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夕陽無限好(1)
梅毅 Mei Yi
夕陽無限好——元和君臣的削藩大計公元805年春正月,虛弱不堪的唐德宗在宮內的病榻上接受諸王、親戚朝賀。人來人往,拜舞不休。眯着昏花的老眼,德宗力挺老衰殘軀,竭力四顧張望,就是不見太子李誦來賀。一問,宦官小心翼翼地告知:“太子有疾。”
本來就病入膏肓的唐德宗聞言,“涕泣悲嘆,由是得疾,日益甚”。屋漏偏遭連雨。自己馬上撤手而去,皇儲眼看也要燈盡油幹,老皇帝急憂苦恨,一齊攻心。幾天後,唐德宗就“崩”了,時年六十四。
大臣衛次公、鄭絪等人宣遺詔,一身孝服的皇太子李誦被衆人攙扶,於宣政殿繼位,是為唐順宗。看見一個穿穿大白孝袍的人歪歪斜斜地半倚半躺在竜椅上,禁衛軍將士不少人將信將疑。衆人在殿外踮腳窺視,仔細打量一番,見座上人果然是李誦,大傢喜極而泣,互相祝賀說:“真太子也1
這位唐順宗,在位僅一年就病死。雖然這個唐朝皇帝的名號幾乎不為人所知,但他為帝時,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程異、韋執誼、陳諫、韓曄、凌準等人支持下,進行了所謂的“永貞革新”。此次急功進利的改革非常短命,僅僅持續短短146天。“永貞革新”,改革內容看上去不錯:削減宦官兵權、裁撤冗官、免減百姓租賦、撤去“宮市”等等。由於上述內容無一不涉及當時“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領頭的“二王”又屬志大才疏、自以為是、偏躁寡恩之輩,“改革”很快就被太監俱文珍等人粉碎。
唐順宗繼位八個多月後,因病不能言語,退稱“太上皇”,讓位給兒子李純――-唐憲宗。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者”,一般均無好下常“二王”先被遠貶,後均賜死;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也被流放到荒遠小州做司馬,即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幾位政治傢一生坎坷蹭蹬,但中國文學史卻增添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優美、凄麗詩篇,尤其是劉禹錫、柳宗元兩人,佳作連連,如明珠美玉,熠熠閃光。“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裏,萬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詩人不幸詩壇幸。正是這樣的失意、幽憤,纔使得詩人寫出那麽多真切感人的絶妙好辭。
特別是劉禹錫,大才子自稱是漢景帝兒子中山王劉勝的後代(其實是漢化的匈奴後代)。他被貶二十餘年,老而彌健,熬死了唐朝五代皇帝,終年七十二。劉郎氣銳,連白居易都欽推他為“詩豪”。寶歷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因病從蘇州罷歸,劉禹錫從和州罷歸,兩人相見於揚州,留下了兩首感嘆身世的千古名詩。白居易曰: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纔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題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酬合: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聞君歌一麯,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很想有一番作為但身板不爭氣、又因誤用庸人而時刻悔恨在心的的唐順宗病逝,年僅四十六歲。
元和天子初發威——平定西川唐順宗永貞元年九月,詔立李純為皇帝,順宗自為“太上皇”。新皇帝剛剛“出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病死,行軍司馬(參謀長)劉闢自稱留後;不久,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因溵水大敗,懼而入朝,唐廷迫令其“致仕”(大文豪餘秋雨創造性地把“致仕”譯為“當官”,實為“退休”)。不料,他的外甥楊惠琳拒不接納朝廷派來的官員,上表稱當地將士“逼臣為節度使”,想造成既成事實,迫使唐廷讓他名正言順地為霸一方。
憲宗初登大寶,還真忍了幾個月。為了穩住劉闢,唐廷任他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軍區常務副司令,未予正職)。至於夏綏方面,由於楊惠琳勒兵抵拒,憲宗先拿他開刀,下詔天德、河東兩軍進討。河東節度使帳下阿跌光進、阿跌光顔(兄弟兩皆是步落稽部落鬍人,後賜姓李,即李光進、李光顔)勇猛善戰,屢敗楊惠琳叛軍。不久,叛軍窩裏反,楊惠琳被手下軍將所殺,“傳首京師”,其時為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夏綏平定,是憲宗打擊藩鎮勢力的首次告捷。
至此,唐憲宗把目光轉嚮他剛一登基就嚮朝廷叫板的蜀地地頭蛇劉闢。
劍南西川節度使原是韋臯。朱沘叛亂時,韋臯力挺唐廷,平叛有功,被當時唐德宗拜為大將軍,加檢校禮部尚書的榮銜。此後,他又多次打敗吐蕃,深入敵界,捕虜甚多,因軍功得兼中書令,封南康郡王。順宗即位後,加韋臯檢校太尉。當時,王叔文、王伾當政,韋臯派屬下劉闢攜大量金寶入京城“活動”。劉闢私謁王叔文,自恃有錢有兵又是藩鎮官屬,他對王叔文說:“太尉(韋臯)派我嚮您致意。如果您能讓我掌領劍南三川之地,一定會予酬謝;如不留意,在下也不會忘懷”。聽劉闢話裏話外,含有威脅之意,時為唐順宗心腹的王叔文大怒,差點殺掉劉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