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2.穿井取卤(5)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卓筒井开凿技术到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据明朝万历年间四川射洪县令马骥《盐井图说》所记,明代井盐钻井工艺的明显突破是,凿井的程序化、固井技术的提高和治井技术的进步。明代凿井程序大致可分为相井地、立石圈、凿大窍、扇泥、下竹和凿小窍六道工序。
  相井地就是选井位。相井地由有经验的井匠负责,井位多数选在两河夹岸、山形险急之处。立石圈是为了加固表层泥岩,防止垮塌。石圈外方内圆,内径大约为25厘米,边长约60厘米。
  凿大窍、扇泥。凿大窍的钻头为大铁钎,凿井时在井口旁立有井架,“滚竹运钎”,由井圈内往下开凿。在凿井开始时要灌水下凿,待接近地下水为止。无论土石,只要钻头一钻都会变成泥水,然后就用泥筒将岩屑取出。
  下竹即是下套管。大窍凿成便下套管,套管之间要用麻线合缝,还要用油灰密封,为的是阻止地下水渗入井中。
  凿小窍即凿小眼,凿小窍用小铁钎做钻头,凿法与大窍相同。凿至卤水涌出,盐井便凿成功了。
  从此以后,石圈、木竹和油灰就构成盐井固井的主要材料。
  钻井的过程不会一切都那么顺利,常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故。处理井下事故的治井技术,也是明代盐井开凿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治井技术主要有打捞落物和淘井,在凿井过程中一旦钻头折断坠入其中,或遇淤泥阻隔,就要进行打捞或淘井。搅镰、铁五爪、撞子钎是主要打捞工具,用于打捞井中落物。淘井的工具主要是搜子、漕钎和刮筒,用于淘刮井中淤泥。
  打捞和淘井技术的出现,解决了盐井在钻凿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变故,保证了盐井向深部地层的钻进和盐卤采汲的正常进行。
  清代前期,盐井钻井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四川盐井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这便是小口深井阶段。这时发明了鱼尾锉、银锭锉、财神锉等新型钻具,打出的井深可达至三四百丈,能将蕴藏在三叠纪嘉陵石灰岩层的丰富盐卤及天然气开采出来。
  清代钻井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补腔技术的发明。补腔是采用桐油和石灰等材料,修补垮塌的井壁,堵住井壁裂缝渗漏的淡水,达到大段裸露井段不垮塌的目的,它是开凿深井和保证安全凿井的关键。早在雍正年间(1723-1735)就有了对渗漏之井随时补修的方法,补腔技术初步发展起来。到嘉庆年间(1796-1820),在盐业生产发展较快的地区,补腔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处理井下事故的技术也有新的提高,专用器械增多,对于井腔内发生的“走岩”、“崩腔”、“流沙”、“冒白”等突发事件,有一套完整的处置方法。这些工具,构造精巧,功用神妙,堪称绝技。
  清代为恢复井盐生产,令民穿凿盐井,永不加课,加上钻井技术水平的提高,因而“井灶大兴”,盐井数量猛增。富荣场雍正时有井298口,锅755口,乾隆二十三年有井412口,锅1001口。南部县雍正时有井39口,嘉庆时436口。有的盐井产量极为可观,如富荣场有“火之极旺者”海顺井,可烧锅700余口。
  凿井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发展,是川盐一次次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可以这样认为,不断提升的凿井技术,是川盐发展的生命线。
  井中采卤
  有了盐井,如何将卤水提取出来?随着盐井的加深,不同的盐井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采卤,钻井技术发展了,采卤方式也逐渐提高了。
  早期的盐井为大口浅井,采卤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汉代陵州(今仁寿)的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以此最大,以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
  那些井口较大而又不深的盐井,由人带着木桶直接下井,舀卤水注入桶中,直接肩挑出井。井口稍小而又较深的盐井,人无法下入井中,便在井口地面架设井架,安装滑轮绞车,以绳系木桶或牛皮囊坠入井中。盐工站立井架上,用手拉动绳索,让卤水荡入木桶或牛皮囊内,将卤水提出井口。汉代画像石上见到的,就是这样的图景。因为这样汲卤令人苦累不堪,所以有的地方常常是让罪犯来承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