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二      顧祖禹 Gu Zuyu

  ◎廣東三
  ◇韶州府東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裏,東至江西竜南縣界三百七十裏,南至廣州府七百二十裏,西至廣州府連州四百裏,北至湖廣郴州四百裏。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五百九十裏,至京師七千三十五裏。
  《禹貢》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屬南海郡。漢初屬南越,元鼎以後屬桂陽郡。後漢因之。三國吳甘露元年,分桂陽南部都尉置始興郡治麯江縣。《寰宇記》雲後漢置始興都尉,誤。晉因之。宋泰豫初改曰廣興郡。齊復為始興郡,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屬廣州,尋屬番州,大業初屬南海郡。唐武德四年置番州於此,尋曰東衡州。貞觀初改曰韶州,天寶初曰始興郡,乾元初復為韶州。五代時屬於南漢。宋仍為韶州亦曰始興郡。元曰韶州路。明改曰韶州府,領縣六。今因之。
  府唇齒江湘,咽喉交廣,據五嶺之口,當百粵之衝,且地大物繁,江山秀麗,誠嶺南之雄郡也。晉末,徐道覆以始興之衆逾嶺而北,幾覆建康。陳霸先當蕭梁之季,倡義始興,卒平侯景。唐皇甫曰:嶺南屬州,韶為最大,蠻越有事,提兵逾嶺,韶為必爭之險也。宋初,潘美伐南漢,據連州而東,進拔韶州。韶,漢之北門也。於是漢人大懼,美進拔英州,長驅至廣州而漢亡。蒙古南略,遣降人呂師夔敗宋師於南雄,進取韶州,而廣東悉為殘破。明初,命將取廣東,陸仲亨自大庾而南入韶州,搗英德以西,如破竹然。韶之所係,顧不重哉?
  麯江縣附郭。漢置縣,屬桂陽郡。吳為始興郡治。隋屬廣州。唐、宋以來,皆為韶州治。今編戶三十六裏。
  ○始興郡城在府城南官灘下十裏。晉盧循寇番禺,以徐道覆保始興,因徙郡城而北,當嶺門以自固。劉裕討之,遣瀋田子築城伏兵於此,後遂為郡治,亦名瀋將軍壘。《志》雲:漢城在湞水東蓮花嶺下,隋城在武水西,地勢卑濕。五代時,南漢移治於中洲,在武水之東、湞水之西。白竜二年,始築州城。宋皇以後,屢加增修。明洪武三年,因故址修築。永樂初城圮,十五年復修治。天順、成化以後,時加營繕。有門五,城周九裏有奇。
  臨瀧廢縣在府西。唐武德四年置,屬番州,尋屬韶州。貞觀八年廢。又西南有良化廢縣,亦武德四年置,貞觀八年廢。○永通廢監,在府城內。宋皇中,詔韶州錢監為永通監。先是慶歷八年以天興場歲采銅,置監,至和二年以韶州岑水場銅發,令漕司益鑄錢。《宋志》麯江縣有永通錢監、靈源等三銀場、巾子銀場,是也。
  ○蓮花山府南五裏,與郡治相對。宋開寶三年,潘美伐南漢,南漢主劉使其將李承渥列象為陣,拒美於蓮花峰下,美大敗之,遂進拔韶州。又筆峰山,在府北一裏,一名帽子峰,鬆竹蓊蔚,團如帽,左湞右武,悉聚目前,《志》以為郡之鎮山也。其北二裏曰皇岡山,高峻端整,儼如屏障,陽有虞泉,以虞舜名也。又北六裏曰越王山,一名武臨原,俗呼白虎山,下有皇潭水,西流二裏入武水。○芙蓉山,在府西五裏。山形簇起,狀似芙蓉。山半有石室,頂有玉泉井。《志》雲:府東五裏有靈鷲山,舊名虎市山,山多虎。晉義熙中改今名。又玉山,在府東北五裏。《湘州記》:其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潤,曾有得玉璞於此者,因名。又東北裏許有靈石,高三十丈,廣圓五百丈,湞水經其下。
  桂原山府西北四十裏。亦曰桂山。宋李渤《記》略雲:山之盤礴方廣幾千百裏,峻極崇高幾五千仞,青峰碧嶂,雲霞所棲,為郡之望。上有溫泉三穴,其下桂水出焉。《志》雲:山周數百裏,多産菌、桂。又西北七十裏有林源山,山有石室,林水出焉,南流六十裏入於武水。○韶石山,在府北四十裏,迤邐而東,有三十六石,古名麯紅岡。舊《圖經》:漢初置縣,本名麯紅,或云古江字皆作紅也。《郡國志》:韶州斜鬥勞水間,有韶石二,狀如雙闕對峙,相去又一裏,高百仞,廣圓五裏,相傳虞舜南遊,登此石奏韶樂,因名。今呼左闕、右闕。又有寶蓋、奏樂、駱駝三峰,其鳳閣、左右球門、大小香爐等石,即三十六石也,雙闕尤為挺拔。惟太平石稍低平,屹立猶二十餘仞,樵人牧子尚怯攀援也。
