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126、開場白之二:身是菩提樹,還是芭蕉樹?
熊逸 Xiong Yi
這是個很著名、很著名的故事。
地點是在黃梅東禪寺,第一個出場的人叫做弘忍,他是禪宗五祖,用現代的話說是禪宗的第五代領導人。
第五代領導人覺得自己老了,也是時候選出第六代領導人了。弘忍大師到底是得道高僧,做事很公平,對寺院裏的衆人說:"你們大傢來寫偈子吧,誰寫得水平最高,誰就來接我的班。"
好幾天過去了,可一個寫偈子的人都沒有。
這是為什麽呢?看來大傢的境界都夠高的,誰也不爭,誰也不搶,順天知命,無欲無求。
--事實並不完全如此。當時的情況,就好比嶽不群要選接班人,讓弟子們比武,誰能耐大,這華山派掌門的位子就是誰的。那些弟子們會你爭我搶去比武嗎?想來不會,因為大傢肯定都明白:這位子非大師兄令狐衝莫屬!
黃梅東禪寺裏的令狐衝就是神秀。這位神秀是知識分子出身,滿腹經綸,學問大得很。神秀到五十歲的時候纔投到弘忍門下,學問也大,歲數也大,很受弘忍的器重,在寺院裏儼然就是大師兄令狐衝。而且,神秀在寺院裏還有個教授師的身份,大略相當於現代大學裏的博導,修為是非常高的。
可神秀還有點兒不好意思,猶豫了好幾天,這纔趁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把偈子悄悄寫在前庭的一處墻上,這就是那個極有名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第二天大傢起床,突然發現了墻上有個偈子,都圍攏過來,議論紛紛:"好啊,好啊,寫得真是太好了!除了博導,沒人能寫出這麽高水平的東西!"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麽激動,就有這麽一個和尚,冷冷地看着墻上的偈子,無動於衷。
--因為他不識字。
這和尚叫做慧能,本是嶺南人。嶺南人在當時人的眼裏差不多就相當於原始土著。土著加文盲,那能幹什麽呢?當民工好了。所以說,別看都是同一座寺院裏的和尚,神秀就是大城市出來的高級知識分子,是寺院裏的博導,受到大傢的尊敬;而慧能則是偏遠山區出來的民工,給派在後廚舂米,誰也不拿他當棵蔥。
可"文盲"衹說明這個人不識字,並不說明這個人比別人笨。慧能就一點兒不比別人笨,他請人給自己念了神秀的偈子,捉摸了一會兒,認為神秀沒把問題說到點子上,然後自己心裏也念叨了四句詞,請會寫字的人幫自己把偈子寫在神秀偈子的旁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此偈一出,引出了一段大大的紛爭,禪宗從此分為南北兩支:神秀在北,慧能在南,各領風騷。神秀和慧能這兩個偈子,在禪宗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這兩偈內容高妙,各擅勝場,贏得千年來的口口相傳、津津樂道。
--故事說到這裏,呵呵,沒什麽新鮮的,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人恐怕不多,從沒聽說過這兩個偈子的人也許更少。可是,別急,往下就有新鮮東西了。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傳唱千年,人人叫好,誰也沒覺得這裏面有什麽問題--還得說陳寅恪眼尖,越看越覺得不對。陳老師捋胳膊、輓袖子,找來了敦煌寫本,要說到說到了。
為什麽要找敦煌本呢?因為敦煌本比較接近原始狀態,而這兩偈流傳太久,你抄我抄地已經變了不少樣子,比如說,慧能那一偈的第三句我在上邊寫的是"佛性常清淨",這就是依據敦煌本來的,而通行版本則是"本來無一物",五個字是字字不同。
好了,接着往下說。慧能其實寫了兩個偈子,另外一個是: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這一偈和上一偈意思是一樣的,不過抄寫的時候出了筆誤,頭兩句裏的"心"和"身"應該對調一下纔是。陳老師說:古往今來這麽多人誦讀這兩人的偈子,好像誰都沒註意到這裏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比喻不恰當;第二個問題是:意義不完備。
--完了,就這麽四句話二十個字的小東西,被陳老師這麽一說,又是比喻不恰當,又是意義不完備,真有這麽嚴重嗎?
陳寅恪說了,印度禪學裏有不少內容都是講觀身之法的。什麽叫觀身之法?大體來說,就是你用什麽方法來看待人的肉身子。印度人通常怎麽看呢,他們有一個很好的比喻,把人的身體比作芭蕉之類的植物。
為什麽比作芭蕉而不是比作土豆呢?因為芭蕉這東西有個特點,是一層一層的,剝完一層還有一層,剝完一層又還有一層。嗯,大概有不少人沒見過芭蕉,那就不妨想想洋蔥,還有捲心菜,反正就是這種剝完一層又有一層的東西。要是有誰連洋蔥和捲心菜都沒見過,那我可真沒轍了。
芭蕉,或者洋蔥,或者捲心菜,剝呀剝,一層又一層,裏面到底藏着什麽呢?剝到最後,咦,什麽也沒有了?!--好好體會一下這種感覺,再來想想我們的身體,(別想歪了!)哦,原來是空的,什麽也沒有啊!
我曾見有人說高僧修煉"白骨觀"的功夫,能透視人的骨骼。這可有點兒望文生義,所謂"白骨觀",大體就是上邊說的這種剝洋蔥的方法,最後要認識到肉身不過是一堆零件的組合,剝來剝去空無一物。
好了,現在清楚了,要比喻肉身之空幻不實,印度和尚們早就用芭蕉之類的東西打過無數次比方了,可如今神秀和慧能也要表達這層意思,看來也沒什麽新意,但是,他們不是用芭蕉樹而是用菩提樹來作比,嗯,陳老師問了:這合適嗎?
菩提樹是什麽樹?
這種樹原本不叫菩提樹,叫做鉢蘿樹,因為佛陀當年坐在一棵鉢蘿樹悟了道,所以樹的身份也不一樣了,改叫菩提樹了。唐僧當年去西天取經,親眼見過菩提樹,他在筆記裏對菩提樹還有過描寫,說這樹又粗又高,鼕夏不凋,漂亮極了。
陳老師起疑了:這樣看來,菩提樹應該是"一樹恆久遠,青翠永留傳",用它來比喻變滅無常的肉身恐怕不太合適吧?這讓人想起了一個經典比喻:"隊員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加強體能和對抗性訓練,這樣才能適應比賽中的激烈程度,否則的話,就會像不倒翁一樣一撞就倒。"
陳老師下面講什麽是"意義不完備",然後又再接再厲,考證偈語的由來,我這裏就不多作介紹了。誰要有興趣,可以去查查陳老師的文集。第二個故事就說到這裏,嗯,是不是很有啓發性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