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3中日出兵朝鲜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东学党占领全州后,扬言即日进攻公州、洪州,直捣王京。朝鲜国王闻奏大惊,立即召开廷臣会议,讨论向中国借兵问题。廷臣同意借兵,但恐怕第三国介入。国王李熙说:“若日本以邻邦友谊,出兵来助,如何处置?”闵泳骏说:“此事圣上不必顾虑,袁世凯必有涂抹之策。”李熙又说:“日前袁氏说,俄兵见机非来称助不可,此则如何答复?”闵泳骏说:“自有答复之道。”
  于是李熙决定向中国借兵,令人起草乞师文书,于1894年6月3日由内务府参议成岐运携带照会赴中国,正式要求中国派兵。其照会如下:“全罗道所辖民习凶悍,附串东学教匪,聚众攻陷县邑,又北窜全州。前遣练军往剿失利,倘滋延日久,贻忧于上国者犹多。查壬午、甲申敝邦两次内乱,全靠中国士兵代为戡定。兹援引前例,恳请酌遣数队,速来代剿,悍匪消灭后,即请撤回,不敢续请留防,致天兵有劳于外。”
  李鸿章阅后,觉得韩王言词恳切,而且派兵援助是我朝保护属邦之旧例,便向皇上奏请,即日奉到谕旨:“派令直隶提督叶,选带劲旅,星驰往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克日扑灭。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李鸿章接到这个上谕,于6月4日即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总兵聂士成、总兵夏青云带兵2465人,先后分坐招商局轮船,由“扬威”、“平远”、“济远”、“致远”、“操江”号5舰护送,开赴朝鲜。同时电致驻日公使汪凤藻,知照日本外务省,以符前订的《中日天津条约》。
  汪凤藻收到李鸿章的电报,立即草拟照会给日本外务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日两国签订和约,载明嗣后朝鲜有事,中国当发兵前往,必先知照日本,一俟朝鲜平定,随即撤兵等语。今奏上谕,著叶志超酌带精兵驰赴朝鲜,速平祸乱,以绥藩属。兹飞咨贵大臣,请烦查照。”
  日本外务省接到上述照会,6月7日外务卿陆奥宗光复照汪凤藻说:“明治十八年(1885年)4月18日中日所订和约,贵国发兵前往朝鲜,应备文照会。本大臣查贵国虽指朝鲜为藩服,但朝鲜王从未承认属于贵国,理合声明照复。”日本为达到侵朝目的,最要紧的是不承认朝鲜为中国的藩属,这里日本的野心暴露无遗。同一天,日本驻北京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理衙门,其中说:“近来朝鲜内乱炽烈,本国不得不派兵前往。业已命将出师,同时备文贵王大臣查照。”
  清政府知道日本也已出兵,只好限制日军的行动,复照小村寿太郎:“我朝以朝鲜王请救,派兵前往,此照抚绥藩服成例,乱平之后立即班师。贵国不可派出重兵,而且朝鲜王当初还未向贵国要求请兵。故贵国之兵,不必进入朝鲜内地。”
  日本不仅不理睬中国的照会,还直接告知中国,日本不承认朝鲜为中国的藩属。6月12日,小村寿太郎照复总理衙门说:“本国历来不认朝鲜为贵国藩属,此次派兵前往,一系按照《济物浦条约》,一系按照中日《天津条约》办理。至于派兵之数,本国自有权衡,我兵入朝鲜内地,亦无规定。”
  日本自朝鲜东学党起义后,一直关注着朝鲜局势的发展,认为“宣扬国威此其时,百年大计在此一战”。有的军国主义者公然鼓吹灭亡朝鲜。日本政府则连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决策。6月2日外务卿陆奥宗光在内阁会议上说:“现在中国出兵了,我国怎么办?”首相伊藤博文不假思索地说:“不问中国用什么名义,我国也必须向朝鲜派遣相当的军队,以防不测,并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
  日本接到汪风藻通知中国出兵之事的时候,急召回国休假的驻朝日本公使大鸟圭介,乘军舰“八重山”号赴朝鲜。6月5日大鸟公使奉命和外务参事本野一郎率领高崎警部及巡查20名离开东京,到横须贺乘“八重山”号于10日到达仁川,即日入京城,由海军少佐向山慎吉率领陆战队400余人护送。大鸟入京城后两天即6月12日,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岛义昌率领混成旅团到达仁川港,13日入京城,接替陆战队担当守卫。
  大岛的混成旅团兵力共计8007人,马匹粮草与此相称。当时停泊在仁川港的日本兵舰有“松岛”、“吉野”、“大和”、“武藏”、“高雄”、“千代田”、“筑紫”、“赤城”、“鸟海”、“八重山”号,由海军中将伊东亨指挥,旗舰是“松岛”号。此时中国军队2465人,于大岛到仁川的前两天即6月8日分三批在牙山登陆。这样,清军驻牙山,日军驻京城,双方相持,危机四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1野心初露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4火烧日本公使馆5《济物浦条约》签订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7开化党发动政变8甲申政变失败
9再烧日本使馆与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中日出兵朝鲜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7演出“逼宫”丑剧8李鸿章的幻想
1丰岛海战2屈辱与光荣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5平壤大会战6黄海海战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