  錢石山府東北六十裏。山形四方如臺,巨石三面壁立,上有碎石如錢。又大峒山,在府東北八十五裏。宋餘靖《記》略雲:自州治水行七十裏,得月華山,捨舟道樵徑,又十五裏乃至大峒,其山磅礴聳峭,秀倚天際,絶頂之上,千裏在目,澗聲泠泠,清入毛骨,真可遺世而絶俗也。○石頭山,在府北十三裏,上有巨石特起,俗名雞冠石,石上有洞深邃,一名貂蟬嶺。又浮嶽山,在府東北二十裏,其山躡一處則百餘步皆動,若在水中,後沒於五渡水。
  南華山府南六十裏。峰巒環抱,如蓮花然,曹溪水出其東南。又虎榜山,在府南四十裏,西面臨江有石,高十餘丈,闊五十餘丈,中有小洞,容二百許人。府南十五裏又有寶石山,一名伏虎山,氵溪之水出焉,南流二十裏入於曹溪。○書堂岩,在府東南二十裏,岩洞豁然,泉清而潔,為張九齡讀書處。又城西南十二裏有紫薇洞,中若大廈,容百餘人,其東大涌泉出焉。宋捨人朱翌謫居時遊此,因名。
  ○湞水在府城東。源出大庾嶺,經南雄府而南,至府東南,武水流合焉。二水相合,謂之相江。其水抱城回麯,故曰麯江。又流經城東,亦曰東江也。西南流經英德縣,謂之始興江。《志》雲:府東北有利水,湞水之沱流也,一名斜鬥勞水,經韶石山南流,經靈石下註於東江。餘詳大川北江。
  武水在城西。源出湖廣臨武縣西山,流經宜章縣南入郡境,又流經樂昌縣西,東南流經城西,又東南合湞水為北江。《郡志》:府城三面有濠,西臨武水無濠。是也。古名虎溪,唐諱虎,改今名。岩崖峻阻,湍瀧危急,亦名瀧水。又桂水,在府西北四十裏,源出桂原山,東南流合於武水。《志》雲:府北有盧水,南流合武水,至為湍險,亦名新瀧水,相傳漢太守周昕所開。
  修仁水府東北二十裏。源出浮嶽山,《水經註》謂之邸水,下流為五渡水,註於湞水。又靈水,在府東七十裏,《志》雲:源出始興縣界清化嶺,西流九十裏入湞水,俗呼零溪。又府東九十裏有梨溪,出始興縣界東坑嶺,西流百五十裏入湞水,岸多棠梨,因名,亦曰利水。○雙下水,在府西五十裏,有兩澗合流,因名。南流五十裏入於湞水。又膽礬水,在府西南三十裏,宋初置場采銅,謂水能浸生鐵成銅。又出生熟膽礬,役民采之,歲以充貢。明成化初,督臣韓雍奏革。
  曹溪府東南三十裏。源出南華山之狗耳嶺,西流三十五裏入湞水。又宣溪,在府南八十裏,源出蠃坑,南流入於湞水。○目嶺水,在府東北百裏,水中有石穴如人眼,瞳子黑白分明,下流五十裏入湞水。
  ○平圃鎮府北九十裏。有巡司。又府南百裏有巡司。俱洪武十六年設。○上道營,在府東北。又烏石營,在平圃巡司東三裏。營,在驛西五裏。又有白土營,在府南五十裏。《志》雲:府境又有中堂、蘇渡、亂石、魚梁、磨刀、白芒、簑衣、黃茅、高橋、小坑、連環、土嶺、官村等十三營。
  雞冠寨府北十裏。又北二十裏有老竜寨,又北二十裏有古羊寨,西北三裏又有上窯寨。○白沙堡,在府南。《志》雲:麯江縣境又有總鋪、古羊、白芒、黃金等堡,嚮俱設官兵戍守,以防沿江盜賊。又有幽溪、列溪、葵溪、西山等犭山凡四。
  芙蓉驛在府治東。又新館驛,在府治北。平圃驛,在平圃巡司東。驛,在巡司東。《輿程記》:自南雄府黃塘驛而南,百裏至平圃驛,又百裏而至芙蓉驛,又百裏為驛,又百裏為英德縣之清溪驛。○湞水館,在府城南,宋州守狄鹹建。又有迎山館,在府城東南通津門外麯江亭西偏,為過客憩息之所,亦宋時建。《志》雲:麯江亭,臨江艤舟處也。又東浮橋,在城東門外橫江,長七十丈。又西門外有西浮橋,用舟六十有二。
  英德縣府西南二百二十裏。西南至廣州府清遠縣二百七十裏,東南至惠州府長寧縣百六十裏。漢置湞陽縣,屬桂陽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泰始三年,改湞為貞。齊仍為湞陽縣。梁、陳因之。隋平陳,縣屬廣州,開皇十六年省入麯江縣。唐武德五年,改置真陽縣,屬氵匡州。貞觀初,州廢,仍曰湞陽縣,屬廣州。五代梁貞明中,南漢置英州治焉。宋因之。宣和二年曰貞陽郡,慶元初以寧宗潛邸,升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改為英德路,尋降為州。大德五年,復升為路。至大初,又降為州,以湞陽縣省入。明初降州為縣,又改今屬。城周三裏,編戶九裏。
