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吳建雄 Wu Jianxiong
孔子用這個例子說明,原本有血緣關係的生靈也會因為失去根本的東西而拋棄母親。根本是內在的、實質的東西。戰死沙場的人不會講究埋藏方法,失去腳的人不會再青睞鞋子,這些都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根本。而哀駘它的出走,表明他是一個"纔全"而"德不形"的人。
對於最後這句話中的"纔全"和"德不形"的意思,很多版本的譯文都很拗口,給讀者理解帶來睏難。其實簡單點說,""指的是性、天性,人的品質;"纔全"是指對天性的保留,處世不驚,無論世界怎樣變化,內心始終如一。而"德不形"則是說,真正的大仁大德放在心中就可以了,不應利用道德來修飾自己的外表身份。哀駘它的離開表明,他對魯哀公給予的重用沒動心,他也不想用大德來修飾自己的聲名。
縱覽前後兩段莊子對孔子的描述,莊子對孔子其實也是包容的,沒有全盤否定,也沒完全同意。叔山無趾的事例意在批評,莊子跟叔山無趾一樣,對孔子是失望透頂的;而與魯哀公的對話所體現出的則是孔子的慧心,這是否意味着莊子對孔子也衹是失望,還沒有絶望? 至於衛靈公的覺醒,則是莊子對所有執政者的期盼。一個跛腳、傴背、缺嘴的人遊說衛靈公,衛靈公十分喜歡他;看慣了他殘缺的肢體,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就會覺得他們的脖頸實在是太細了。
這個例子說明人格的魅力其實可以掩蓋形體的缺陷。本文題目叫"德充符",乍一看時會覺得很玄,現在一想,真是精妙。德,與良心、良知相關,指的是一個思想高度、一種精神境界;充,等同於內,說的是內在,由外及內的內;而符,則是符合、相符、一致的意思。把德、充、符三個字連起來解釋就是: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道德感時他的外表應該是什麽樣子才能符合內心呢? 惠子與莊子的對話再次引起了我們相關的反思。
惠子問:"人原本就沒有情嗎?"莊子說:"是的。"惠子又問:"一個人沒有了情,那他還是人嗎?"莊子說:"上天給了我們人的樣子,人的體形,怎麽不是人呢?"惠子再問:"既然是人,怎麽會沒有感情呢?"莊子笑了,說:"你說的感情並非我說的那個情,我說的是那種不因為自己喜歡或厭惡而無休止地放肆的情緒,不隨便想要得到什麽或增加什麽。"惠子再問:"不因為想要而去得到什麽,人怎麽能保持自身的身體呢?"莊子說:"人要保全身體,關鍵是保全根本,保全個性與精神,而你現在卻是勞心傷神地用'堅白論'和自己過意不去啊!" "堅白論"是當時公孫竜的一種詭辯理論,他的論點是堅、白不能同時存在於石頭中。堅,是一種感覺,要通過觸覺才能感知,不可見;白,是一種顔色,衹有通過視覺才能感知。他據此認為,堅、白的同時存在割裂了事物屬性間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覺的交互性,所以不可能共存。
莊子指出"堅白論"其實是指惠子沒有瞭解事物屬性間的交集,忽視它們的相互作用,並把不同的屬性混為一談。
讀到此段,我不禁再次佩服莊子的匠心別具。那些身體不健全的人們是不幸的,莊子的取譬,從社會關懷上看,其實是對他們生存狀態的一種擡舉。
有些研究者把自虐、自殘的思想強加於莊子身上,更有某些人大言不慚地將其理解成對無望社會的一個讓步,他們覺得莊子眼中的世界太黑暗了:國君無道,刑罰無處不在,社會處處暗藏殺機,人們為了不成為被攻擊對象,衹有自殘,以博取同情心,"為了不被別人傷害,你必先自我傷害"。
其實,這樣的理解與莊子的本意是南轅北轍。莊子立足於對體殘者的精神獲取,他們外表的匱乏與內心的飽滿形成強烈對比。莊子覺得那些體殘者是魅力非凡的,這樣的崇拜絶對不是對"自殘"行為的崇拜,這衹是一種手段,跟修辭方式一樣,僅僅是為了突出真正的人格魅力來自內在之德,是心靈中孕育的德性光輝。
人的形體何嘗不是社會的形體,莊子選擇了那些受害者,無非是想讓社會上那些脆弱生靈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點,提前做了最壞的打算:還有什麽可怕的呢?那些缺腿少趾的人都能做到品行兼優,何況身體健康的人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