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二月蘭 February Lan   》 第13節:學習吐火羅文      季羨林 Ji Xianlin

  的家庭十分和美。有一位年輕的夫人,兩個男孩子,大的叫安德烈亞斯,約有五六歲,小的叫斯蒂芬,衹有二三歲。斯蒂芬對我特別友好,我一到傢,就從遠處飛跑過來,撲到我的懷裏。母親教導我說:"此時你應該抱住孩子,身體轉上兩三圈,小孩子最喜歡這玩意!"教授夫人很和氣,好像有點愣頭愣腦,說話直爽,但有時候沒有譜兒。
  布勞恩教授的傢離我住的地方很近,走二三分鐘就能走到。因此,我常到傢裏去玩。有一幅中國古代的刺綉,上面綉着五個大字:時有溪山興。要我翻譯出來。從此對漢文産生了興趣,自己買了一本漢德字典,念唐詩。把每一個字都查出來,居然也能講出一些意思。我給改正,並講一些語法常識。對漢語的語法結構,覺得既極怪而又極有理,同所熟悉的印歐語係語言迥乎不同。認為,漢語沒有形態變化,也可能是優點,它能給讀者以極大的聯想自由,不像印歐語言那樣被形態變化死死地捆住。
  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擅長油畫。有一天,忽然建議要給我畫像。我自然應允了,於是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天天到傢裏去,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裏,當模特兒。畫完了以後,問我的意見。我對畫不是內行,但是覺得畫得很像我,因此就很滿意了。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表現了的纔藝。的文章和專著都不算太多,也不搞德國學派的拿手好戲:語言考據之學。用中國的術語來說,擅長義理。有一本講十九世紀沙俄文學的書,就是專從義理方面着眼,把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列為兩座高峰,而展開論述,極有獨特的見解,思想深刻,觀察細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可惜似乎沒有引起多少註意。我都覺得有寂寞冷落之感。
  總之,布勞恩教授在哥廷根大學是頗為不得志的。正教授沒有份兒,哥廷根科學院院士更不沾邊兒。有一度,告訴我,斯特拉斯堡大學有一個正教授缺了人,想去,而且把我也帶了去。後來不知為什麽,沒有實現。一直到四十多年以後我重新訪問西德時,我去看纔告訴我,在哥廷根大學終於得到了一個正教授的講座,認為可以滿意了。然而已經老了,無復年輕時的瀟灑英俊。我一進門第一句話說是:"你晚來了一點,她已經在月前去世了!"我知道指的是誰,我感到非常悲痛。安德烈亞斯和斯蒂芬都長大了,不在身邊。老人看來也是冷清寂寞的。在西方社會中,失掉了實用價值的老人,大多如此。我欲無言了。去年聽德國來人說,已經去世。我謹以心香一瓣,祝願永遠安息!
  我想到的第四位德國老師是馮·格林(Dr.vonCrimm)博士。據說是來自俄國的德國人,俄文等於是的母語。在大學裏,是俄文講師。大概是因為從來沒有發表過什麽學術論文,所以連副教授的頭銜都沒有。在德國,不管你外語多麽到傢,衹要沒有學術著作,就不能成為教授。工齡長了,工資可能很高,名位卻不能改變。這一點同中國是很不一樣的。中國教授貶值,教授膨脹,由來久矣。這也算是中國的"特色"吧。反正馮·格林始終衹是講師。教我俄文時已經白發蒼蒼,心裏總好像是有一肚子氣,終日鬱鬱寡歡。衹有一個老伴,們就住在高斯-韋伯樓的三樓上。屋子極為簡陋。老太太好像終年有病,不大下樓,但心眼極好,聽說我患了神經衰弱癥,夜裏盜汗,特意送給我一個雞蛋,補養身體。要知道,當時一個雞蛋抵得上一個元寶,在餓急了的時候,雞蛋能吃,而元寶則不能。這一番情意,我異常感激。馮·格林博士還親自找到大學醫院的內科主任沃爾夫(Wolf)教授,請給我檢查。我到了醫院,沃爾夫教授仔仔細細地檢查過以後,告訴我,這衹是神經衰弱,與肺病毫不相幹。這一下子排除了我的一塊心病,如獲重生。這更增加了我對這兩位孤苦伶仃的老人的感激。離開德國以後,沒有能再見到們,想們早已離開人世了,卻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我回想起來的老師當然不限於以上四位,比如阿拉伯文教授馮·素頓(VonSoden),英文教授勒德(Roeder)和懷爾德(Wilde),哲學教授海澤(Heyse),藝術史教授菲茨圖姆(Vitzhum)侯爵,德文教授麥伊(May),伊朗語教授欣茨(Hinz)等等,我都聽過課或有過來往,們待我親切和藹,我都永遠不會忘記。我在這裏就不一一敘述了。
  1988年
  (選自《留德十年》)
  學習吐火羅文
  我在上面曾講到偶然性,我也經常想到偶然性。一個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給人招災,也能給人造福。
  我學習吐火羅文,就與偶然性有關。
  說句老實話,我到哥廷根以前,沒有聽說過什麽吐火羅文。到了哥廷根以後,讀通了吐火羅文的大師西剋就在眼前,我也還沒有想到學習吐火羅文。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我要學三個係,已經選了那麽多課程,學了那麽多語言,已經是超負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時候我覺得過了頭),我學外語的才能不能說一點都沒有,但是决非語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負荷上再超負荷。而且我還想到,我是中國人,到了外國,我就代表中國。我學習砸了鍋,丟個人的臉是小事,丟國傢的臉卻是大事,决不能掉以輕心。因此,我隨時警告自己:自己的攤子已經鋪得夠大了,决不能再擴大了。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
  但是,正如我在上面已經講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爆發,瓦爾德施米特被徵從軍,西剋出來代理。老人傢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戲統統傳給我。早已越過古稀之年,難道不知道教書的辛苦嗎?難道不知道在傢裏頤養天年會更舒服嗎?但又為什麽這樣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個人感情因素之外,是以學術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絶學傳授給我這個異域的青年,讓印度學和吐火羅學在中國生根開花。難道這裏面還有一些極"左"的先生們所說的什麽侵略的險惡用心嗎?中國佛教史上有不少傳法、傳授衣鉢的佳話,什麽半夜裏秘密傳授,什麽有其弟子嫉妒,等等,我當時都沒有碰到,大概是因為時移事遷今非昔比了吧。倒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件類似這樣的事情。說來話長,不講也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儼然成為古人第2節:值得回憶的花第3節:神奇的絲瓜第4節:幽徑悲劇
第5節:二月蘭第6節:不可接觸者第7節:寫完聽雨第8節:清塘荷韻
第9節:重返哥廷根第10節:饑餓地獄中第11節:我的老師們第12節:十分剛強的人
第13節:學習吐火羅文第14節:使我畢生難忘第15節:邁耶一傢第16節:八十述懷
第17節:一場春夢終成空第18節:至今大惑不解第19節:我的大學生活第20節:有勇氣承擔
第21節:沒有絲毫歧視第22節:北京終於解放了第23節:難得的硬漢子第24節:永遠不應忘記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