  ○湞陽廢縣即今縣治。漢置,隋廢,唐復置,元省。《城邑考》:古縣城,在縣北一裏大慶山上。今城宋慶元中所築,後毀。明天順五年重修,七年復築外城。成化三年,增修。正德初,內外二城門皆以石。嘉靖以後,屢經修築。
  含氵匡廢縣縣西七十五裏。漢縣,屬桂陽郡。後漢因之。三國吳改屬始興郡。晉、宋、齊因之。梁置衡州及陽山郡。隋平陳,郡廢,改州曰氵匡州。開皇二十年,州廢,縣屬廣州。唐武德四年,復置氵匡州。貞觀初州廢,縣屬廣州。南漢因之。宋開寶四年,改隸連州,六年,隸英州,又改含氵匡曰含光縣。元屬英德州,尋省縣入州。明初於故址置含光巡司。正德初,修築故城,恃為保障。嘉靖以後,亦屢修復。
  ○南山縣南二裏。以當縣治之南而名。其陰為鳴弦峰,相傳舜南巡時嘗彈琴於此峰。下為涵暉𠔌,𠔌有陽島、飛霞嶺、凌煙嶂、夢弼岩及桃花、棲雲、潛靈三洞。山之陽有蓮花峰,攢簇高聳,如蓮花然。○金紫山,在縣北十裏。石山聳拔,岡脈南出為縣北一裏之大慶山,俗名竜山。其右則綿亙數十峰,自西北徂於南山鳴弦峰,壁立江滸。
  湞山縣北四十裏。縣之主山也。相傳尉陀築萬人城於此,今湞水經其南。又北二十裏有竜頭影山,山勢雄峙,其下石壁玲瓏,臨清溪水,即湞水也。○英山,在縣東二十五裏,州以此名。
  臯石山縣西南十五裏。一名團山。在湞水西,崖壁千仞,猿猴莫上。又西南二十二裏,曰太尉山,一名香爐峽。漢鄧彪嘗至嶺南,召還為太尉,因名。《輿地志》:臯石、太尉二山之間,是為湞陽峽,兩崖傑秀,壁立虧天,昔嘗鑿石架閣,令兩崖相接,以拒徐道覆。由此南出至清遠峽。宋嘉四年,轉運使榮開峽至口,作棧道七十餘間,以便行旅。其下磯石橫截,水勢湍急,名牯牛石,又名抄子灘。《一統志》:牯牛石,在縣南十九裏湞陽峽中,湞水為峽山所束,兩石相抄,故名抄子灘。其下巨石橫截,即牯牛石,為行舟之害。諺雲:過得牯牛抄子灘,寄書歸去報平安。言其險也。○堯山,在縣西四十裏,四面瀑布懸流,傾瀉萬丈。王韶之《始興記》:堯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古大堂基十餘處,謂曰堯故亭,父老相傳堯南巡時登此。
  觀州嶺縣東北五裏。盤礴蜿蜒,登之可望一境。又有湞石,在縣東北二十八裏,一名賭婦石,東枕湞水。又彈子磯,在縣北六十裏,一名輪石山,高數十丈,壁立江滸,崖半有窩,高廣數尺。
  麻寨岡縣西十三裏。唐末黃巢犯境,有虞夫人者,率兄弟及鄉人拒巢於此,賊為之卻。又蛾眉岡,在縣西南五十裏。《志》雲:在舊含氵匡縣南,高三百餘丈,東西望如蛾眉。其西十五裏有石蓮岡,以形似名。又碧落洞,在縣南十七裏,石室深邃,旁有小洞,號雲華洞。南漢主晟嘗假宿於此。《志》雲:洞南二裏又有通天岩,橫岡峻嶺,奇勝萬端。
  ○湞水縣西十五裏。自麯江縣南流經縣北湞山下,西南流出湞陽峽,又西南入廣州府清遠縣界。縣境群川皆流會焉。○氵匡水,在縣西南四十裏。一名湟水。自廣州府連州境東南流入縣界,經廢含氵匡縣,又南流入廣州府清遠縣界,而會於湞水。
  瀧頭水縣南十裏。源出翁源縣翁山,經象岡流至此,亦謂之翁源水,與瀧水合。瀧水,即武水之別名,湞水合於武水,故兼有瀧水之稱。其地險隘。宋潘美伐南漢,由韶州進剋英、雄二州,次瀧頭,劉遣使請和,美疑有伏兵,乃挾使,速渡諸險,是也。○隆水,在縣東六十裏,源出縣東百四十裏之羊嶺,東南入翁源水。又沱水,出縣東南九十七裏茗茶山,北流合翁源水。又縣有風水,出縣北二百裏重嶺下,南流入於湞水。
  清溪縣北六十裏。岑水自翁源縣流入界,經竜頭影山與麯江水合,洑流三灣,環山而瀦,澄澈可鑒,故曰清溪。清溪驛以此名。○滑溪,在縣西一裏,源出縣西旗山,南流合湞水。又桃溪,在縣西四十裏,源出崇山。溪上多桃,因名。又西有桂溪,源出舊含氵匡縣之五山,旁多桂樹,因名。又有鳳溪流合焉。俱註於羅溪。羅溪,即氵匡水之別名也。
  ○氵匡浦關在縣西南。《唐志》:湞陽縣有氵匡浦故關。又清溪鎮,在縣北百裏,有巡司,洪武二年設,有將軍寨、箭筒徑等處,防三板灘諸賊巢,清溪驛亦置於此。又象岡巡司,在縣東百裏。氵匡口巡司,在縣西南五十裏,扼大小羅山、陳、黎二峒之吭。又縣西有氵含巡司,即舊含光縣也,扼五山徑、大小楓林之衝。皆為要害。○湞陽驛,在縣西南四十裏。《輿程記》:自清溪驛南行百裏,至湞陽驛,又一百二十裏而至廣州清遠縣之橫石驛。
