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
彭林 Peng Lin
文中提及的“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等五种功烈,都足以造福万民。这些民族英雄已经久别人世,为了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他们,古人采用了祭祀这种方式来追思和歌颂之。
人已不在,却还要向他们献酒,请他们观看乐舞,岂不是多此一举?我想,古人还不至于糊涂到连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都不懂的地步。祭祀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死者,毋宁说是为了生者。这是培养生者对民族英雄恭敬之心的一种方式。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要像神明就在眼前那样恭恭敬敬地奉行敬养之礼,诚敬是礼之根本。因此,从迎神、三献、撤馔到送神,无不如身临其境。
如今的祭祀黄帝大典当然不可能恢复到古昔,但是起码的恭敬之心还是要有的,否则就没有必要举行如此的仪式。整个祭典中,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主祭者念祝文时居然背朝着黄帝的享殿,他此时的心态,大概是在向大众作报告。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中,用背对着长辈是不礼貌的,背对着致祭对象是尤其不能允许的,它表明致祭者根本没有“祭神如神在”的意识,也没有发自内心的敬意。
祭祀黄帝是国家大典,它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形象,因此,形式和内容的设计都应该慎之又慎,要有充分的学术依据,如果率尔操觚,流于形式,只能贻笑于海内外方家大雅。尤其是不要弄得不中不西,不知是哪国的仪式。
(2005年4月4日在西安黄陵县举行的“黄帝祭祀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为礼乐文化正名:
“以礼杀人”与“以理杀人”1919年11月1日,吴虞在《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一文,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新青年》
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把吃人和礼教这两者直接画了等号。在此后的近百年当中,“礼”不断被人泼脏水,“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于是,礼教变成了上自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无人不晓的贬义词。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每每简称为礼。如果吴虞的说法得以成立,则中华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如此野蛮的国家,岂能加以“文明古国”的桂冠?因此,对于礼的认识事关对于中华文明的基本评价,不可等闲视之,我们不可不明辨之。
什么是礼教?
为礼乐文化正名,就必须从“礼教”这个词开始。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清代学者凌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孔子像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圣王治世的目标是建立大同世界,这是见诸于《礼记》的。圣贤教民,是要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凌氏的见解,非常精到。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而圣人的历史功绩正是在于“为礼”和“教人”。那么,礼又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找出关于礼的解释的源头,这就需要从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论述中去寻求答案。
在《论语》里,孔子谈礼的地方在在多有,由于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礼的所指,有不同的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第一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程子说,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孔子盛年的时候,“寤寐长存周公之道”。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因为周公手创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备,足以为万世龟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