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一百二十二      楊仲良 Yang Zhongliang

  徽宗皇帝
  禁元祐黨人下
  崇寧三年正月,詔三蘇集及蘇門學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等集並毀板。
  二月□□[1],詔翰林學士張康國編類元祐臣僚章疏。
  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令具逐路責降安置、編管等臣僚姓名下項。除名勒停、編管人:
  廣南路:
  廣州:王庭臣(武)潮州:崔昌符(武)
  連州:吉師雄(武。連州非廣南,此必誤。)
  封州:李愚(武)康州:錢盛(武)梧州:李嘉亮(武)
  桂州:張庭堅昭州:鄒浩龔州:範正平
  賓州:郭子旂(武)象州:龔夬惠州:潘滋(武)
  連州:陳瓘昌化軍:任伯雨瓊州:趙庭臣
  湖南路:
  柳州:曹蓋全州:柴袞(郢州又有柴袞)道州:葛茂宗
  歸州:陳祐(歸州屬湖北,此恐誤)澧州:馬涓(澧州屬湖北,此恐誤)
  英州:李祉(英州屬廣南,此必誤)南安軍:張琳(南安軍屬江南西路,此必誤)
  江南路:
  江州:洪羽、李驤太平州:李之儀饒州:蘇昞、李茂
  信州:鄭居簡歙州:曾燾池州:裴彥臣
  洪州:李積中南康軍:尹正言全州:陳琳
  淮南路:
  廬州:金極[2]高州:卞有(高州屬廣州)
  福建路:
  福州:王化基(高州又有王化基)
  京東路:
  單州:李賁曹州:石芳登州:黃策
  密州:鄧世昌(內臣)、趙希德(武)廣濟軍:張夙
  京西路:
  隨州:趙天佐金州:李穆(內臣。全州又有李穆)均州:馮百藥
  郢州:柴袞(已見全州)
  陝西路:
  同州:安信之成州:郭執中
  河北路:
  相州:寧景深州:王察邢州:李僴
  棣州:王貫
  除名勒停羈管人:
  湖南路:
  全州:李穆(已見金州)安州:顧禹臣復州:李深
  江南路
  宣州:趙子遵信州:賈佾
  淮南路:
  濠州:李公弼真州:李酌
  京東路:
  青州:王化臣(內臣)
  京西路:
  隨州:高公應
  除名編管人:
  湖南路:
  永州:曾紆桂陽監:蔡剋明(內臣)
  江南路:
  建昌軍:杜師益
  勒停編管人:
  湖北路:
  荊門軍:孫琮
  江南路:
  撫州:高漸筠州:鄧考甫廣德軍:鬍端修
  兩浙路:
  處州:趙珣
  益州路:
  維州:張集漢州:吳安遜眉州:周來徽
  簡州:封覺民
  梓州路:
  遂州:李新
  京東路:
  淄州:衡鈞
  京西路:
  潁州:趙令疇、宗耆唐州:李傑
  編管人:
  湖北路:
  荊南府:吳則禮
  勒停居住人:
  湖南路:
  潭州:藍繹(追一官)
  京東路:
  徐州:馮說
  京西路:
  西京:馮悅(降五官)
  除名勒停居住人:
  廣南路:
  循州:陳次升
  江南路:
  臨江軍:王覿
  福建路:
  邵武軍:謝文瓘建州:豐稷
  京西路:
  房州:張舜民
  除名勒停人:
  湖南路:
  郴州:周誼
  淮南路:
  亳州:呂諒卿
  勒停安置人:
  江南路:
  南安軍:江公望
  淮南路:
  海州:馬城(追三官)光州:孫傑(追五官)
  除名勒停編管真决人:
  湖北路:
  峽州:譚袞(决臀杖二十)
  除名勒停配本州牢城人:
  廣南路:
  新州:三班奉職王履(武)高州:入內內侍省左藏庫使王化基(崇寧元年九
  月二十六日建州)
  除名勒停編管永不敘人:
  廣南路:
  韶州:王道雷州:範柔中
  安置人:
  湖南北路:
  鄂州:常州別駕範純粹
  漢陽軍:祁州團練副使安燾
  衡州:賀州別駕、改廉州司戶參軍曾布
  全州:賀州長史閻守勤
  興國軍:建安軍節度副使朱師服
  淮南路:
  黃州:黃州別駕張耒汀州:濮州團練副使曾肇
  兩浙路:
  睦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章惇
  別駕居住人:
  兩浙路:
  溫州:衢州別駕王古
