不是待高價賣出呢?"孔子說:"賣!當然賣!我就是正等着高價賣出呢!"《論語》原文是: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如果評論或註解《論語》的人,不肯把這種文字看作是孔子的風趣或詼諧,那就陷入了睏難,弄得十分尷尬。而事實土,孔子和弟子往往彼此開玩笑。有一次,孔子周遊列國時,路途中遇到了睏難。孔子被村民誤認作欺負村中人,而遭兵丁圍困。最後終於逃出來,但是得意高足顔回卻晚到了。孔子對他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顔回回答說:"老師您還健在,我怎麽敢死!"《論語》原文是:
子畏於匡,顔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另一次,孔子及諸弟子在路途中失散。弟子後來聽見一群人說,有一個人,高大個子,腦門子很高,好像古代的帝王,在東門那兒站着呢,那副垂頭喪氣的樣子,簡直像個喪傢之犬。弟子後來終於找到孔子,就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像不像古代的帝王,我倒不知道。至於說我像個喪傢之犬,他說得不錯!一點兒也不錯!"《史記·孔子世傢》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東郭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頰似堯,其項似臯陶,其肩類子産,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傢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傢之狗,然哉!然哉!"
這真是最富有風趣的話。而最為我喜愛的,是孔子真個在雨中歌唱。事實是,孔子帶領弟子這一群學者到處漂泊,在陳、蔡兩國之間的曠野荒郊,彷徨躑躅,歷時三載,飽經艱險。雖然滿腹經綸,卻竟找不到個安身之處,這種生不逢時,實在也令人惻然鼻酸。那些年的周遊列國之後,孔子覺得無法施展政治上的抱負,乃返回山東故鄉著書立說,編輯經典。他把自己和門生比做非牛非虎無以名之的一群獸,在曠野中流浪。他緊接着問門人,他自己到底有什麽錯誤,有什麽可非難之處。學生中第三個人回答之後,孔子覺得滿意,嚮巧於應對的門人笑着說:"顔回,是這樣嗎?你若傢中富有,我願到你傢當個管傢。"這一段話真使我傾倒,使我好喜愛孔夫子。從這一整段看,這種師生的關係之美、之哀感動人,真可以與耶經中敘述耶穌被捕時那段文字相比,衹是孔子這一段是個歡樂的收場,與耶穌不同而已。
三、本書的取材及計劃
本書前面已然提過,儒傢把古代中國的史學已然是獨自掌握了,這其間包括當時已然成為古文的中國文字,而他們專精的史學就是儒傢傳之於後世的五經。在紀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下令,除去醫藥、天文、農業諸種書籍之外,其他書籍一律焚毀。次年,因當時儒生批評這位修築萬裏長城的秦始皇,他又下令活埋了儒生四百六十人。沒想到秦始皇創立的這個"萬世"的帝國,在屠殺儒生的五年之後,竟爾潰滅,而焚書以前曾經能背誦儒傢經典的儒生還有依然健在的。這些老儒生便憑記憶口頭背誦出那些經典,大概又藉着當時他們藏匿的部分竹簡,算把那些經典從此一空前文化大劫中搶救了。那些老儒生就以自己記誦的那一套學問傳授學生,又把那些經典寫出來,因為中國文字在秦始皇統治期間由李斯將大篆簡化成為小篆,字形上已有很大的變化,當時儒生寫出經典所用的文字是當時的文字,所以叫做"今文"。此後百年間,有上面刻有古文的竹簡陸續發現,總算逃過了劫難。最主要的是武帝末年魯共王拆孔子宅所發現墻壁中隱藏的《禮記》、《論語》、《孝經》,全是秦前的籀文。因為是古文,當時群儒開始用當時的"今文"翻譯闡釋,此事雖然艱巨,但還可以譯出。因此之故,中國古代經典便出現了古文版本,此種根據古文譯出的經典便與今文版本的經典有了差異,尤其是關於古代社會、政治,與遠古帝王神話性的記載。今文派與古文派的差異在漢代已然明顯,當時經學大師鄭玄極力想做調入,想牽臺而融通之。漢後諸朝正統儒者說《詩》與《春秋》者,皆依據古文本,而《禮記》,則依據今文本。直到清朝,漢學家采用科學的比較方法恢復了今文本的地位,兩種版本的差異纔判然以分。經過運用每一片段的證據,每一種歷史批評的方法與哲學研究,其最為出色的成就,則是證明《尚書》五十八章之中有二十五章為偽造,因此確定了《尚書》實為三十三篇,這正是《今文尚書》的版本。一般而論,並非是古文為偽造,而是我們現行的古文本是偽造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