  跌牛石營在縣西二十裏。《志》雲:縣境舊有金皂口、虎尾徑、魚梁埠、燕石、麻埠、丹竹徑六處戍兵。嘉靖三十四年,議以跌牛石為適中地,因置營於此,增設官兵,倚為重地。○虎尾徑營,在縣北五十裏,清遠西山犭寇出沒,道每經此,舊有戍兵,後並於跌牛石營,仍調兵駐守。又縣境有大廟、黎峒、殺雞坑、流寨、鹿子磯、波羅坑,及黃寨、大塘、沙口埠、三板灘、望夫崗、石尾、大平等十餘營,又有欖坑隘,俱撥兵戍守。《志》雲:縣境江道,上達韶陽,則有高橋、觀音坑諸營,彈壓上遊;下通廣海,則有口、大小樟、殺雞、蚊蟲諸營,控製湞峽。其犭山則有杉木角、黃茶山。
  樂昌縣府西北八十裏。西至連州陽山縣百八十裏,西北至湖廣宜章縣界百五十裏。漢麯江縣地。梁置梁化縣,屬始興郡。隋平陳,縣屬廣州。開皇十八年,改曰樂昌縣。唐武德四年,縣屬番州,尋屬韶州。今城周二裏有奇,編戶十五裏。
  ○樂昌廢城縣西南二裏。《志》雲:秦時任囂所築,置戍兵於此,後廢。隋為樂昌縣治,後又移今治。《城邑考》:今縣城,洪武二年築。成化三年,復修城瀎濠。弘治九年,因舊城增拓,並以磚石。嘉靖二年以後,屢經修治。
  平石廢縣在縣南。梁置平石縣,屬始興郡。隋開皇十二年,省入梁化縣。《志》雲:縣南五裏有任囂城,昔秦楚之際,南海都尉任囂因中國鼎沸,築此城以圖進取雲。
  ○昌山縣東三裏。有二石山相連,上小下大,如昌字,舊産磬石及紫竹,可為樂器,縣以此山名。又桂堂山,在縣北三裏,宋元兵亂,民倚為險,亦名寨山。北崖有𠔌,産菌、桂。《邑志》:縣東十裏有五將軍山,五峰竦立,如甲胄之士。○周山,在縣北十五裏,一名白石嶺,亦曰寶山,為北達郴州之道。又北五十裏曰九峰山,下有巡司。
  泠君山縣東北三十五裏。泠,亦作靈。高數十仞,周回數百裏,山巔有池,廣十裏,深五尺。其西有竜山,亦幽勝。○監豪山,在縣西六十裏。舊《志》:山廣圓五百裏,接麯江縣界,崖嶺峻阻,其上交柯雲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以瀧水所經也。瀧水懸湍回註,崩浪震山,有新瀧、腰瀧、垂瀧之名,曰三瀧水,皆周府君昕所鑿,甚險峻。亦名韓瀧,以唐韓愈嘗過此也。元邑人張思智任本縣尹,始鑿新瀧東西路。嘉靖二十年,署邑推官鄭文錫復鑿之。今為坦道。《圖經》雲:縣西北九十裏又有蔚嶺,聯絡三瀧,高入雲漢,有徑通郴、桂。上有泉甘冽,俗名六祖泉。
  泐溪岩縣西北三裏。岩有石室,深三丈,廣五丈餘。《道書》以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北五裏泐溪水出焉,南流入武水。
  ○武水在縣西。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境,又東南流入監豪山中,謂之三瀧水,亦曰新瀧。《圖說》:武水環繞縣西,飛湍急,有星瀧、垂瀧、崩瀧、腰瀧、金瀧、白茫瀧,謂之六瀧,又東南下祁門灘,峻急如瞿塘,經縣南入麯江縣界。《志》雲:縣西百四十裏有白石溪水,源出西北衡口嶺,東南流二百裏入武水。
  泠溪水縣東北三十裏。《水經註》:泠水東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晉太元十八年,崩千丈,於是懸澗瀑挂,傾流註壑,頽波所入,灌於瀧水。今泠溪南流四十裏,入於武水,是也。○縈溪水,在縣南三十裏,源出乳源縣北境,東流四十裏入於武水。又滄湖,在縣東南七裏,周圍三十五裏,東通瀧水。
  ○高勝鎮縣東三十裏。有巡司,今廢。又縣北六十裏有九峰巡司,其地四山壁立,稱為險隘。縣西北百二十裏有羅傢渡巡司,在長漣山峽中,有塘口、楊氈二隘,稱天險,惟臨封梅花峒犭宜防。縣西北百六十裏又有黃圃巡司,在山𠔌間,接近楚省,有白石隘、擔????凹隘及更鼓坪隘為防守處。俱洪武中置。
  黃土嶺隘在縣東三十裏,路通仁化縣。又縣東北三十裏有竜山口隘,北三十裏有銅鑼坪隘,西北百裏有象牙山隘,百五十裏有塘口隘,路出宜章縣界。縣南五十裏又有九牛嶺隘,又縣東南五十裏有企岡嶺隘,俱通乳源縣。嚮皆設兵戍守。《志》雲:縣境象牙山、老虎洞等處,舊為賊巢,正德中討平之。又縣東南有梳妝臺,接麯江縣界。又有獅子寨,防九陽犭童寇。皆縣之巨防也。