  落職宮觀居住人:
  江南路:
  宣州:徐勣(落翰林學士,依前朝奉大夫、提舉洞霄宮)
  淮南路:
  和州:龔原(管勾玉局觀)
  光州:劉安世(提舉崇福宮)
  泰州:李𠔌(落觀察使,降授皇城使、提舉鴻慶宮)
  兩浙路:
  婺州:周常(管勾崇禧宮)
  杭州:楊畏(提舉洞霄宮)
  京東路:
  沂州:劉奉世(提舉崇福宮)
  南京:張士良(降授西京左藏庫副使、提舉鴻慶宮)
  京西路:
  汝州:呂希哲(降授朝請大夫、管勾鴻慶宮)
  蔡州:蘇轍(提舉上清太平宮)
  落職知州人:
  淮南路:
  蘄州:劉拯
  舒州:王渙之(降授承議郎)
  兩浙路:
  杭州:蔣之奇
  益州路:
  成都府:虞策
  京西路:
  陳州:石豫
  陝西路:
  秦州:曾孝藴
  河北路:
  成德軍:呂嘉問
  責降人:
  湖北路:
  範緻明(落侍御史、責降監嶽州酒稅)
  江南路:
  董士良(降授內殿承製、添差吉州酒稅)
  梁寬(降授朝散郎、添差南康軍酒稅)
  黃安期(降授宣德郎、添監虔州酒稅)
  都貺(降三官、監撫州酒稅)
  淮南路:
  譚康(左藏庫使、添差蘄州都監)
  趙越(降授朝議大夫、監無為軍酒稅)
  楊瑰寶(降兩官、監宿州酒稅)
  陳並(降授承事郎、添監漣水軍酒稅)
  滕友(追兩官、監泗州酒稅)
  張恕(降兩官、落職、高郵軍添監酒稅)
  曹興宗(降授宣德郎、監壽州酒稅)
  蔡碩(落朝散郎、軍器少監、依舊內殿承製、監蘄州酒稅)
  福建路:
  倪直孺(降兩官、監南劍州酒稅)
  周諤(降授承奉郎、監泉州商稅)
  蕭刓(降五官、添監漳州商稅)
  洪芻(降兩官、監汀州酒稅)
  兩浙路:
  瀋千(降授宣德郎、添差監常州酒稅)
  陳師錫(降授朝奉郎、添差監衢州酒稅)
  梓州路:
  劉勃(降授承議郎、添監綿州酒稅)
  京東路:
  徐州:範純禮(降五官、少府監、分司南京)
  陝西路:
  陳唐(降授承務郎、監華州酒稅務)
  延福宮使、奉國軍留後、知入內省事郝隨(落職,提舉醴泉觀)
  郝隨罷知省必有故,當考。《席旦傳》,當考。
  左中散大夫、寶文閣待製、知杭州宇文昌齡(遷中大夫致仕)
  六月甲辰,詔:『元符末姦黨並通入元佑籍,更不分三等。應係籍姦黨已責降人,並各依舊,除今來入籍人數外,餘並出籍。』今元祐姦黨:
  文臣曾任宰臣執政官:
  司馬光(故)文彥博(故)呂公著(故)呂大防(故)劉摯(故)
  范纯仁(故)韓忠彥曾布梁燾(故)王岩叟
  蘇轍王存鄭雍傅堯俞(故)趙瞻(故)
  韓維(故)孫固(故)範百祿鬍宗愈(故)李清臣(故)
  劉奉世範純禮安燾陸佃黃履(故)
  張商英蔣之奇
  曾任待製以上官:
  蘇軾(故)劉安世范祖禹(故)朱光庭(故)姚勔(故)
  趙君錫(故)馬默(故)孔平仲(故)孔文仲(故)吳安持(故)
  錢勰李之純(故)孫覺(故)鮮於侁(故)趙彥若(故)
  趙卨(故)王欽臣(故)孫升(故)李周(故)王汾
  韓川(故)顧臨(故)賈易(故)呂希純曾肇
  王覿範純粹呂陶王古豐稷
  張舜民張問(故)楊畏鄒浩陳次升
  謝文瓘岑象求周鼎徐勣路昌衡
  董敦逸(故)上官均葉濤(故)郭知章楊康國
  龔原朱紱葉祖洽朱師服
  餘官:
  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吳安詩
  歐陽棐劉唐老王鞏呂布哲杜純(故)
  司馬康宋保國張保源孔平仲湯戫(故)
  黃隱畢仲遊常安民汪衍餘爽
  鄭俠常立(故)程頤唐義問(故)餘卞
  李格非陳瓘任伯雨張庭堅馬涓
  孫諤(故)陳郛朱光裔蘇嘉龔夬
  王回(故)呂希績(故)歐陽中立(故)吳儔(故)尹材(故)
  葉伸(故)李茂直吳處厚李積中商倚
  陳祐(故)虞防李祉李深李之儀
  範正平曹蓋楊琳蘇昞葛茂宗
  劉謂柴袞洪羽趙天佐李新
  衡鈞袞公適(故)馮百藥周誼孫宗
  範柔中鄭考甫王察趙峋封覺民
  鬍端修李傑趙令疇郭執中石芳
  李賁金極高公應安信之張集
  黃策吳安遜周永徽高漸張夙(故)
  鮮於綽呂諒卿王貫朱絃吳朋(故)
  梁安國王古蘇迥檀固何大受
