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高端专家访谈:共享中国 》
第123节:王宏甲:感悟富裕与幸福(7)
杨林林 Yang Linlin
杨林林:这一段确实很精彩。
王宏甲:所以他坚持要认真看。看了以后觉得有疑点,于是吩咐请“四长”,就是公安局长、检察院院长、法院院长、司法局局长,把案卷再抱来汇报一遍。“四长”们都觉得纳闷,我们都搞了几个月了,案卷都这么一大堆了,而且是在“从重从快”处理的时期,你还看什么啊!但刘日看了案卷中的重要情节之后就开始提问题,他这一问接一问,办案的干部都被问住了。这才发现,那个案子还真有问题!最后刘日讲“刀下留人,重新调查”。正是由于他勇于承担责任,最后证明那个农民完全是无辜的,后来那个真正的凶手也被抓住了。像他这种敢于和善于对老百姓负责的干部,老百姓当然很欢迎(杨:对)。我写这本报告文学的初衷,就是想了解,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不是相适应?中国的农民究竟是什么状况?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
杨林林:嗯。还要认识一下,我们党的一些比较不错的干部,是在怎么样为农民和农村谋发展的?
王宏甲:对。再有就是这个时期干群之间或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等种种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态势。
杨林林:当时这本书很轰动啊!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看了这本长篇报告文学,我就在想,当代中国还有这样好的干部?能够这样真正身体力行、肝脑涂地地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您在书中写的虽然只是一个县委书记,但对于当时一些人来说,让他们看了书之后想到的是整个社会和共产党。从书中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共产党里还是有这么好样儿的干部的。我觉得这是当时很突出的一种民意背景。
王宏甲:对。另外呢,我在书里所描述的刘日,基本上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是1948年底出生的,基本上和共和国一起长大。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就是新中国的教育!也一直在受着党的教育。
杨林林:嗯,写他的事迹,客观上也肯定了咱们新中国二十来年的教育?
王宏甲:是的。在认识他的过程中我还认识到,过去的一些教育是正确的,给了人们很多优秀的宝贵东西,比如说“理想”,比如说“为人民服务”并引以为荣等等。那么这一套价值观体系,可以说在他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好。基于这一点,我觉得他这个典型形象,应该能唤起很多中国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肯定,让人们觉得,至少不能把我们自己过去的生活中很多本质的东西否定掉。
杨林林:对。人们往往很怕否定自己过去的追求、信念和价值。
王宏甲:是啊。所以我觉得,那本书当初可能跟很多人的心灵都产生了呼应和共鸣,使他们从书中主人公身上的优点当中,反观到自己曾经拥有过的优点;找回来一些我们向来就认为是好的、不应该丢掉的、有价值的东西。
杨林林:确实。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进程中,人们都需要一种有延续性、建设性的正面的东西。
我发现:人类在每次重大进步的前夜,
都迫切想把从前的优秀东西“找回来”
王宏甲:我发现,在人类每一次重大进步的开端,都有一个迫切地想要把从前优秀的东西找回来的过程。(杨:怎么讲?)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当西方开始向一个崭新世界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就想先把古希腊的精华找回来。而当中国从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变,引起生产力巨大进步,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的前夜,孔子在那里讲什么?讲“复礼”,就是要把周朝的“礼乐”找回来。那个“礼乐”中的“礼”是什么?是“秩序”;“乐”是什么?是陶冶精神的东西。这就是说,既要有规范人的外部行为的“礼”,又要有陶冶甚至“统治”人们心灵的“乐”。
杨林林:啊,有意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出版社 |
|
|
第1节:林毅夫简介 | 第2节:林毅夫访谈(1) | 第3节:林毅夫访谈(2) | 第4节:林毅夫访谈(3) | 第5节:林毅夫访谈(4) | 第6节:林毅夫访谈(5) | 第7节:林毅夫访谈(6) | 第8节:林毅夫访谈(7) | 第9节:林毅夫访谈(8) | 第10节:林毅夫访谈(9) | 第11节:林毅夫访谈(10) | 第12节:林毅夫访谈(11) | 第13节:林毅夫访谈(12) | 第14节:林毅夫访谈(13) | 第15节:林毅夫访谈(14) | 第16节:汤敏简介 | 第17节:汤敏访谈(1) | 第18节:汤敏访谈(2) | 第19节:汤敏访谈(3) | 第20节:汤敏访谈(4) | 第21节:汤敏访谈(5) | 第22节:汤敏访谈(6) | 第23节:汤敏访谈(7) | 第24节:汤敏访谈(8)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