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紅樓心解   》 送宮花與金陵十二釵      俞平伯 Yu Pingba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首有《紅樓夢》旨義雲:
  
  是書題名極多。《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鑒》,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此三名皆書中曾已點睛矣。如寶玉作夢,夢中有麯名曰《紅樓夢》十二支,此則《紅樓夢》之點晴。又如賈瑞病,跛道人持一鏡來,上面即鏨“風月寶鑒”四字,此則《風月寶鑒》之點睛。又如道人親眼見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則係石頭所記之往來,此則《石頭記》之點晴處。然此書又名曰《金陵十二釵》,審其名則必係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細搜檢去,上中下女子豈止十二人哉。若雲其中因有十二個,則又未嘗指明白係某某,及至《紅樓夢》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釵之簿籍,又有十二支麯可考。
  
  《紅樓夢》的許多異名在本書中皆有點睛之筆,以上引文已說明了。其論《石頭記》、《紅樓夢》、《風月寶鑒》都很對,惟對於《金陵十二釵》說得很拖沓,尚不得要領。我以為本書第七回“送宮花賈璉戲熙鳳”,即金陵十二釵之點睛也。這回薛姨媽說:
  
  這是宮裏頭作的新鮮樣法堆紗的花兒十二枝。
  
  即十二根金釵的另一寫法非常顯明,卻不是配給十二個人每人一枝,假如這樣點題固然醒豁了,卻未免太呆。
  
  他給了六個人每人一對,這六個人是:迎春、探春、惜春、鳳姐、可卿、黛玉。
  
  拿了宮花的當然不成問題了,其不拿宮花的六個人又怎樣呢?我以為有三人是藉筆法來間接地點破的,即寶釵、李紈、巧姐。
  
  寶釵從不帶花。薛姨媽道:“姨娘不知道寶丫頭古怪着呢,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但花兒本是她的呵。至於李紈、巧姐,周瑞傢的雖不曾把宮花送給她們,卻在送花時走過她們住的所在。書上說:
  
  便往鳳姐兒處來,穿夾道,從李紈後窗下過,隔着玻璃窗戶,見李紈在炕上歪着睡覺呢。(脂本)
  
  脂評曰,“細極,李紈雖無花,豈可失而不寫者,故用此順筆便墨,間三帶四,使觀者不忽”。這是對的。又周傢與鳳姐送花,事實上到了巧姐的房裏。書上說:
  
  周瑞傢的會意,忙躡手躡足往東邊房裏來,衹見奶子正拍着大姐兒睡覺呢。周瑞傢的悄問奶子道,姐兒睡中覺呢,也該清醒了。奶子搖頭兒。
  
  似乎閑筆,實係暗地關合巧姐兒。脂評曰,“總不重犯,寫一次有一次的新樣文法”,是關於李紈一種寫法,關於巧姐兒又是一種寫法,說得也很明白的。
  
  如今總算起來,所謂“十二釵”跟這十二枝宮花有關連的已占了四分之三,即九人;剩下三人:元春、湘雲、妙玉。湘、妙其時尚未出場,自無緣牽扯。迎、探、惜三春都有了,則元春雖然沒有,筆不到而意已到。況且什麽花兒不好送,偏要送宮花呢?又說“宮裏頭作的新鮮樣法”。原從元春那裏來的呵。其關合之法與前文寶釵雲雲實相類似。
  
  大體說來,作者包括地、扼要地將這“十二釵”給點醒了。打破了呆板的每人一枝的方式,用筆變化而意無不周,可謂神妙矣。但又不止此,第七回全回,似乎用幾樁零碎事湊合的,我從前也這樣想,列舉大端如下:
  
  (一)寶釵談冷香丸,(二)周瑞傢的送宮花,(三)鳳姐寶玉到寧府初會秦鐘,(四)焦大醉駡。這許多事衹是一意轉折,一氣呵成的。如冷香丸就跟這送宮花是分不開的。如“十二兩”、“十二錢”、“十二分”,共用了十一個“十二”;脂評曰,“凡用十二字樣皆照應十二釵”是也。以蜜糖為丸,以黃柏湯送,則先甘後苦;脂評曰,“末用黃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獨十二釵,世皆同有者”是也。至於送宮花跟賈璉、熙鳳之事以及寧府諸事,皆為不可分析的整體,所以末了藉醉漢一呼,而全文振動,好像天氣悶熱久了,忽遇迅雷暴雨一般,豈不快哉。
  
  作者在本回之初,自題雲: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誰是惜花人。相逢若問名何氏,傢住江南姓本秦。
  
  這詩好極,把我這裏要說的都給他說盡了。足證冷香丸送宮花不特為十二釵之點睛,且為金陵十二釵之點睛,不然,他為什麽說“傢住江南姓本秦”呢。可卿一人本書雖淡淡寫來,常在賓位,實為書中主人。即第五回太虛幻境的册子麯子她均居末位,若當作顛倒敘次看,她實際上是首座亦未嘗不可。既兼釵、黛之美,即為釵、黛二人之合影,(書中秦氏從不與釵黛對話辦交涉,這點很可註意)其當為十二釵之首,實無可疑者。此詩以可卿名氏領十二花容即此意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前言《紅樓夢》的傳統性它的獨創性
著書的情況《紅樓夢》與其他古典文藝寧國公的四個兒子
大觀園地點問題天齊廟與東嶽廟陸遊詩與範成大詩
姬子賈政賈赦
送宮花與金陵十二釵寶玉為什麽淨喝稀的?曹雪芹卒於一七六三年
劉姥姥吃茄子《臨江仙》題詞香芋
賈瑞之病與秦可卿之病記鄭西諦藏舊抄《紅樓夢》殘本兩回增之一分則太長
減之一分則太短《紅樓夢》下半部的開始秦可卿死封竜禁尉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