  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紆高士育
  鄧忠臣(故)種師極韓治都貺秦希甫
  錢景祥周綽何大正呂彥祖梁寬
  瀋千曹興宗羅鼎臣劉勃王極
  黃安期陳師錫於肇黃遷黃挾正
  許堯輔楊朏鬍良梅君俞寇宗顔
  張居李修逢純熙(故)高遵裕黃纔
  曹盥侯顧道林膚葛輝(故)宋壽嶽
  王公彥王交張溥許安修劉吉甫
  鬍潛黃祥楊瑰寶倪直孺蔣津
  王守鄧允中梁俊民王陽張裕
  陸表民葉世英謝潛陳唐劉經國(故)
  扈允(故)張恕蕭利趙越滕友
  江洵方適陳並洪芻周鍔
  許端卿李昭玘嚮訓陳察鐘正甫
  高茂華楊彥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
  梁士能
  武臣
  張巽李備(故)王獻可(故)鬍田馬諗
  王履趙希夷任濬郭子旂錢盛
  趙希德王長民李永(故)王庭臣吉師雄
  李愚吳休復(故)崔昌符潘滋高士權
  李嘉亮王珫劉延肇姚雄李基
  內臣:
  梁惟簡(故)陳衍張士良梁知新(故)李倬
  譚扆竇鉞趙約黃卿馮說
  曾燾蘇舜民楊稱梁弼陳恂
  張茂則(故)張琳裴彥臣李稱(故)閻守勤
  王紱李穆蔡剋明王化基王道
  鄧世昌鄭居簡張祐王化臣
  為臣不忠曾任宰臣:
  王珪(故)章惇
  詔:『重定元佑、元符黨人及上書邪等事者合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餘並出籍,自今毋得復彈奏。』
  本紀、《實錄》全不載此。
  戊午,詔曰:『朕嗣位之始,恭默未言,往歲姦朋,復相汲引,倡導邪說,實繁有徒。或據要路而務變更,或上封章而肆詆毀,同惡相濟,非止一端。推原其心,豈勝誅殛?比詔編類,具列姓名,乃下從班,博盡衆議,仍為三等,各竭所聞,庶幾僉同,罔有漏失。惟邪慝之復起,蓋源流之相承。跡其從來,於元祐得罪宗廟,寧分等差?悉皆親書,通為一籍,載刊諸石,置在朝堂,為臣不忠,附見於末。所麗雖異,其罪惟均。朕方以仁恩遍覆天下,前既遣絀,弗忍再行,亦有可矜,出於籍外。自時厥後,已定不渝,群聽式孚,毋復輒論。其元符末姦黨並通入元祐籍,更不分三等。應係籍姦黨已責降人,並各依舊。除今來入籍人數外,餘並出籍,今後臣僚,更不得彈劾奏陳。』
  詔:『章惇、曾布、黃履、岑象求、董敦逸、馬涓、孫諤、王回、尹材、葛茂宗、範柔中,並依元祐係籍人逐次已降指揮。其餘續入籍人,子並親兄弟並免,即不得到闕,仍依已降指揮施行。內李稱、閻守勤等子弟,關樞密院取旨。』尋改『不得到闕』字作『即不得收在京差遣』字,餘依已降指揮。壬戌,蔡京奏:『奉詔令臣書元祐姦党姓名。恭惟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別淑慝,明信賞罰,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罰。乃命有司,夷考罪狀,第其首惡與其附麗者以聞,得三百九人。皇帝書而刊之石,置於文德殿門之東壁,永為萬世子孫之戒。又詔臣京書之,將以頒之天下。臣竊惟陛下仁聖英武,遵製定功,彰善癉惡,以昭先烈。臣敢不對揚休命,仰承陛下孝弟繼述之志?謹書元佑姦党姓名,仍連元書本進呈。』
  七月壬申朔,詔應入籍人,父並不得任在京差遣。戊寅,降授中大夫蔣之奇追復右正議大夫,念其進對之際,嘗陳紹述之說也。詔李稱、閻守勤並依元祐係籍人逐次已降指揮,其子及親兄弟,並與外路遠處監當差遣。李洵仁落閤門祗侯,閻休落寄班祗侯,李洵直入續籍。內臣子並親兄弟有係入內使臣者,並送內侍剩丙申,詔:『除第一次立石入籍元祐姦黨,及今年六月十七日降指揮,章惇等十一人子並親兄弟逐次已降指揮外,其續入籍人,並合依今年六月二十六日指揮。』
  六月二十二月六日指揮,已並入十七日指揮,或仍別見。
  十一月丙子,詔:『上書邪等人,今後內外官司並不得薦舉改官。及縣令已舉到人,更不收使,仍令吏部將上書邪等姓名遍牒行下。』庚辰,詔:『上書邪等選人,除不得註知縣令、丞外,其職官、錄、參、判、司、簿、尉,並許差註。』丙申,祀圜邱,大赦天下,應係貶謫官員,除元祐姦黨籍所別有指揮不許移放之人外,未量移者與量移。
