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春秋   》 第三捲·第三十五章 盧溝獅怒      劉鳳舞 Liu Fengwu

  周恩來、楊虎城、於學忠、王以哲、何柱國等,在王以哲住所召開三位一體會議。於學忠是張學良手諭裏指定的東北軍負責人,王以哲、何柱國派人把他從蘭州接來。他在1月31日晚上來到西安,便參加了這次會議。少壯派急於知道會議結果,便坐在隔壁堂屋裏旁聽。
  王以哲道:“和也好,打也好,要快快决定。和平撤退的條件已經與顧祝同談妥了,這樣猶猶豫豫僵持着是有危險的,是軍事上最忌諱的。”
  於學忠接着說:“我看還是根據鼎芳(王以哲)的意見,和就和了罷。要打,我的隊伍在蘭州一下子拉不過來。”
  何柱國表示同意王以哲、於學忠的意見。
  楊虎城道:“從道義上講,應當主戰,我們十七路軍是不打算撤退的。現在張副司令不回西安,我是壓不住陣的。我們十七路軍在捉蔣、放蔣以至釋放軍政大員、放走飛機等一係列問題上,都跟東北軍兄弟采取一致行動,現在又怎麽能例外呢!既然你們現在堅持撤兵,我們就聽從你們的意見,和平解决罷。”
  周恩來很為難地說:“我們以你們兩方的意見為意見。不過我想提請你們雙方都要高度註意自己內部的團结,耐心說服你們的部下,否則,恐怕還會生出枝節,形成想不到的風波。”
  少壯派群情激憤,孫銘九、苗劍秋、應德田、何鏡華、劉啓文、鄧玉琢、於文俊、商亞東、文英奇、杜維綱,王協一等等36人於2月1日晚聚會。他們認為不救張學良的不是楊虎城,也不是中共代表團,而是東北軍的將領王以哲、何柱國。於是他們遂作出决定:於文俊帶一排人槍殺王以哲,商亞東、王協一帶一排人槍殺何柱國,派人殺害宋學禮、徐方、蔣斌等,派人看守住於學忠,阻止他飛返蘭州,同時在街道貼出除姦標語。
  2月2日凌晨,於文俊帶領一排人奇襲王以哲住所,於文俊帶着排長闖進王以哲臥室。病在床上的王以哲聽見槍聲,手槍又不在身邊,情知不妙,索性坐起來。於文俊對王以哲拱拱手:
  “軍長,學生對不起你了!”
  舉槍對王以哲連發十幾槍,王以哲身中9槍而亡。
  商亞東、王協一帶人去何柱國住所,結果撲了個空。原來何柱國見局勢嚴重,怕被少壯派暗殺,便躲在楊公館內,請楊虎城保護。
  少壯派數人又衝進周恩來的辦公室。周恩來見他們氣勢洶洶的樣子,便明白了來意。他霍地站起來嚴厲訓斥道:
  “你們要幹什麽?你們以為這樣幹就能救張副司令回來嗎?不!這恰恰是害了張副司令。你們破壞了團结,分裂了東北軍,你們在做蔣介石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們是在犯罪!”
  這幾個青年軍官氣焰頓斂,低頭不語。周恩來又進一步開導他們認錯。他們自覺慚愧,流着淚跪下認錯請罪。
  王以哲被殺,謠言蜂起。國民黨特務惡意挑撥,說少壯派殺王是受共産黨指使的,共産黨要殺一批軍長、師長,打出紅旗。
  周恩來不顧個人安危,帶着李剋農、劉鼎來到王以哲的傢裏,這時離王以哲被害衹有一個小時,他們是最早趕到的,傢中亂成一團。周恩來安慰王夫人說:“王將軍是東北軍的元老功臣,也是我們黨和紅軍忠誠的朋友。是他最早溝通了我們和張將軍的關係,親自參加我們和張將軍的延安會談,在這次兵諫中,他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種友情我們黨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他的功勞,中國人民也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他不幸被殺,這不僅是東北軍的損失,也是全國老百姓的損失!”