  仁化縣府東北八十裏,東北至江西南安府二百四十裏,東至南雄府百八十裏,北至湖廣桂陽縣界百五十裏。本麯江縣地。唐垂拱四年,析置仁化縣,屬廣州。天寶中,改屬始興郡。南漢仍屬韶州。宋開寶五年省入樂昌縣,鹹平三年復置。今城周一裏有奇,編戶五裏。
  ○仁化舊城縣北百三十裏。《志》雲:尉陀自王南越,築城於此。唐垂拱中,置縣於仁化鄉之走馬坪,在古城南二十裏。宋鹹平中,改置縣於光澤鄉,即今治也。成化四年,始築土城,尋復增修,以磚石。
  ○廉石山縣北二十裏。縣之主山也。相傳黃巢過此,投槍竿於石罅中,至今不朽。又駱駝山,在縣東一裏,下臨深潭,環繞縣治。○涼傘山,在縣南十五裏,山形圓聳。《志》雲:縣南十裏有書堂岩,壁立千仞,岩竇隱見,無路可攀。又南五裏即涼傘山也。山南七裏曰錦石岩,石壁斑斕,望之如錦,分上、中、下三岩,宛若堂殿。其徑灣環,直上千餘級,夾道杉鬆,高凌霄漢,幽勝並於武夷。岩前有錦江,分流為錦石溪。
  青雲峰縣北五十裏。高聳凌雲,一水縈回,四山環拱。又北十裏曰康溪嶺,康溪水出焉,西流五十裏合於滇水。○吳竹嶺,在縣西北三十裏,吳溪水出焉,下流亦入滇水。又七裏徑,在縣西七十裏,徑長七裏,通樂昌縣。
  ○會湞水在縣治南。源出廉石山,流經錦石岩,為錦江水,又西南流會於湞水。○扶溪水,在縣東北百裏。《志》雲:源出南安珠子山,經左瀧嶺,東南流百八十裏,合湞水。今縣東北五十裏有紫嶺,扶溪經其下。一云縣東三十裏有潼陽溪,即扶溪下流也。經縣南六十裏有潼夾石,二石並峙,潼水經其中,又西南合於湞水。
  恩溪縣北百裏。《志》雲:源出湖廣郴州界,入縣境,註於湞水。又有合溪,在縣北五十裏,源出康溪東平嶺,北流與湞水合。
  ○扶溪鎮在縣東北五十裏紫嶺下。有巡司,接江西南安府界,洪武七年設。又恩村巡司,在縣北八十裏,地名城口,接湖廣郴州界。○高岡堡,在縣東北十裏。又平安營,在縣東北五十裏。盤石營,在縣東五十裏。其相近者又有厚塘營,縣北七十裏又有水西營。《志》雲:縣東南五十裏有繁華堡。
  風門凹隘在縣東北。又赤石徑隘在縣西四十裏,七裏徑隘在縣西六十裏,長江隘在縣北七十裏,城口隘在縣北百三十裏。《志》雲:縣境又有界牌、洞口、百步、水頭等營,皆有官兵戍守。
  乳源縣府西百裏。東南至英德縣百五十裏,西北至連州陽山縣二百裏。本麯江、樂昌二縣地。宋乾道二年,析置今縣。今城周一裏有奇,編戶四裏。
  ○乳源故城縣東十裏,地名虞塘。宋乾道二年,以韶州諸縣水道不通,因置縣於依化鄉花村頭津口。明年,築土城,其後屢為賊毀。明洪武初,遷於洲頭津,修築土城,即今治也。天順六年,改以石,瀎濠環之。成化十七年以後,屢經修築。
  ○雙峰山縣西二裏。有兩峰對峙。又縣治北一裏有鐘乳嶺,一名豐岡嶺,形如臥象,縣之主山也。山腰有岩穴,穴中有水南流,産鐘乳充貢。成化初,督臣韓雍奏革。○文秀山,在縣南五裏,有三峰尖聳。
  雲門山縣東北十裏。盤礴高峻,常興雲霧。又風門山,在縣西十五裏,兩山夾立,中通一路,風從中出。又縣西百三十裏有石城山,高三十餘丈,峙立如城,盤回如竜,一名石竜山。
  臘嶺縣西七裏。高四百餘仞,周三十裏,脈接風門山。郴州騎田嶺,為五嶺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臘月,因名。一名支嶺。○關春嶺,在縣西二百二十裏,路通宜章,即古入京之道。
  ○洲頭水在縣城南。源出雙峰山,東北流入麯江縣境,註於湞水。又小溪水,在縣西,源出臘嶺,南流經文秀山,復北流至縣前,入洲頭水。又紫瀧水,出縣東三十裏三峰石,亦流合洲頭水。
  ○武陽鎮縣西二百七十裏。有巡司,司前有武陽渡。○風門關,在縣西風門山下。又有小梅關,在縣西三十裏。《志》雲:縣北百八十裏有白花營,東十五裏有天德寨。
  分水凹隘縣南百二十裏。又高車嶺隘,在縣西北百七十裏。舊《志》:縣北有平頭隘,又有黃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陽山縣。《圖說》:縣境有高車、坪址、青石、深莊等十四隘。中間若黃公嶺、沿沙隘,與跳石、高車俱犭民錯雜。其西山、牛婆洞,與湖廣宜章及陽山縣接壤,舊皆賊巢也。