  四年二月乙酉,詔:『元祐姦黨,五服內親屬不許保明充三衛官。親勳、翊衛即知同保係籍元祐姦黨五服內親屬而不告者處斬。』
  五月戊申,詔:『前降元祐姦黨五服內親屬不許保充三衛官,及知同保有犯不告條內、「五服」字上,各添入「本宗」二字。』又詔:『元佑姦黨係籍,除情罪人子不得到京師及不註知州、知縣差遣外,父、子、孫、兄弟並餘指揮並罷。』
  七月甲寅,禦批:『元祐姦惡,即今皆有墳寺,歲度僧行及紫衣師號等尚如故,未曾降指揮衝改。可令從今並住罷,更不施行,以戒為臣之不忠者。』禮部勘會呂大防、韓維、司馬光、韓忠彥、傅堯俞、孫固、鄭雍、曾布、鬍宗愈、黃履、蔣之奇、陸佃、文彥博、呂公著、
  李清臣、王岩叟、蘇轍、張商英、劉摯十九人所管墳寺,詔本身所乞寺額特免毀拆,不得充本傢功德院,並改賜敕額為壽寧禪院,別召僧住持。丁巳,御筆手詔:『應上書、奏疏見羈管、編管人,可特與放還鄉裏,仰州縣長吏及監司取責親屬保任其身,仍令三省量輕重,具名立法聞奏。』
  此詔有啓之者。
  八月壬辰,詔:『應上書編管進士已放歸鄉裏、責親戚保任者,若犯流以上罪,或擅出州界,或不改革,輒有謗訕,其保任與同。』
  十二月癸巳,御筆手詔:『昨降手札,應上書、奏疏見編管、羈管人令還鄉裏,責親屬保任。而有司止從量移,其誣謗深重,除範柔中、鄧考甫不放外,餘並依已降指揮放還鄉裏,令親屬保任如法。』
  校勘記
  [1]二月□□《長編拾補》捲二十三校雲:『《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二月,置漏澤園。」《十朝綱要》係之戊申,《東都事略》本紀係之丁未。』
  [2]金極原本『極』字作墨丁,據《長編拾補》捲二十三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歐陽守道序
四庫未收書提要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一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三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四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五下半捲原闕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六(闕)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七(闕)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八上半捲原闕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九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一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二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三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四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五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六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七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八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九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