  周恩來邊說邊流眼淚。說完便迅速幫助搭起靈堂,料理後事。這消息傳出後,東北軍高級將領深受感動,解除一些人對共産黨的誤會。
  王以哲被害激起東北軍官兵的憤慨,駐防在渭南的東北軍立刻調轉槍口嚮西安開拔,前鋒到達臨潼。他們提出:孫銘九等必須離開西安。
  楊虎城同周恩來派人找孫銘九等,問他們何以自處。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經過徹夜商量,提出3個方案:第一,他們3人引咎自戕;第二,自首投案,聽憑處理;第三,將他們送到紅軍中去。周恩來考慮到少壯派在發動西安事變中是有功績的,他們錯殺王以哲的動機還是想拯救張學良,不能隨便犧牲他們,毅然地决定不避襢護少壯派的嫌疑,把他們送到紅軍駐地。周恩來遂派劉鼎護送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文英奇以及同志會的幾個人去雲陽鎮。
  何柱國密令繆澄流、劉多荃分頭對少壯派進行嚴格搜捕。於文俊被剖腹挖心,已晉升為少將旅長的高福源與槍殺王以哲之事毫無關係,劉多荃卻認定他是少壯派,即派人將他暗殺。這位有膽有識的愛國將軍,不明不白地犧牲了。
  蔣介石很快將東北軍的幾個軍調往豫南、皖北、蘇北地區,駐地分散,不相統屬,均直接歸軍政部管轄,從而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蔣介石因兵諫剛剛過去,不便立即公開地對楊虎城下毒手,他一方面差顧祝同對楊甜言蜜語,拉攏言歡、緩和對抗情緒;另方面以極其隱秘的方式佈置特務,尋找第三者暗殺楊虎城。
  陳立夫找到曾被楊虎城槍斃的西安大紳褚小毖之子褚竜吟談話,極力鼓動他為父報仇:“具體事情有人替你幹,衹要你出面承認你是為父報仇就行。”不料褚竜吟頗有正義感,一口回絶了。特務對他恫嚇,他便從南京逃回陝西富平鄉村犧身。特務又策動被楊虎城處决的地方武裝頭子甄士仁之女甄芝彥,為父報仇。甄芝彥潛至潼關,進步學生彭毓泰偶然得知此事,良言規勸,曉以大義,甄芝彥迷途省悟,特務的陰謀又一次破産。
  3月底,蔣介石命楊虎城出國考察。蔣介石對付有才幹的地方將領,第一步是調離部隊,削其兵權。沒有了兵權,第二步便可以任意處置了。
  楊虎城在蔣介石的逼迫下於6月29日前往歐美考察,11月回國,他途經香港時,周恩來派張雲逸去看他,建議他直赴延安,免遭蔣氏暗算。楊虎城婉拒,執意要去南昌見蔣。楊虎城到了南昌,即被特務逮捕,1949年被殺害。張學良被蔣押送到臺灣監禁,此是後話。
  汪精衛於1937年1月21日抵達香港,受到國民黨中央所派的代表邵力子、周佛海、周啓剛等人的迎接。邵力子和周佛海原都是共産黨上海發起組成員。邵力子在加入共産黨上海發起組之前,就是國民黨員,因此,他在1926年脫離了共産黨,1931年任陝西省主席,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派蔣鼎文接替了他的職務。周佛海曾是中共“一大”代表,1924年他接受了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戴季陶之約,任宣傳部秘書,不久便脫離共産黨。1926年之後,周佛海反共投蔣,並成為蔣氏的智囊團人物和國民黨的“理論權威”之一。
  汪精衛在邵力子、周佛海等人陪同下,來到南京。1937年1月20日,汪精衛就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並主持會議,决定2月15日召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中共得知國民黨即將召開五屆三中全會,便於2月10日發出緻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著名的停止內戰、團结抗日的5項要求和4點保證,促使國民黨改變政策。
  2月15日,國民黨三中全會開幕,汪精衛在開幕詞中不再提“消滅中共”和“抗日必須統一”的濫調,而提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收回已失的領土”。但蔣介石又提出“根絶赤禍案”,這使大部分與會者不知所以然,他們不知蔣介石到底玩什麽花樣,他一會兒講再也不打內戰了,一會兒又“討赤”。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不敢吭聲,但一些愛國元老卻仗義執言了。
