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13节:阶级与民族      刘绍铭 Liu Shaoming

  阶级与民族
  每个地区的报纸和电台的新闻简报,对世界各地消息的处理,自有其原则。因此《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可能只堪做美国以外的报纸的花边,或者根本略而不提。
  譬如说英国有史以来最“恶名昭彰”的双重间谍菲尔比(Kim Philby),1988年5月中旬在莫斯科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这消息是否成为伦敦电视和报纸的头条,我不知道,但当晚我扭开美国的电视,就听到这则新闻。隔天的早报,亦以显著的位置介绍了他的生平。
  说英美两国“同文同种”,利益相关,因此在对世界新闻的处理上互相投桃报李一番,这看法当然有理。但美国人把英国的叛谍也看成自己的损失,自有远因。原来菲尔比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替苏联人搜集情报,在伦敦“卧底”。二次世界大战时英、美、苏站在同一阵线,菲尔比把情报供应给莫斯科,让斯大林决算千里,捡尽各种便宜,这虽属叛国行为,但却不算名正言顺的“通敌”。
  战后形势改变。当时的盟国变成了冷战中的敌国。而在1949年至1951年这两年间,菲尔比以英国情报局反间组主任的身份驻华府与中央情报局合作,做英美两国反间活动的联络人。
  50年代初,数以千百计的阿尔巴尼亚人,在英美情报机构的援助下在本国从事反苏活动。菲尔比掌握了名单后,送上“有关当局”。不消说,这千百个“反革命分子”被一一处死。这些被处决的人中,除了“土著”外,一定还有菲尔比自己的同胞。
  心狠手辣?看你用什么观点评论。
  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Richard Helms)说:“菲尔比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极大。他不但是国家的叛徒,也是自由世界的叛徒。”
  问题是:菲尔比自己并不把苏联集团以外的国家看做“自由世界”,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叛徒。
  据1988年5月23日的《时代周刊》报道,1967年菲尔比第一次打破沉寂,谈到自己“变节”的事时,坦白承认自己从来没爱过英国。“既不归属,何来叛逆?”他说,“我从来没跟英国认同过。”因此他对自己一切的作为从不后悔。他要求死后葬于苏联——他自30年代起就认同了的“祖国”。
  菲尔比神秘而又传奇的一生,自有人评说。在此,试谈我个人对他言行的反应。
  对国人而言,国家民族观念牢不可破。谁通敌卖国,谁就是民族罪人。岳飞“流芳百世”,秦桧“遗臭万年”。近阅张自强先生《岳飞英灵在西湖》一文,兹抄一段:
  我参观岳庙岳墓时,看到好几个大陆人不断向秦桧吐口水,很不卫生,但也没有人管。听参观的人说,过去还有乡下的农民利用夜晚把粪便泼在秦桧的身上。后来,管理人员加强劝导和防制,秦桧才没有遗臭墓园……
  菲尔比“通敌”,虽未因此把大英帝国江山断送,但以吾国标准看,其“甘为异族鹰犬”的罪名与秦桧的是不相伯仲的。
  秦桧有没有说过“既不归属,何来叛逆”的话,我们不知道,但菲尔比话说得面无愧色,“道德勇气”何来?
  我想菲尔比终其一生的效忠对象,既非国家,亦非民族。以他的身世看,他认同的是阶级和意识形态。他在印度出生,父亲是个公务员。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老菲尔比在政治立场上“吃里爬外”。那就是说,他常常站到殖民地百姓那边,替他们说话。做父亲的对儿子的思想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再加上他的童年在印度度过,一定承受了一些殖民地白人的罪恶感。
  他在剑桥大学毕业后就到维也纳待了一段日子,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他一生的转变也在那时发生:莫斯科派他回英国渗透英国的情报组织。
  阶级论是不分国家民族的。阿尔巴尼亚要走社会主义路线,英美两国的资本帝国主义政府却派间谍来从事颠覆活动,因其是阶级敌人,即使是同胞骨肉,也要牺牲其“为民除害”。
  菲尔比下毒手时的心态意念,必以此为“理论”根据。他以苏联为祖国,至少表面上他的“阶级”也对得起他:他死后以厚军礼葬之。至于他蛰居莫斯科三十年,有没有受KGB重用呢,这是非外人所能测度的了。不过他一个旧识说得好:“一个人有过一次背叛的记录,一生也洗脱不了。”
  言下之意,他虽认同苏联为“祖国”,但KGB是否因此信赖他,完全是两回事。
  站在英国人的立场看,贵族学校出身的菲尔比如此数典忘祖,实在匪夷所思。但诅咒他的人,用的最恶毒的字眼也不外是traitor而已。Traitor是“叛徒”,或“卖国贼”。
  张自强先生一文提到,乾隆甲科状元秦大士,上榜前曾临岳墓,见秦桧铁像尽呈“唾脸自干”的丑态,心有所感,乃为一联曰: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中国人的历史包袱,比谁的都重。本来以为到今天,普通老百姓早不知秦桧为何物了,谁想到还有人向他吐口水?
  菲尔比埋骨红都,以后英国游客落足莫斯科,假如找到他的坟墓,真不知作何感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文学细胞第3节:诗的功用第4节:成语与文字
第5节:有关文化的联想第6节:“支那人的机会”第7节:认同与执著第8节:同事·朋友
第9节:金漆屁股第10节:入禅的境界第11节:轻薄文学(1)第12节:轻薄文学(2)
第13节:阶级与民族第14节:通人言兽语的年纪第15节:谢师宴第16节:Mea Culpa
第17节:英伦名士录第18节:去中国的方法第19节:忽然天国第20节:大散文识小
第21节:可读 bility第22节:我的第一步(1)第23节:我的第一步(2)第24节:童年今昔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