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國姓爺”的私心(2)      梅毅 Mei Yi

  鄭成功佯裝無事,邀請鄭聯在虎坑岩飲酒作樂,投壺角勝,歡笑寒暄。外人看上去,似乎這鄭氏兄弟兩個沒有任何嫌猜。
  鄭聯衹得強作笑臉,陪同鄭成功喝酒,心想等自己哥哥鄭彩回來後再作打算。其實,鄭彩出發前,曾經警告過鄭聯,要他提防鄭成功及其手下人會侵占二島。當時,鄭聯大不以為意,嘴一撇,笑着說:“大木少年乳臭,何足介意1沒料想,真的讓鄭彩說中。
  鄭彩喝得差不多,表示自己要回中左所傢中休息。鄭成功把臂言歡,依依不捨而別。
  行至半路,鄭成功手下埋伏的刺客衝出,精準一刀,砍掉鄭聯腦袋。
  鄭成功勒兵入城,當着衆人之面,假裝拍胸長嚎:“誰殺吾兄,我和他拼命1然後,他以重兵把守鄭彩傢門,誣稱鄭彩手下章雲飛暗害其主,隨即下令殺掉這個鄭氏兄弟的主要軍事參謀,算是又拔掉一顆大釘子。
  鄭聯的部將陳俸等人,見勢不妙,怕自己也被殺,即刻趕往鄭成功處,表示服從。
  發覺情況大變,由於鄭彩、鄭聯兄弟手下諸將的傢屬都在廈門、金門二島,於是,駐紮在附近的鄭聯手下大將楊朝棟、王勝、楊權、蔡新等人,紛紛率戰船嚮鄭成功表示歸降。
  鄭成功不戰而勝。
  知道廈門、金門皆為鄭成功所占,在外的鄭彩倒算識相,他對鄭成功派來招他回島的信使講:“我年紀大了,鄭傢子弟能繼志者,惟有大木一人!我願全軍解付於他”於是,他和另外一個弟弟鄭斌帥殘軍歸於鄭成功。
  這樣一來,廈門及廈門附近島嶼皆落入鄭成功掌握,使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塊根據地。
  可惜的是,高興沒多久,鄭成功想奪取更多的財物和土地,便率軍從海上出掠廣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由於他沒有在意根據地廈門的防禦,清軍乘虛而入。
  趁鄭成功大軍在外的大好機會,清朝福建巡撫張學聖等人出其不意,攻占廈門,把鄭氏傢族的巨額黃金、白銀儲藏一掠而空。
  清軍之所以輕易得手,也因為當時鄭芝竜還在北京,所以,鄭氏傢族中不少人與清廷若即若離,沒有嚴密防備清軍的心理和物質準備。特別是鄭氏族人,如鄭芝豹、鄭鴻逵等,皆負有縱放清軍的責任。
  去廣東沒搶到多少糧食,廈門老窩倒被清軍占據,鄭成功急火攻心。
  他立刻率水師返回廈門,引刀斷發,表示與清朝不共戴天。一氣之下,他還把行事不利的族叔鄭芝莞斬首,以儆效尤。
  而後,由於部將施琅擅殺鄭氏親將曾德,惹得鄭成功發怒,拘禁了施氏父子。施琅屬於腦後有反骨之人,藉機逃脫。
  鄭成功氣憤之餘殺掉施琅的父親和弟弟。
  驚怒悲痛之下,施琅降清,為日後的康熙時代清朝“收復”臺灣埋下伏筆。
  在此,順便再講一下南明的魯監國。
  他擺脫鄭彩控製後,得以棲身舟山群島。在浙江一帶牽製住不少清軍。
  多爾袞大感不安,於1650年(永歷四年,順治五年)派清將金礪和田雄等人大舉掃蕩四明山區,聚結水軍準備進攻舟山,準備一勞永逸地解决掉魯監國政權。
  魯監國手下並不乏將纔。張名振、張煌言等人定計後,率船南北出走。他們依恃海上優勢,直島吳淞。此舉原意很好,圍魏救趙。
  但明軍運氣不好,橫水洋一戰,明將阮進手拋火彈入清軍主將金礪的坐船,卻反被彈回,把自己燒得重傷落水而亡。
  主將一失,舟山不能進行有效抵抗,最終被清軍攻剋。魯監國的世子被生俘,其正妃投井自殺。當時留守舟山的不少明臣,如大學士張肯堂、兵部尚書李尚中等數十人,皆自殺殉國。
  幸虧魯監國先前“御驾親徵”,纔避免了被清軍俘殺的命運。
  張名振等人無奈,衹得擁保着魯監國遠走,最後進入鄭成功的地盤海壇島。
  但是,鄭成功先擁隆武帝,後奉永歷帝,他一直不承認魯監國政權,雙方非常尷尬。還好,鄭成功沒動殺機,衹以宗藩之禮對待魯監國,並逐漸“收編”其屬下軍將。
  1652年,寄人籬下的魯監國不得不放棄“監國”名號,派人上表給永歷帝,奉之為正朔,表示歸藩。由此,這位“代理皇帝”(監國),仍舊變回為“魯王”。
  這時的鄭成功,很想有一番作為,永歷六年(1652年)正月,他率舟師,浩浩蕩蕩直奔漳州而來。海澄清將見來者勢大,馬上投降,鄭成功入據城中。
  稍事修整後,鄭成功指揮軍隊把漳州府城包圍起來。由於城堅難攻,鄭成功采取圍固之法,半年之內,城內死人無數兵民,基本都是均死於饑餓。
  漳州即將被攻剋之時,不巧清將金礪率援軍趕到。鄭成功接戰失利,不得不撤圍而走,退回海澄。
  回到廈門後,張名振、張煌言建議,由他們二人率領部分舟師北返江浙,如此可以牽製清軍。鄭成功同意,放二人率從前的部分魯監國軍隊返還。
  不久,聽說清將金礪率大軍猛攻海澄,鄭成功急忙親赴前綫。他身先士卒,親自指揮作戰,安排火藥戰(類似地雷戰),殺傷清兵無數,取得海澄大戰的勝利,打得清軍被迫撤退。
  為了整固海澄這個陸上“踏腳石”,鄭成功煞費苦心,派人把海澄修成銅墻鐵壁一樣,安置銃炮,內囤糧草,與廈門、金門遙相呼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半明半滅大明朝(1)半明半滅大明朝(2)
半明半滅大明朝(3)半明半滅大明朝(4)半明半滅大明朝(5)半明半滅大明朝(6)
半明半滅大明朝(7)半明半滅大明朝(8)半明半滅大明朝(9)半明半滅大明朝(10)
半明半滅大明朝(11)半明半滅大明朝(12)半明半滅大明朝(13)半明半滅大明朝(14)
半明半滅大明朝(15)半明半滅大明朝(16)半明半滅大明朝(17)半明半滅大明朝(18)
半明半滅大明朝(19)半明半滅大明朝(20)半明半滅大明朝(21)半明半滅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