  翁源縣府東南九十裏。東南至惠州府河源縣二百五十裏,東北至江西竜南縣三百裏,北至南雄府始興縣百三十裏。漢桂陽郡湞陽縣地。梁置翁源縣,尋又置清遠郡治焉。隋平陳,郡廢,縣屬廣州。唐武德五年,置氵匡州治此。貞觀初,州廢,縣屬韶州。宋因之。元大德五年,改屬英德州。明初仍屬韶州。今城周二裏有奇,編戶二裏。
  ○翁源故城《志》雲:縣治至明初凡六徙。一在今縣東北六十裏安陽裏之羅江,一在今縣北五十裏之下窖,一在麯江縣南百裏之巡司,一在今縣西北四十裏岑水之東,一在今縣東南四十裏之細草岡。洪武初,建縣於長安鄉,即今治也。《城邑考》:縣城,元末嘗築土城。天順六年,改築磚城。成化三年以後,屢經修繕。
  建福廢縣縣東五十裏。宋宣和三年,析麯江、翁源二縣地,置建福縣,屬韶州。建炎初省。
  ○寶山縣北二十五裏。山産銅礬,高千仞,周百餘裏,巔有巨石,下有池環繞,左右東岩出泉,深不可測,岑水蓋源於此。又北三十裏為九麯嶺,盤旋凡九,旁有耽石泉,高山絶頂,巨石倚空,飛泉瀉落,為絶勝處。唐時有僧耽玩不捨,泉因以名。
  靈池山縣東百二十裏。亦曰翁山。壁立千仞,巔有石池,池中有泉八,曰涌泉、溫泉、香泉、甘泉、震泉、竜泉、乳泉、玉泉,乃翁溪之源,所云八泉匯而為池者也。相傳有老人隱此,故山溪俱以翁名。又東十裏曰利山,一名甲子山。又東五十裏曰鐵山,山出鐵,接惠州府河源縣界。《志》雲:縣東南八十裏又有紙山,産竹可造紙。
  狗耳嶺縣西北九十裏。兩峰並立,狀若狗耳,曹溪水出焉,即南華山之支嶺也,與麯江縣接界。又梅岩,在縣西十三裏,深邃紆麯,容數百人。《志》雲:宋天聖間,邑人梅鼎臣者讀書於此,因名。○白石岩,在縣東南七十裏,石室高敞,可容千人,秉炬窮入,深逾數裏,有泉下滴,味極香冽。
  羊徑縣北七十五裏。兩崖對峙,岑水中流,石徑二十餘裏,險峭麯折,不亞羊腸。舊《志》:嶺南每深山窮𠔌,中通一路,即謂之徑。縣境萬山環合,兩壁屹峙,以徑名者甚衆,羊徑其最著者。縣東三十裏又有猿騰徑,亦深險。又東十裏曰書堂石,在羅江瀧水中,高九十丈,周圍五裏。唐邑人邵謁讀書於此,因名。羅江瀧水,即翁溪水也。嶺南水石相激處,多謂之瀧。
  ○翁溪在縣東。源出靈池山,西南流二百四十裏至英德縣,合於湞水,所謂瀧頭水也。○岑水,在縣北。源出羊徑,一名銅水,可浸鐵為銅。水極腥惡,兩旁石色皆赭,不生魚鱉禾稼之屬,與麯江縣膽礬水同源而異流,入英德縣界,會於清溪水。
  ○桂丫山鎮縣東百二十裏。有巡司,洪武初設。又縣東百四十裏有黃峒巡司,舊為賊巢,弘治十四年設,後改入興寧縣,萬歷中革。○三華鎮,在縣北三十裏三華山下。有城,嘉靖中築,控製諸隘,為保障。又有大功橋,路通麯江。又麻砂寨,在縣東南五十裏。又東南有李坑、黃茅二隘,通惠州府河源、和平二縣界。
  南北嶺隘縣東百八十裏。又縣東百二十裏有鼕桃嶺隘,百五十裏有銀場徑隘。又有桂丫山、鼕瓜嶺、佛子凹等隘,皆在縣東百二十裏。相近又有甲子、道姑岩等隘,俱與惠州府河源縣、南雄府始興縣、江西竜南縣接界。○梅花隘,在縣東南百二十裏,亦接河源縣境。又縣東北百九十裏有畫眉隘,亦接竜南縣境。又九麯隘,在縣北三十裏,路出麯江及英德縣。《志》雲:縣東李村有人頭徑、花瓶徑,路通惠州府長寧縣。又縣北九十裏有開場裏鐵場,其地有天子嶺,亦險峻。
  附見:
  韶州守禦千戶所在府治東南,即元萬戶府舊址也。明初為韶州衛,洪武初改為所,屬清遠衛。
  ◇南雄府東至江西信豐縣界二百四十裏,東南至江西竜南縣界三百裏,西南至韶州府二百九十裏,西北至湖廣郴州三百五十裏,北至江西南安府百二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三百裏,至京師六千七百四十五裏。
  《禹貢》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屬南海郡。漢兼屬桂陽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屬始興郡。宋屬廣興郡。齊復屬始興郡。梁屬安遠郡。隋屬廣州。唐屬韶州。五代初,南漢置雄州。宋開寶四年,曰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也。宣和二年,又賜郡名曰保昌。元曰南雄路。明初改為南雄府,領縣二。今因之。