  會上,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同親日派展開激烈的爭論。宋慶齡領銜,和何香凝、馮玉祥、張人傑(張靜江)、李石曾、孫科、鹿鐘麟、李烈鈞、梁寒操、經亨頤等13人聯名提出“恢復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宋慶齡又發表了《實行孫中山的遺囑》演講。她精闢的分析、激昂的情緒,感染了很多人。李宗仁嚮大會提交了《抗日救亡之方案》。
  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局面基本形成。
  國民黨三中全會後,持續一年的國共談判進入高級階級,周恩來先去杭州、後去江西廬山,同蔣介石談判。蔣介石反反復復,先是講了許多好話,說共産黨有民族意識和革命精神,是新生力量,承認由於國共分傢,致使十年來革命失敗,造成軍閥割據和帝國主義者占領中國的局面。但不久,他花樣翻新,要把共産黨“溶化”於國民黨之中,要求毛澤東、朱德離開紅軍出國留洋。此時的中國共産黨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不再上蔣介石的圈套,毛澤東在1936年到1937年8月先後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軍事的和哲學的著作。雖然談判一時未能達成最後的協議,但內戰卻早已停止,紅軍也得到了接濟。
  正當國共兩黨拖拖拉拉談判之際,不料日軍製造了“七七”盧溝橋事變,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
  日軍在事變前,於6月6日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別開生面的“鴻門宴”。這天上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長鬆室孝良、顧問鬆島、櫻井在懷仁堂舉行宴會,中方出席的有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29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北平市長秦德純,第37師師長、河北省主席馮治安,第37師110旅長何基灃,第38師114旅旅長董升堂,獨立第28旅旅長李致遠等。日方除鬆室孝良等人參加外,日軍駐北平附近部隊的連以上軍官都參加了。
  酒過三巡之後,鬆島起立,始而舞蹈,繼而舞刀。秦德純見狀,附耳對董升堂說:“事急矣,你是打拳呢,還是要刀?”
  董道:“先打拳,後耍刀。”說罷跳到大廳中間,先打八卦拳,後劈起刀來。李致遠也跳出來打拳。
  何基灃跳上桌子高歌道:“黃族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種自相殘,坐教歐美着先鞭。不怕死,不愛錢,丈夫决不受人憐。……”
  日本人又把宋哲元、秦德純高舉起來戲耍。29軍軍官也把鬆室孝良、鬆島高舉起來。一時席間空氣萬分緊張,有一觸即發之勢。鬆室孝良纔講了一番“親善、友好”的鬼話,不歡而散。
  7月7日,駐豐臺的日軍要求穿過宛平城到長辛店舉行軍事演習,並以盧溝橋為假想敵陣地,遭到29軍駐地部隊拒絶。
  盧溝橋是北平地區最古老的石橋,橋西南與長辛店相距6公裏,東與豐臺相距7公裏。它聯絡着平廣、平包、平山3條鐵路幹綫,是北平以至整個華北通嚮南方的咽喉要地,自古以來,為兵傢必爭之地:“盧溝石橋天下雄,正當京師往來衝。”盧溝橋離北平城僅20裏。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曾到那裏進行了精心策劃。
  7月7日晚,駐豐臺日軍第一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帶領嚮宛平城進發,以盧溝橋為假想攻擊目標,舉行軍事演習。那日本軍稱中國軍隊開了槍,他們丟了一個軍士,要求入宛平城搜查,中國守軍不允,日軍便於7月8日晨5時許炮轟宛平城,舉世震驚的盧溝橋事件爆發。
  7月8日,日軍以優勢兵力嚮宛平縣城大舉進犯,我駐軍部隊英勇奮戰,打退日軍多次猖狂進攻。何基灃旅長嚮士兵們說:
  “國傢多難!民族多難,吾輩受人民養育深恩之軍人,當以死報國,笑臥沙場,何懼馬裹屍還?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
  38歲的何基灃作戰勇敢,機智多謀。他有兩個團的兵力,其219團團長吉星文已率全團同日軍交火,220團駐在西宛,他命220團團長謝世全說:
  “謝團長,今天你拿不下鐵路橋,就別想來見我!”
