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正解   》 第13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2)      刘德江 Liu Dejiang

  是不是"仁"就等于"孝悌"呢?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非说孝悌就是仁,因为仁是事物的本质,而孝悌则是事物的表象。"道"在孔子那里是一种思想境界,也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善性,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人人具有的佛性。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悌是用。通过实践孝悌,便可以走向仁的境界。"人之初,性本善。"孝悌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也就等于"仁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初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体悟"仁"的真谛。
  "道"一般被我们理解为思想体系。然而,"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是"仁","仁"就是大道的境界。而"仁"与"道"是宇宙万物中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本立而道生"的"生"不能翻译为"产生",应该翻译为"发现"或者"出现"。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孝悌开始,"仁"就会出现。到此,我们就会发现,"仁"并非高不可攀,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做人的责任,"仁"就每天都在与我们相伴,走完我们完美的人生。如果想达到孔子所希望的那种境界,就应该时时刻刻心中有"仁",处处"为仁"。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这类教人"仁"是从"孝悌"开始的的文字在我们的蒙学教材中早已出现过多次,它教育一代代中国人,为人处世应该有仁心,"仁"又要从我们身边最为基本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做起。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达到所谓"父子合而家不退,兄弟合而家不分"。孝为家庭的伦理道德标准,是能够让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字经》有这样的词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在古人心中,孝悌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之举,正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所讲。这就出现了"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也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百善孝为先"。
  "孝"道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孔孟之道的起始点。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要有明君才有贤臣,有了慈父才有孝子。家族关系的伦理纲常是双方面的,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没有规矩。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也就没有了道德,那与低级动物没什么区别了。人在生物学中被称为动物,那也是高级动物。人是理智的,是有良知的,有慈爱的,决不像别的一些动物一样带大了自己的幼子,幼子长大就会离开自己的母亲,从此,互不相顾了。作为儿子来说,一定要记得父母养育之恩,这样怎么能够不孝呢?作为兄长,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这样又怎么能够不"悌"呢?孔子从伦理纲常出发,劝人们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到为国家、为整个人类而奉献。历史上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
  我欲仁,斯仁至矣
  善与恶之间,好与坏之间,其实就是一个闪念的过程。孟子认为人的德行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仁心是德行的根据,它是自己的本心,与生俱来的,但是需要你去开发。孔子曾经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第七》)在东晋有这样一则故事,讲了一个人是怎样从一个江洋大盗变成了人人称赞的大将军。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戴渊的人,年轻时游手好闲,不爱学习,还经常招集一伙地痞打群架闹事,骚扰邻里百姓,是出了名的小无赖,气得他父亲将他赶出家门。没有人管束,这也就导致了他更加无法无天。他纠集了一群和他一样的无赖少年,流窜长江、淮河一带,干起了打家劫舍、拦劫来往舟车的罪恶勾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言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第3节:第一节 何为仁(2)第4节:第一节 何为仁(3)
第5节:第一节 何为仁(4)第6节:第一节 何为仁(5)
第7节:第一节 何为仁(6)第8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1)
第9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2)第10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3)
第11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4)第12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1)
第13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2)第14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3)
第15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4)第16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5)
第17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6)第18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7)
第19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8)第20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1)
第21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2)第22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3)
第23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4)第24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