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风情 》 新華社記者筆下的神秘大陸:多彩的非洲 》
第13節:山國山情(2)
高秋福 Gao Qiufu
我們沿路訪問了一個山頭。山頭婉蜒約兩公裏,散居着七、八戶人傢。每傢都是圓頂茅屋,一、二座,或三、四座,掩映在碩果倒挂的香蕉林中。婦女們在房前屋後的木薯和豆子間作的田地裏鋤草,使用的是鋤頭和砍刀。當日,附近有集市。男人們赤裸着汗水淋淋的上身,頭頂上呈十字形放着兩大串香蕉,正運往市場出售。我們應邀到一戶農傢小坐。男主人像不少盧旺達人一樣,不知自己的年庚。但他看上去不過四十歲,講一口流利的法語,顯得精明強幹。比他年輕得多的妻子,已給他生下六個兒女。他傢有兩座茅屋,小的是倉庫,大的是住室。住室一分為二,裏為臥室,外為客廳。臥室中有木床一張,由男主人獨享。妻子和兒女就衹有席地而寢了。客廳中,有兩個半新的塑料桶,那是從山下提水用的器具;三把用樹枝編製的小凳,那是招待來客的雅座。墻壁上,挂着一個兩波段的半導體收音機,看來這是傢中唯一的奢侈品。這個農戶,據說是本山頭的殷實之傢。其他農戶沒有去拜訪,但他們的生活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山頭養育了盧旺達人,也給他們的生活和發展帶來許多不便。用水睏難,交通阻隔。人口增殖很快,而耕地有限,山頭難以容納。居住太分散,給教育、醫療、水電都帶來很大睏難。因此,從1973年開始,盧旺達在全國推行一項村莊化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國傢出錢在山麓地帶建立居民點,將山上居民逐步遷下來。這樣,人口相對集中,不但有利於人民生活,也有利於進一步發展農業、手工業、礦業、運輸業和各種服務性行業。從根本上說,削平山頭,把人們從傳統的個體生産和小農意識的桎桔中解放出來,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盧旺達有鬍圖、圖西和特瓦等三個民族。它們基本上是雜居,保存着許多共同的生活習俗。其中,最突出的是“烏姆岡達”活動。“烏姆岡達”在盧旺達語中是街坊鄰里互相幫助的意思。一傢建房、遷居或有紅白喜事,同一山頭或鄰近幾個山頭的人都自動前來相助,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幫忙者不要酬謝,衹要有幾葫蘆用香蕉釀製的“盧瓜瓜”酒,痛飲一場,也就夠了。這種傳統的鄰里間無私互助的活動,現由政府倡導,在全國推廣,發展成為一種為集體、為國傢建設出力而不計報酬的義務勞動制度。每個星期六上午,上至總統、部長、軍隊司令,下至工人、農民和士兵,病殘者除外,舉國出動,築路、修橋、建房、開荒、植樹。十幾年來,全國就這樣完成大小項目上千個,促進了國傢建設。由鄰捨間互助發展到全國性公益勞動,“烏姆岡達”精神得到發揚和光大。
盧旺達同中國相隔萬水千山,但其純樸、勤勞的人民,卻對中國懷有真摯、友好的感情。在中國援建的基加利—魯蘇莫公路旁的一傢農捨中,我們看到主人同中國築路工人的一張合影高挂堂中。六、七年過去了,他還記得每個中國朋友的名字。其中一個回國前腳踝受傷,他至今仍然挂記在懷。他也許以為我們同他那位朋友像在盧旺達一樣,在同一個山頭上比鄰而居,因而極為認真地打聽他的傷情。在魯奔迪附近,從濃密的香蕉林中鑽出六、七個青年人,用中文喊着“你好,你好”,將我們的車子攔住。他們每人腰間都挎着一個大葫蘆,一定要我們嘗嘗他們自製的土酒。他們說,原來用香蕉釀製的“盧瓜瓜”酒,雖然濃烈醇香,但有點酸澀。中國朋友幫他們學會種水稻之後,他們做酒時摻上大米,酒味不但醇香,而且甘甜了。盛情難卻,我們仿效着他們的樣子,舉葫蘆暢飲。他們高興得手舞足蹈,高喊:“中國—烏姆岡達!”我們放下酒葫蘆,也高喊:“盧旺達—烏姆岡達!”
(1984年11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第1節:令人動情的非洲(1) | 第2節:令人動情的非洲(2) | 第3節:非洲之巔遠眺(1) | 第4節:非洲之巔遠眺(2) | 第5節:東非裂𠔌行(1) | 第6節:東非裂𠔌行(2) | 第7節:美麗而神奇的大湖(1) | 第8節:美麗而神奇的大湖(2) | 第9節:皚皚赤道雪 | 第10節:月亮山傳奇(1) | 第11節:月亮山傳奇(2) | 第12節:山國山情(1) | 第13節:山國山情(2) | 第14節:腹地邊鎮 | 第15節:花都亞的斯亞貝巴(1) | 第16節:花都亞的斯亞貝巴(2) | 第17節:剛果河上兩都城(1) | 第18節:剛果河上兩都城(2) | 第19節:好望角風雲(1) | 第20節:好望角風雲(2) | 第21節:攀登桌山 | 第22節:南非雙城記 | 第23節:丁香血淚(1) | 第24節:丁香血淚(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