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史 》 後漢書 》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范晔 Fan Ye
李賢 Li Xian
執金吾太子太傅大長秋太子少傅將作大匠城門校尉北軍中候司隸校尉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漢官秩》雲比二千石。本註曰: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鬍廣曰:“衛尉巡行宮中,則金吾徼於外,相為表裏,以擒姦討猾。”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應劭曰:“執金革以禦非常。”《漢官》曰:“員吏二十九人,其十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學三人百石,二人鬥食,十三人佐學事,主緹騎。”丞一人,比千石。《漢官秩》雲六百石。緹騎二百人。本註曰:無秩,比吏食奉。《漢官》曰:“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世祖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
武庫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主兵器。丞一人。
右屬執金吾。本註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車駕出,掌在前清道,還持麾至宮門,宮門乃開。中興但一人,又不常置,每出,以郎兼式道候,事已罷,不復屬執金吾。又省中壘、寺互、都船令、丞、尉及左右京輔都尉。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本註曰:職掌輔導太子。禮如師,不領官屬。荀綽《晉百官表註》曰:“唐、虞官。”
太長秋一人,二千石。本註曰: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更為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宮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從。張晏曰:“皇后卿。”丞一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
中宮僕一人,千石。本註曰:宦者。主馭。本註曰:太僕,秩二千石,中興拾太”,減秩千石,以屬長秋。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中宮謁者三人,四百石。本註曰:宦者。主報中章。
中宮尚書五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主中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主中藏幣帛諸物,裁衣被補浣者皆主之。丁孚《漢儀》曰:“中宮藏府令,秩千石,儀比禦府令。”丞一人。本註曰:宦者。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主宮人。丞一人。本註曰:宦者。
中宮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丁孚《漢儀》曰:“給事中宮侍郎六人,比尚書郎,宦者為之。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郎。給事羽林郎一人,比羽林將虎賁官騎下。”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宦者。主中宮清署天子數。女騎六人,丞、復道丞各一人。本註曰:宦者。復道丞主中閣道。
中宮藥長一人,四百石。本註曰:宦者。
右屬大長秋。本註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並長秋。是後皇后當法駕出,則中謁、中宦者職吏權兼詹事奉引,訖罷。宦者誅後,尚書選兼職吏一人奉引雲。其中長信、長樂宮者,置少府一人,職如長秋,及餘吏皆以宮名為號,員數秩次如中宮。長樂五官史,朱瑀之類是也。本註曰:帝祖母稱長信宮,故有長信少府,長樂少府,位在長秋上,及職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宮。長樂又有衛尉,僕為太僕,皆二千石,在少府上。丁孚《漢儀》曰:“丞,六百石。”其崩則省,不常置。
太子少傅,二千石。本註曰:亦以輔導為職,悉主太子官屬。《漢官》曰:“員吏十二人。”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註曰:主庶子、捨人更直,職似光祿。
太子庶子,四百石。本註曰:無員,如三署中郎。
太子捨人,二百石。本註曰:無員,更直宿衛,如三署郎中。《漢官》曰:“十三人,選良傢子孫。”
太子傢令一人,千石。本註曰:主倉𠔌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太子倉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主倉𠔌。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主飲食。
太子僕一人,千石。本註曰:主車馬,職如太僕。
太子廄長一人,四百石。本註曰:主車馬。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漢官》曰:“門大夫二人,選四府掾屬。”本註曰:舊註云職比郎將。舊有左右戶將,別主左右戶直郎,建武以來省之。
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本註曰:員五人,職如侍中。
太子洗馬,比六百石。本註曰:《舊註》雲員十六人,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在前導威儀。《漢官》曰:“選郎中補也。”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本註曰:主周衛徼循。
太子衛率一人,四百石。本註曰:主門衛士。
右屬太子少傅。本註曰: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屬皆罷,唯捨人不省,領屬少府。
將作大匠一人,二千石。蔡質《漢儀》曰:“位次河南尹,光武中元二年省,謁者領之,章帝建初元年復置。”本註曰:承秦,曰將作少府,景帝改為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木土之功,並樹桐梓之類列於道側。《漢官篇》曰“樹慄、漆、梓、桐”,鬍廣曰:“古者列樹以表道,並以為林囿。四者皆木名,治宮室並主之。”《毛詩傳》曰:“椅,梓屬也。”陸璣草木疏曰:“梓實桐皮曰椅,今人云梧桐是也。梓,今人所謂梓楸者是也。”丞一人,六百石。
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掌左工徒。丞一人。安帝復也。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曰:掌右工徒。丞一人。安帝復也。
右屬將作大匠。《前書》曰屬官又有左、右中候,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成帝剩
城門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註曰:掌雒陽城門十二所。《周禮》:“司門。”幹寶註曰:“如今校尉。”
司馬一人,千石。本註曰:主兵。城門每門候一人,《周禮》每門下士二人。幹寶曰:“如今門候。”六百石。蔡質《漢儀》曰:“門候見校尉,執板不拜。”本註曰:雒陽城十二門,其正南一門曰平城門,《漢官秩》曰:“平城門為宮門,不置候,置屯司馬,秩千石。”李尤銘曰:“平城司午,厥位處中。”《古今註》曰:“建武十四年九月開平城門。”北宮門,屬衛尉。其餘上西門,應劭《漢官》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傢初成,故丹漆鏤之。”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戌。”雍門,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廣陽門,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津門,銘曰:“津名自定,位季月未。”小苑門,開陽門,應劭《漢官》曰:“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來在樓上,琅邪開陽縣上言,縣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悵然,遂堅縛之,刻記其年月,因以名焉。”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巳。”秏門,銘曰:“秏門值季,月位在辰。”中東門,銘曰:“中東處仲,月位當卯。”上東門,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𠔌門,銘曰:“𠔌門北中,位當於子。”夏門,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凡十二門。蔡質漢儀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
