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遊記   》 第13節:潛往邊關(1)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第四講 潛往邊關
  在《西遊記》中,唐僧是唐太宗的“禦弟”,奉旨前去西天取經。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卻是偷偷從長安出發的,但剛到涼州就被勒令返回。一心求法的他竟冒生命危險,繼續西行,準備偷渡邊關。
  當時唐朝開國不久,局勢並不那麽穩定,用史籍上記載的話來講,是“國政尚新,疆界不寧”。首先,唐朝和吐蕃(大致相當於今西藏)的關係相當緊張,吐蕃的軍力非常強大,控製面也非常大,曾經一度攻陷過長安。其次,唐朝和北部突厥的關係也非常微妙,突厥部落經常入塞攻略城池,掠奪人口,唐朝正準備嚮突厥用兵。同時,新開國的統治者往往擔心國內的勞動人口或可以充當兵源的壯丁人口會流失到域外去,在王朝新成立的時候都會發佈“禁邊令”。因此唐朝出於多種考慮,三令五申禁止國民出境。所以玄奘剛走到涼州,就遇到了一場非常嚴峻的考驗。
  當時涼州的最高軍政長官——都督李大亮,自然也接到了禁止國民出境的命令,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還有人嚮李大亮密報了玄奘到達涼州的消息,並稱他有出境意圖,史籍上記載的原話是:“有僧從長安來,欲嚮西國,不知何意。”可見當時有很多人對玄奘西行出國的真正意圖是不瞭解的。而當時玄奘身處涼州,正在李大亮的管轄範圍之內,如若失職,唐王朝對於地方官員的問責和處罰都將是非常嚴厲的。因此,在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李大亮不敢掉以輕心,立刻派人找來玄奘,明確要求他打消西去的念頭,並強令他往東返回長安。
  返回長安就無法求得真經,而繼續西行,一旦被捉,必受重罪嚴懲。在這種情況下,玄奘會如何抉擇呢?
  玄奘仍然堅信佛祖會保佑他這個虔誠的佛傢弟子完成西行求法的偉業,决計不聽從李大都督的擺布,下定决心潛往邊關,從涼州再嚮西行,想辦法找機會偷渡出境。
  這樣的念頭想來都覺不易,要付諸實施更是談何容易。在現實的歷史之中,在這個關口,真正幫上玄奘忙的有兩個人,第一個仍然是涼州都督李大亮,他雖然官職顯赫,但因為政務軍務實在過於繁忙,因此在勒令玄奘東返之後,並沒有派人將他強行押解回長安,這就給了玄奘一個喘息的空間,在客觀上起到了相助的作用,否則他西行求法的進程必將延後。
  第二個就是當時河西佛教的領袖慧威法師。慧威法師當時的地位相當於涼州地區的佛教協會主席,非常能夠體諒玄奘一定要西行求法的决心,他不方便親自出面,便派了兩個自己親信弟子——慧琳和道整,給玄奘帶路,悄悄護送他離開涼州。在這個當口,有人做嚮導是最重要的,有了慧威法師的關心和暗中的幫助,玄奘便悄悄地往西走,離開了涼州。由於在涼州剛剛露出一點口風,就被李大都督勒令返回,玄奘不敢再堂而皇之地往西走,改為晝伏夜行,白天休息,夜間趕路,在兩個同伴的掩護之下,一路嚮西而去,小心翼翼地來到了瓜州(今甘肅安西縣)。
  不幸的是,在千餘年前的唐朝,政府機關已經非常有行政效率,玄奘一到瓜州,就被瓜州刺史獨孤達發現了。
  獨孤達發現有外來僧人到了瓜州境內,幸而他並不知道來者何人以及事情原委,也不清楚玄奘的西行打算,衹把他當作一位從首都長安雲遊至此的高僧,歡天喜地以地方長官的身份予以接待,並布施給他許多東西。
  玄奘吃一塹長一智,不明說自己將往西行,而是在瓜州嚮當地人打聽,切實瞭解往西走的路。但是他很快就明白過來,要潛往邊關偷越出境,實在是太睏難的事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第1節:前 言第2節:目 錄第3節:玄奘身世(1)第4節:玄奘身世(2)
第5節:玄奘身世(3)第6節:皈依佛門(1)第7節:皈依佛門(2)第8節:皈依佛門(3)
第9節:求學之路(1)第10節:求學之路(2)第11節:求學之路(3)第12節:求學之路(4)
第13節:潛往邊關(1)第14節:潛往邊關(2)第15節:潛往邊關(3)第16節:偷渡國境(1)
第17節:偷渡國境(2)第18節:邊關被擒(1)第19節:邊關被擒(2)第20節:邊關被擒(3)
第21節:險象環生(1)第22節:險象環生(2)第23節:身臨絶境(1)第24節:身臨絶境(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