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王溢嘉 Wang Yijia

  右傾意識形態的命運觀
  命運是不可違逆的。女媧娘娘在紂王題詩褻瀆後,憤而前往朝歌欲興師問罪,但被紅光擋道,在知道紂王“尚有二十八年氣運”後,“不敢造次,暫行回宮,心中不悅”。截教的通天教主明知“成湯合滅,周國當興”,卻因受激而助商伐周,逆天而行,結果門人俱遭屠戮。過慣閑雲野鶴生活的姜子牙原本不欲下山,元始天尊板起臉孔教訓他:“你命緣如此,必聽於天,豈得違拗?”
  在西周大軍東徵前夕,清虛道德真君知道愛徒黃天化命運不長,面帶絶氣,但卻不敢說破,心中不忍,衹能對他說一些暗藏玄機的偈語,希望他能避開厄運;無奈天命難違,黃天化還是身不由己地奔嚮他的絶命之所。
  第十一回《羌裏城囚西伯侯》一節,可以說是一場有關命運的大爭辯。文王在應紂王之召赴都前,自己卜知“將有七年之難”,一路謹言慎行;紂王本欲放他歸國,誰知在歸國前夕與費仲、尤渾縱飲,稍為鬆懈,而泄露了費、尤兩人“冰凍而死”及紂王“不能善終”的天機。第二天醒來,“自覺酒後失言”,認為“吾演數中,七年災,為何平安而返。必是此間失言,緻有是非,定然惹起事來。”縱馬欲行,卻被紂王聖旨攔下。
  紂王指着姬昌的鼻子說:“你道朕不得善終,自誇能壽終正寢,朕先教你天數不驗,不能善終!”傳旨欲將姬昌推出午門梟首,但卻被衆臣攔阻,要求先來個“實驗”。命姬昌當衆“演目下兇吉”,“如準,可赦姬昌;如不準,則坐以捏造妖言之罪”。於是姬昌取金錢一幌,卜出“明日正午時太廟失火”,紂王將姬昌暫下囹圄,並傳旨太廟守官仔細防範,亦不必焚香。結果到了明日午時,“衹聽空中霹靂一聲,太廟火起”。衆人大驚,紂王無奈說:“昌數果應,赦其死罪,不赦歸國;暫居羌裏,待國事安寧,方許歸國。”於是姬昌在羌裏被囚了七年,應了他對自己命運的預卜。
  這場命運的大爭辯告訴我們,人算不如天算。就像陸西星在書中的旁白:“老天已定興衰事,算不由人枉自謀。”為什麽命運難以違拗呢?這雖衹是陸西星乃至廣大庶民階級的想法,但卻反映了一種消極、保守的哲學立場。一個人在此塵世的窮達榮辱、生死禍福、乃至一飲一啄,“率皆前定”;個人的“存在”衹是顯現命運的“本質”而已。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種“本質先於存在”的哲學觀(20世紀的存在主義剛好相反,是“存在先於本質”的)。而前節所說的“異人而後有異術”、“真人而後有真知”,也都是“本質先於存在”的,它們前後呼應,形成一個牢固的哲學網絡。
  照湯姆金斯(S.Tomkins)的分類,“本質先於存在”乃是一種“右派”的哲學觀;有着右傾的意識形態,它傾嚮於強調社會規範與維持既有體製。如果大傢都認命,做皇帝的繼續做皇帝,當順民的繼續當順民;作威作福是命,受剝削凌辱也是命,大傢各守本分,天下自然太平無事。
  《封神榜》說的雖是武王滅紂,“顛覆既有體製”的故事,但這絶非“革命”,而是順應“老天的意旨”。因為商紂“氣數已盡”,而武王乃是“真命天子”(又是一種“本質先於存在”的觀念)。因此,整本書所涉及的命運問題,可以說是利用“心理因果律”來維係既有的社會體製,最少有維係明朝既有體製的功能(在演義小說裏,朱元璋正是一個具有魔法的“真命天子”)。但此一功能可能不是作者陸西星刻意為之的,而是在古老中國這個君權至上的“超穩定結構”裏,“不可違逆的命運觀”得到它滋生蔓延的沃土,《封神榜》衹是從這片沃土中長出的一朵奇葩而已!
  幾句感言
  剖析到最後,《封神榜》中的衆神喧嘩、魔法與命運,竟變成一個涉及意識形態的大問題,這實在是數天前筆者重讀《封神榜》時始料未及的。我無法像《封神榜》中的神聖,在未下筆前,就已參透出本文“命定的結構”,所以寫來東拉西扯,蕪雜異常;但作為一個“文字魔法師”,筆者最大的心願是嘗試以自己現在的“心靈位階”去重新詮釋少年時代所迷戀的某些古籍,賦予它們以新貌。
  《封神榜》是先人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産,一般人常從文學觀點來衡量它,覺得它沒有什麽價值,因此也一直難登大雅之堂。面對這樣的文化遺産,我們若不想拋棄它,就必須從文學以外的觀點來詮釋它,豐繁它的樣貌。筆者是文學界外圍的“撿破爛者”,安份守己地做這種工作恐怕就是我的“命運”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