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高端专家访谈:共享中国   》 第125节:邓国胜:怎样靠“社会资源”实现“共享”(1)      Yang Linlin

  邓国胜访谈
  怎样靠
  “社会资源”实现“共享”
  百姓上网参与对政府绩效的评估,
  是个积极的尝试,但操作上的漏洞不少
  杨林林:您好,邓国胜博士!(邓:您好!)非常高兴在三年前的采访之后,今天又能见面。
  邓国胜:是啊,我也很高兴能再一次见到您。上次您的访谈文章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之后反响那么大,那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
  杨林林:您说的见报文章就是那篇《政府绩效怎样考评》(邓:对!)请问反响怎么个“大”法儿?
  邓国胜:您那篇文章见报以后,中央电视台就来找我了。因为人事部刚好有个课题组也在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看了您的报道之后很快就来找我,然后请我在《央视论坛》上做了一期节目。还有一次我在逛书店的时候,刚好看到了北京一个民间研究院编的一套书,谈最近几年来“最有影响的几个事件”,其中就有您的那篇文章!
  杨林林:哦?书中所列的最有影响的事件,还有哪些?
  邓国胜:他几乎开列出了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最有影响的事件。(杨:比较突出的?)比较突出的像“三农”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等等。后来又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也引起了媒体很广泛的关注。
  杨林林:什么事情?
  邓国胜:当时很多媒体都在炒作网上评价北京市各政府部门的绩效。不知您是否有印象?
  杨林林:啊,有些印象。就是很多人在网上给北京市政府的各个部门打分儿,对吗?
  邓国胜:对!《新京报》还有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北京市政府通过《首都之窗》请网民们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满意度打分儿,而且是连续报道。
  杨林林:应该说,那是一种很积极的改革尝试啊!
  邓国胜:对。这一点我们是肯定的。但问题是什么呢?由于媒体的介入,使得每天评估结果的变动幅度特别大。结果有人就说,有些部门特意雇佣了一些人专门在网上操作投票,这就引起了很大轰动了。
  杨林林:嗯,“网上投票”比较容易受干扰啊?
  邓国胜:是啊。这种方式、方法,很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有时候甚至是比较大的偏差,所以那件事最后就有点儿不了了之了。
  杨林林:好事没能办好。可惜。
  邓国胜:哎。评价的结果变动太大,最后很难收场。当时确实有非常明显的痕迹!人们很容易看出其中有人为因素的很大影响——因为有的部门一会儿排前几位,一会儿又一下子掉到后几位了(跟杨一起笑了)!当时北京市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专门组织人研究,还特别邀请我们院的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和我,去同他们研究室的副主任乔玲等同志一起聊这个事儿。
  杨林林:哦!——那他们是请对了人了。这是哪一年?
  邓国胜:应该是2003年底到2004年初的事情。(杨:哦)这样呢,就引发了我们把老百姓参与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事情,作为新的课题来专门研究。(杨:哦。有意思)
  轰轰烈烈地开展两三年后,百姓参与评价政府的事情,
  为何在很多地方搞不下去,或者只是流于形式了
  邓国胜:这种由百姓参与对政府绩效的评估,当时引起了政府高层部门的重视。从那之后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政府都纷纷开始效仿。
  杨林林:那么各地的老百姓都是怎样参与对政府绩效的评价呢?
  邓国胜:各地做法不一样。北京是在网上请百姓参与,而在成都等地是政府请老百姓在广场上和街头来给政府部门的满意度打分儿。
  杨林林:他们是拿单子还是问卷打分儿?
  邓国胜:是填单子,对各个部门满意不满意。这种百姓参与对政府绩效的评估,在有些地方开展的力度很大——甚至会根据这个评估结果,把排名在最后的干部给淘汰掉!
  杨林林:对对对,我记得在前一个时期,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什么哪个哪个地方的政府把排在末位的部门领导淘汰了等等。
  邓国胜:哎。这个事呢,一度在全国做得轰轰烈烈。但是做了一两年以后,有些地方就停了。北京市网上评价大概连续做了三年,从2002年一直坚持到2004。第一年没什么影响,因为媒体没有报道;第二年反响很大,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第三年又没什么多大影响了,因为他们不太想让媒体过多报道,所以到第四年就停了。
  就这个事情,我们也去别的地方了解过,发现有些地方也是搞了一两年就做不下去了。有些地方虽然还在做,但基本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尽管请了群众来评,但评的结果不见得采用,只是做个参考,而且参考的分量也是很低很低的。有些地方为什么不太敢用这个结果?最主要的理由是说,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让群众更好地参与评估,因为政府的很多相关信息也是不公开的。
  杨林林:对。这还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邓国胜:老百姓不知情,怎么评?其中就产生了很多质疑。所以我们感到,这里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学术界来回答。
  在一些发达国家,老百姓评价政府绩效
  的方式非常多元化,群众参与的力度也很大
  杨林林:对。您们认为需要学术界回答的都是哪些问题?
  邓国胜:比方说,对政府绩效的评估,究竟需不需要老百姓参加?如果需要老百姓参与,应该怎么参与?随着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结合您提到的主题——正确的政绩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些新执政理念的提出,对干部的考核,越来越强调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开始集中力量研究这个问题。
  杨林林:您原来讲的这门“绩效评估”课程是多少个课时?
  邓国胜:是48个学时,每周有三个小时的课。
  杨林林: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邓国胜:是必修课。
  杨林林:哦——!很好。当年北京市政府请您去介绍有关干部考核的问题时,他们请您谈的内容,给您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
  邓国胜:当时只是问我们的意见,请我谈国外是怎么做的,中国应该怎么开展这个群众参与评价干部的事儿。
  杨林林:哎,真的。这方面国外是怎么做的?
  邓国胜:国外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比如说在美国,老百姓评价政府绩效的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群众参与的力度也非常大。
  杨林林:有意思。请问怎么个多元化?又是怎么个力度大法儿?
  邓国胜:国外有一种模式,是通过大学的研究机构来开展对政府绩效的评估。
  杨林林:哦,通过大学的研究机构来评估政府绩效?
  邓国胜:对。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一所“希拉丘斯大学”的“坎贝尔研究所”,他们在1998年左右开展了一次对美国50个州政府绩效的评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1节:林毅夫简介第2节:林毅夫访谈(1)
第3节:林毅夫访谈(2)第4节:林毅夫访谈(3)
第5节:林毅夫访谈(4)第6节:林毅夫访谈(5)
第7节:林毅夫访谈(6)第8节:林毅夫访谈(7)
第9节:林毅夫访谈(8)第10节:林毅夫访谈(9)
第11节:林毅夫访谈(10)第12节:林毅夫访谈(11)
第13节:林毅夫访谈(12)第14节:林毅夫访谈(13)
第15节:林毅夫访谈(14)第16节:汤敏简介
第17节:汤敏访谈(1)第18节:汤敏访谈(2)
第19节:汤敏访谈(3)第20节:汤敏访谈(4)
第21节:汤敏访谈(5)第22节:汤敏访谈(6)
第23节:汤敏访谈(7)第24节:汤敏访谈(8)
No.   [I]   [II]   [III]   [IV]   V   [V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