  府當庾嶺要口,為南北噤喉。秦王翦降百越,謫戍五萬人守五嶺。漢武平南越,遣楊僕出豫章,下湞水,即此地矣。南漢置雄州為北面重鎮。宋末,叛將呂師夔以元軍度嶺,敗宋軍於南雄,遂取韶州。舊《記》雲:州以雄名者,蓋控帶群蠻,襟會百越,嶺南氣息,仰此一州也。
  保昌縣附郭。晉始興縣地,屬始興郡。隋屬廣州。唐屬韶州,光宅初,始置湞昌縣,仍屬韶州。南漢置雄州治此。宋以仁宗嫌名,改為保昌。今編戶四十四裏。
  ○湞昌廢縣在府治東。唐縣治此。宋曰保昌。《城邑考》:郡有古城,僅環府治。宋皇四年,始開拓之。元至正十七年,因故址重修。明洪武初,增繕土郭,名曰鬥城。尋以舊城淺隘,於東門外增築土墉,名曰顧城。成化四年,以磚石。七年,又於城北築土城,沿河俱設木柵。十四年,鬥城為西河所决,復營治之。弘治十一年,流賊穴入土城,明年復修築。正德三年,並以磚石,九年城始就。其南面濱江,仍周以木柵,謂之新城。三城共有門七,周六裏有奇。
  大庾廢縣在府北。本始興縣地。《志》雲三國吳嘗置斜階縣,屬始興郡,似誤。一云蕭齊置正階縣,梁並入始興也。《隋志》:梁置安遠郡,屬東衡州。隋平陳,改郡置大庾縣,屬廣州。開皇十六年,廢大庾入始興縣。《新唐書》始興縣東北有安遠鎮兵,開元中置,蓋在大庾嶺上。
  ○大庾嶺府北六十裏。一名東嶠,以在五嶺最東也。漢初為南越之北塞。武帝討南越時,有將軍庾姓者築城於此,因名大庾嶺。由豫章趣嶺南,此為噤喉之道。唐開元四年,詔張九齡開新道於此,自是益為坦途。大庾而東南四十裏,又有小庾嶺,間道所經也。詳見江西重險大庾。
  州案山府南二裏。狀如馬背,一名金馬山。又三峰山,在府西十裏,三峰並峙。○巾山,在府北三十裏,郡治主山也。端正如巾凌,江水繞其南。巾山之東為威鳳岡,高聳軒舉,形如翥鳳。
  天峰山府東北八十裏。山形陡峻,高插霄漢,有泉出焉。兵亂時,鄉民多避難於此。其東十餘裏曰洪山,高數仞,周圍五十裏。《志》雲:府東北百二十裏有油山,高數十仞,其勢突兀,旁有一小穴出油,人取以為利。又東三十裏曰馮大山,形勢高聳,山頂寬平,可容千人。○青嶂山,在府東南四十裏,翠阜屹立,鬆檜陰翳,瀑布潺,稱為奇勝。
  楊歷岩府西北二十裏。山巔方廣百餘丈,前後皆奇峰怪石,飛泉瀉空。相傳漢樓船將軍楊僕曾經此,因名。又仙女岩,在府東北百裏,一名闞象山,鬆檜蔚翳,泉石潺,如仙女之秀麗,因名。
  ○湞水在府城西。一名保水。源出大庾嶺,東南流,復折而西南至城西,與凌水合,又繞城而南出,入始興縣界,縈回城邑如腰帶然。詳見大川北江。
  凌江水在城西北。源出府西北百餘裏百丈山,南流,繞巾山西麓而南出,至城西合於湞水。宋天禧中,保昌令凌皓鑿渠堰水灌田,因名。又昌水,在府北三十裏,源出江西信豐縣界,西流入境,合於湞水。《志》雲:縣舊名湞昌水,湞水、昌水合流也。又有長圃水,在府東北四十裏,亦出大庾嶺,流合湞水,一名長浦水。○鰱水,在府西北四十裏,源出凌江,流合湞水。又修仁水,在府南三十裏,亦流合於湞水。
  五雲瀧府西北四十裏。群峰險峻,泉水潺,飛流麯折,高下成潭,深不可測。相近又有九牛瀧水,自山巔飛註深潭,響應遠近。○葉陂,在府北,明初守臣葉景竜開以灌田,因名。
  ○梅關在大庾嶺上。兩崖壁立,道出其中,最為高險。或以為即秦之橫浦關也。舊《志》:府東北四十裏有秦關。《南康記》:大庾嶺橫浦有秦時關,後為懷化驛。蓋橫浦關,秦所置也。唐、宋以來,謂之梅關。明成化中,好事者更為嶺南第一關。今亦詳見江西重險大庾嶺。○????關,在府城南。明天順二年撫臣葉盛奏置,以榷????稅。成化以後,屢經修葺。《志》雲:府南有太平橋,跨湞江上,橋之南即????關也。
  小梅關在府東北四十裏小梅嶺上。山徑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竜南、信豐等處,賊每由此窺竊往來。舊有土城,恃為限蔽。嘉靖三十四年,賊從此突入,尋復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砌磚城,東西二十餘丈,與新城相為形援。萬歷以後,屢經修築。又中站遞運所,在梅嶺東,去府城七十裏,與江西南安府接界。嘉靖三十六年,盜賊出沒於此,劫掠商賈,因與南安府共築城垣,設兵戍守。其城阻溪負嶺,周不及一裏。
