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性、爱情及其他:李银河自选集 》
第127节:女性主义论争(13)
李银河 Li Yinhe
女性运动内部关于两性的同与异的争论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个层面是抽象的哲学层面,其争论焦点是男女两性基本性质和性格特征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功能主义层面,其争论焦点在于男女两性是否有或应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功能;第三个层面是体制层面,争论的是女性是否应当在制度和立法上争取到与男性不同的待遇。
弗里丹在《女性的神话》中曾引用过美国一位参议员在1866年发表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如果给女性以平等权利,就会毁掉她们那种"十分温顺柔和的天性,正是这种天性,使得她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动乱和斗争退避三舍,绝不参与","她们有比别人更崇高更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在静处幽居之中造就未来男子的性格。她们的使命是在家里,当男人从生活的斗争中回到家里来后,用她们的奉迎和柔情去抚慰男人激动的心,而不是自己投身进去,在生活的斗争中火上浇油。"那些老式的保守主义者对争取女性财产权、就业权和选举权的女性主义者痛心疾首地说:"看来她们对自己失去女性特征还不满足,她们还想让全国每一个女人都失去女性特征。"还有人给那位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出席州立法会议的女性格里凯姆写信说:"女人的能力就是她对别人的依附,正如葡萄藤,其力量和魅力就在于依附棚架,将一串串果实半遮半掩,如果葡萄藤也想像榆树那样,绿荫盖地,自由自在,那么,它不仅结不出果实,还会落入尘土,丢尽脸面。"弗里丹批判了那种以科学面目出现、实质是歧视女性的伪科学,她引了一段这种伪科学的典型观点:"所有的观察资料都表明了这样的事实:理性的女性是男性化的;在她身上,热烈、直觉的知识屈从于冰冷无益的思想。……社会心理学上的规律是这样的:女性受教育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性生活失调;在同一组女性中,性生活失调越严重的人,生的小孩就越少……她们不仅在生孩子方面,还在性快感方面,都已经失去了女性的特征。"(弗里丹,第102、110、210、229、256、257、417页)
弗里丹在她的书中还批判了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错误概括,其矛头主要指向关于阉割情结和阳具羡慕的观点。弗里丹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颇有道理,理由如下:第一,认为男性比女性在身体构造上更完备是言之不能成理的:虽然男性有女性没有的器官,可女性也有男性没有的器官,只是有差异而已,谈不上两性中有哪一性在身体构造上是不完备的,或某一性比另一性更完备或更不完备。第二,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对没有男性生殖器普遍感到"耿耿于怀"或"受到伤害";个别女人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可能的;但同样可以找到个别男人对没有子宫感到"耿耿于怀"或"受到伤害"。第三,即使女性真的以为自己比男性缺少一样器官,也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就会因此而普遍地感到自己处境低劣,因而变得郁郁寡欢。
生育在女性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想史中始终占据着独特的重要位置,因为生育对于男人来说是暂时的和他人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它却是一件长时间的自身的事情。与此一脉相承的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即母性的问题。早期的女性运动认为,女性在共同的人类精神上与男性是平等的,但是在育儿和母亲的社会功能上同男性相异。在争取男女平权的过程中,社会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剩什么了,剩下的问题要靠生理学来解决了。因此,波伏瓦和费尔斯通都曾主张,想要实现性别的平等,女性"必须要克服生育这一特殊性"(Barrett and Phillips, 129)。
这一观点的极端不现实使得许多人难以接受。于是,与此相对立的观点主张,女人不应该变得"像男人"。这种观点来自两个方向:反女性主义的方向和赞美母性的方向。前者希望"女人要有女人样子",所谓"女人样"还是传统中的温柔驯顺的那一套;后者则认为,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对肉体的深刻的仇恨与恐惧,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充分肯定和赞美女人的身体及其繁衍和哺育的能力;赞美女人的爱和平和关心他人,反对男性的好斗和自私自利。结果引起了同与异之间的长期论战。在这一论战中,以波伏瓦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站在"相同"即平等一边;激进女性主义站在"相异"一边。这一论争建立在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的两分的基础之上,争论的是二者孰轻孰重--是肉体和自然更重要,还是精神和文化更重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性的中西对比(1) | 第2节:性的中西对比(2) | 第3节:性的中西对比(3) | 第4节:性的中西对比(4) | 第5节:中西性规范(1) | 第6节:中西性规范(2) | 第7节:中西性规范(3) | 第8节:中西性规范(4) | 第9节:中西性规范(5) | 第10节:中西性规范(6) | 第11节:中西性规范(7) | 第12节:中西性规范(8) | 第13节:中西性规范(9) | 第14节:中西性规范(10) | 第15节:中西性规范(11) | 第16节:中西性规范(12) | 第17节:中西性规范(13) | 第18节:中西性规范(14) | 第19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1) | 第20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2) | 第21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3) | 第22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4) | 第23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5) | 第24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6)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