右屬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一人,六百石。本註曰:掌監五營。《漢官》曰:“員吏七人,候自得辟召,通大鴻臚一人,鬥食。”
屯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註曰:掌宿衛兵。《漢官》曰:“員吏百二十八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蔡質《漢儀》曰:“五營司馬見校尉,執板不拜。”
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如淳曰:“越人內附以為騎也。”晉灼曰:“取其才力超越也。”案紀,光武改青巾左校尉為越騎校尉。臣昭曰:越人非善騎所出,晉灼為允。本註曰:掌宿衛兵。蔡質漢儀亦曰掌越騎。《漢官》曰:“員吏百二十七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
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初置掌上林菀門屯兵,見《前書》。本註曰:掌宿衛兵。《漢官》曰:“員吏七十三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
長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如淳曰:“長水,鬍名也。”韋昭曰:“長水校尉典鬍騎,廄近長水,故以為名。”長水蓋關中小水名。本註曰:掌宿衛兵。蔡質《漢儀》曰:“主長水、宣麯鬍騎。”《漢官》曰:“員吏百五十七人,烏桓鬍騎七百三十六人。”司馬、鬍騎司馬各一人,千石。本註曰:掌宿衛,主烏桓騎。
射聲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服虔曰:“工射也。冥寞中聞聲則射中之,故以為名。”本註曰:掌宿衛兵。蔡質《漢儀》曰:“掌待詔射聲士。”《漢官》曰:“員吏百二十九人,領士七百人。”司馬一人,千石。
右屬北軍中候。本註曰:舊有中壘校尉,領北軍營壘之事。有鬍騎、虎賁校尉,皆武帝置。中興省中壘,但置中候,以監五營。鬍騎並長水。虎賁主輕車,並射聲。案大駕鹵簿,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
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長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丞、尉四百石;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長、相四百石及三百石,丞、尉皆二百石。諸侯、公主傢丞,秩皆比百石。諸邊鄣塞尉、諸陵校尉長,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
司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蔡質《漢儀》曰:“職在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入宮,開中道稱使者。每會,後到先去。”本註曰:孝武帝初置,荀綽《晉百官表註》曰:“司隸校尉,周官也。徵和中,陽石公主巫蠱之獄起,乃依周置司隸。”臣昭曰:周無司隸,豈即司寇乎?持節,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前書》曰:“置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姦猾,後罷其兵。”元帝去節,成帝省,建武中復置,並領一州。蔡質《漢儀》曰:“司隸詣臺廷議,處九卿上,朝賀處公卿下陪卿上。初除,謁大將軍、三公,通謁持板揖。公儀、朝賀無敬。臺召入宮對。見尚書持板,朝賀揖。”從事史十二人。本註曰: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蔡質《漢儀》曰:“都官主雒陽百官朝會,與三府掾同。”《博物記》曰:“中興以來,都官從事多出之河內,掊擊貴戚。”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衆事。別駕從事,校尉行部則奉引,錄衆事。簿曹從事,主財𠔌簿書。其有軍事,則置兵曹從事,主兵事。其餘部郡國從事,每郡國各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為百石雲。假佐二十五人。本註曰:主簿錄郃下事,省文書。門亭長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法律。簿曹書佐主簿書。其餘都官書佐及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郡文書,以郡吏補,歲滿一更。司隸所部郡七。
河南尹一人,主京都,特奉朝請。其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人,漢初都長安,皆秩中二千石,謂之三輔。中興都雒陽,更以河南郡為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其餘弘農、河內、河東三郡。其置尹,馮翊、扶風及太守丞奉之本位,在《地理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二十四史 |
|
|
| 捲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 捲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 | 捲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 捲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 | 捲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 捲五孝安帝紀第五 | | 捲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 | 捲七孝桓帝紀第七 | | 捲八孝靈帝紀第八 | 捲九孝獻帝紀第九 | | 捲十上皇后紀第十上 | 捲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 | 捲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 捲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 | 捲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 捲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 | 捲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 捲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 | 捲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 捲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 | 捲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 捲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 | 捲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 捲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