  平田鎮府東南百裏。有巡司,洪武二年置。又百順巡司,在府北百裏,洪武十年置。《志》雲:府北又有紅梅巡司,洪武十六年置於梅關下,後遷火徑村,與中站相近。○平田凹隘,在府北。又有紅梅、新茶園二隘,極險峻。府東有南畝、楊婆嶺等隘,西有百順側、舊百步等隘。《志》雲:舊百步隘山,最深僻。又有舊茶園隘,則南雄通道也。楊婆嶺隘,臨九渡水,為兵衝之地。府東南又有鼕瓜隘。其地有犁壁山,近竜南賊巢。又東有上瀧頭隘,亦賊境要口也。縣境又有不勞石及白石岡等隘,嚮俱設兵哨守。
  葉田口在縣東南。《志》雲:平田司相近有葉田等六口子。又有林溪、石閑、塘源等三口子及紅地村口子,與百順司相近。北坑村及趙坑口子,與紅梅司相近。又修仁堡,在府南。又有古塘、塘角、界灘等堡。俱江防巡哨處也。
  凌江驛在府城南。《志》雲:宋置寄梅驛,取江淹庾嶺折梅逢驛使之語。明改曰凌江驛。又黃塘驛,在府南。宋置沙水驛,在沙水鎮。明改置今驛。《輿程記》:自紅梅關六十裏至凌江驛,下水九十裏至黃塘驛,又百裏至韶州府境之平浦驛。
  始興縣府西南百十裏。西南至韶州府麯江縣百十裏。漢豫章郡南野縣地。三國吳置始興縣,屬始興郡。晉、宋因之。梁末置安遠郡,兼置東衡州。隋平陳,郡廢,改置廣州總管府於此。開皇末,廣州移治南海,縣仍屬焉。唐屬韶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改屬南雄州。今城周不及二裏,編戶七裏。
  ○始興故城在縣東北。三國吳置縣治此。晉以後因之。梁承聖中,置東衡州,授歐陽為刺史。時衡州治含氵匡,故以此為東衡州也。陳大建初,廣州刺史歐陽紇叛,攻衡州,即此。隋改置廣州,尋移治南海,並移縣於今治。《城邑考》:縣舊無城,明天順中始築土垣。成化十一年,以磚石。十八年以後,相繼增修。
  ○丹鳳山縣北五裏。其峰如戟,為縣主山。相傳梁天監中,有鳳集此。又九鳳山,在縣西二十裏,一名天柱峰,奇峭秀拔,高插霄漢。相傳梁天監中,有九鳳來集。○機山,在縣南十裏,一名玲瓏岩。平地石峰屹立,有二石室高大如屋,竅戶相通。《志》雲:山有下三岩、上三岩,皆絶勝。
  謝公山縣南三十裏。峰巒聳拔,獨高諸阜。昔有謝姓者隱此,因名。又白牛山,在縣東南三十裏,其勢昂聳,與謝公山對峙。又桂山,在縣北百裏,林𠔌深邃,桂樹森立,張九齡故宅在焉。○塔嶺,在縣西十裏,巍然聳峙,上有浮圖。
  ○湞水縣西十裏。自保昌縣流入境,又西南流入韶州府界,亦謂之始興江,縣境群川悉匯入焉。○躍溪水,在縣東四十裏,源出江西竜南縣界,流入境。又有杜安水,在縣東北三十八裏,源出江西信豐縣,流入境。俱西流會於湞水。
  斜階水縣南百三十裏。源出麯江縣東南界丹桂嶺,北流至縣西,與湞水合。又肥水,在縣西南十五裏,源出麯江縣雲溪嶺,東北流會於斜階水。○清化水,在縣南百二十裏,源出翁源縣界,東北流至縣東,合於朔水。《志》雲:朔水出江西竜南縣界,流經縣東四十餘裏,又南合清化水,月朔則漲,至晦則減,因名。亦西註於湞水。
  墨江水縣西十五裏。《志》雲:源出翁源縣界,水色如墨。又有官石村水,亦出翁源縣界。下流皆入於湞水。又涼水,在縣東南三十裏,自江西信豐縣界竹嶺分流,經白牛山下,合清化水。舊《志》雲涼水流合斜階水,恐誤。
  ○黃塘鎮在縣東北五十裏。有巡司,洪武二年設。《志》雲舊置於東北四十裏瓔珞鋪,尋移於黃田鋪,即今司也。又清化徑巡司,在縣南百裏,洪武十五年置。○黃田隘,在縣東北。《志》雲:縣東南有河溪、桂山丫二隘,縣東有花腰石、沙田二隘,西南有揚子坑隘,西北有上臺隘。又有涼口隘,當河溪、桂山丫、花腰三隘之會。豬子峽隘,當沙田一路之衝,而河溪為東南險要,沙溪為東北險要,揚子坑為西南要會,防禦最切。又有界灘、斜潭、江口、水口諸哨堡,則江防所係也。
  附見:
  南雄守禦千戶所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隸清遠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