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史 》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外篇二 再談姓名:還人物本來名姓(1)
陳羨 Chen Xian
讀史,總會産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既可能從古人舊事中發掘出人生的感悟,又可能從滄桑興亡中體會到歷史的失落。然而,歷史,永遠不會衹有一種;歷史,也永遠不會衹有一張面目。在本篇中,我們就拿史書的資料做個輕鬆一點的“遊戲”。
魏收在拓跋鮮卑的國史《魏書》中,對於孝文帝改革漢製之前的鮮卑人名,大多根據姓氏改革的原則進行了修改,也就是使用了所謂的雅名(漢語姓名)。換而言之,在本書中我們所提到的早期鮮卑人的姓名,很多並不是他們的原名,至少在當時,旁人並不是這麽稱呼他們的。
那麽,我們就不免好奇,這些鮮卑人當初的名字是什麽樣子的呢?我們在前文中已經給出了北魏皇帝們的本來名姓,對其他的北魏人物,我們是否能夠還以本來名姓呢?答案是,我們能。
我們手中的第一樣工具是《魏書·官氏志》。這篇志的最後部分介紹了孝文帝改革姓族的制度,並羅列了原鮮卑姓氏所對應的漢姓。這份資料作為我們還原鮮卑人舊名的利器,再合適不過。
《官氏志》之外,我們又有另兩部同時代的正史以為佐證,那就是《宋書》和《南齊書》。《宋書·索虜傳》和《南齊書·魏虜傳》是兩篇足以與《魏書》對照閱讀的傳記,此外,有不少相關傳記也都提到了北魏的鮮卑人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的考異中曾經“抱怨”南北兩朝的史書所提人名“名姓全不同”,那是因為他考證的標準非常嚴格;我們則可以把標準放低一點,通過兩相比照,從文字中尋出蛛絲馬跡,然後建立起幾本史書中人名的關聯。
《宋書》中第一次出現(按照年代先後)大量北魏人名的地方,應該是在捲四十八的《朱超石傳》中:
“義熙十二年北伐,超石為前鋒入河,索虜托跋嗣,姚興之婿也,遣弟黃門郎鵝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托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幹,步騎十萬,屯河北,常有數千騎,緣河隨大軍進止。”
東晉的義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對應北魏拓跋嗣的泰常元年。我們在《魏書·太宗紀》的泰常元年的記載中找到了相關的文字:
“司馬德宗相劉裕,溯河伐姚泓……詔將軍叔孫建等渡河,耀威滑臺。”
《宋書》一段中出現了四個人名,而《魏書》對應的事件中衹有叔孫建一人,我們有辦法把他們對應起來麽?
先來看“黃門郎鵝青”,按照《宋書》記載,此人是拓跋嗣的弟弟,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從弟甚至族弟,那麽這個人就應該也姓拓跋纔對。但是在《魏書》的宗室諸王傳中沒有這樣一個身份相符的人,不過在捲三十的列傳中卻有另一個名字幾乎相同的人——娥清。果然,《娥清傳》中也提到了朱超石與北魏軍隊的交鋒:
“劉裕遣將朱超石寇平原,至畔城遁還。清與長孫道生追之,至河,獲其將楊豐。還,拜給事黃門侍郎。”
不僅事件相符,連官職也完全對應。唯一的出入是,《魏書》中的這個人物姓娥名清,而《宋書》中的這個人物是姓拓跋名鵝青,這是怎麽回事呢?我們在《魏書》本傳的結尾處找到了綫索:
“(清)以不急戰,文通奔高麗,檻車徵,黜為門卒。遂卒於傢。”
原來娥清在北魏徵討北燕的戰爭中,由於作戰不力,導致北燕君主馮弘(即文通,北魏避獻文帝拓跋弘名諱而稱其字)出逃高麗。娥清因此獲罪受罰,成了門卒,被剝奪了貴族的身份。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很有可能也失去了象徵皇室的“拓跋”姓氏,不得不衹稱呼名字。這就是《魏書》本傳中衹用娥清(這個“娥”其實也不是鮮卑漢化後的漢姓,《魏書·官氏志》並不見載)來稱呼他的原因。這樣,我們就找出了第一對人名對應關係:《魏書》的娥清對應於《宋書》的拓跋鵝青。為統一寫法,我們采用《魏書》的用字,娥清的原名就是拓跋娥清。
下一個名字是“乙旃眷”,看起來似乎此人姓乙旃,名眷。我們查閱《魏書·官氏志》,知道“(北魏獻帝)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乙旃氏其實原來與拓跋同族,衹不過是其叔父一支的後裔,所以在孝文帝改姓時就改成了叔孫。那麽這位乙旃眷就可能是《魏書·太宗紀》中所提到的“將軍叔孫建”了。《魏書·叔孫建傳》中說:
“(叔孫建)為都水使者,中領軍,賜爵安平公,加竜驤將軍。……太宗(拓跋嗣)假(叔孫)建前號安平公。”
爵位也與《宋書》完全對應了。接下來就是這個名字的問題了,是建還是眷呢?依照《廣韻》,建為“居萬切”,眷為“居倦切”,兩字聲母相同,韻母也十分相近,作為一個名字的兩種漢字譯法,完全可以接受。我們在《宋書·索虜傳》中,找到了以下一段記載:
“虜又遣楚兵將軍徐州刺史安平公涉歸幡能江…東擊青州。”
這個“安平公”同樣是叔孫建,“涉歸”乃是官名,“幡能奬正是叔孫建的本名。衆多的例子都表明,鮮卑人的漢語名字往往取其原名的首字或末字(比如以前提過“涉圭”和“珪”),這裏的叔孫建就是一例。所以,我們就得出了第二組對應關係,叔孫建原名乙旃幡能劍
第三個名字是“托跋道生”。《魏書·官氏志》載:“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這裏的“托跋”或者“拓拔”,據考證,可能是“拔拔”的誤寫(因為按常理推斷,不應該與北魏的皇族姓氏相同),為皇室兄族的姓氏之一,在孝文帝改姓時改為長孫。這樣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宋書》中的托跋道生,就是《魏書》中的長孫道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 | 一 劉裕發跡(1) | | 一 劉裕發跡(2) | 二 桓玄的野心(1) | | 二 桓玄的野心(2) |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 |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 | 四 強國之本(1) | | 四 強國之本(2) | 五 拓跋珪功過(1) | | 五 拓跋珪功過(2) |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 |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 | 七 盧循之亂(1) | | 七 盧循之亂(2) | 八 二劉相爭(1) | | 八 二劉相爭(2) | 九 翦除異己(1) | | 九 翦除異己(2) | 十 討滅宗室(1) | | 十 討滅宗室(2) |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 |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 | 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