  30多歲的謝世全大刀一揮,如同猛虎下山,帶領戰士出發了。謝世全團在音廟附近殲滅敵人一個連,並在盧溝橋地區反復拼殺,擊斃日軍指揮官鬆遊上將。
  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武裝進攻中,玩弄“談判”而奪取平津以至囊括華北的陰謀。它宣稱華北事件可以“局部解决”,對宋哲元采取威逼和誘降兼施的辦法。宋哲元在日本的欺騙下,進行一次又一次無法滿足日本侵略要求的談判。日寇在這樣的煙幕下,積極地策劃大規模的侵華戰爭。7月11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召集了緊急內閣會議,16日即調動10萬陸軍來華;17日,東京“五相會議”、又議决動員侵華日軍40萬。以東條英機為參謀長的關東軍,捷足先登,北寧路每天都有滿載關東軍的兵車自東北絡繹開進關內,從海道送來的大批日軍也由塘沽口緊急登陸,熱河省的日軍也經古北口開至北平近郊。在空軍方面,日本除了集結在天津東局子飛機場的飛機以外,還在塘沽附近修築了空軍基地,每天派出飛機在北平上空和平漢路沿綫偵察。日本援軍調齊後,開始大舉進犯。
  7月21日,日軍炮擊宛平縣城及長辛店一帶,25、26日,炮擊廊坊。同時,日軍分乘30餘輛汽車,企圖從北平廣安門外衝進城內。28日,日軍猛攻南苑和北苑,並以飛機輪番轟炸。
  29軍副軍長兼教導團團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率2000餘人的部隊守衛南苑。在敵密集炮火之下,處境極為不利。面對強敵,佟、趙二人决定誓死堅守,他們指揮部隊英勇抗擊。7月28日由晨至午,戰鬥激烈,雙方損失慘重。下午,佟麟閣等奉命率部嚮大紅門轉移,中途被日軍包圍,乃揮師繼續與敵人苦戰。佟麟閣在指揮右翼部隊嚮日軍突擊時,被敵機槍射中腿部。部下勸他退下,他執意不肯,說:
  “情況緊急,抗敵事大,個人安危事小!”
  佟仍率部激戰。敵機又來狂轟濫炸,他頭部受重傷,流血過多,英勇殉國。
  趙登禹師長在激戰中右臂中彈,仍繼續作戰。不久,他腿部等處亦受傷,傳令兵要背他下火綫,他對傳令兵說:
  “不要管我,北平城內還有我的老母親,告訴她老人傢,忠孝不能兩全,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對得起祖宗!”
  趙登禹率部突圍北走,車行到黃亭子,趙被日軍伏兵擊中胸部,壯烈殉國。佟麟閣、趙登禹為國犧牲的噩耗傳往全國,激發了軍民抗日復仇的義憤。南京國民政府發佈褒揚令,追贈佟麟閣、趙登禹為陸軍上將。
  宋哲元於28日晚自北平逃往保定。30日,日軍占領北平、天津,並繼續嚮華北和全國進攻。
  蔣介石翻來覆去地睡不着,腦海裏思潮洶涌翻滾。他把心腹要員召到廬山共商大計,張群嚮他獻出“和必亂,戰必敗,敗而言和,和而後安”4句話來。張群見蔣氏不太明白,便解釋說:
  “第一句‘和必亂’,如果我們反對延安共産黨抗戰,那麽老百姓當然擁護延安。我們內部也必發生嘩變,中國就會大亂,這對蔣委員長和我們大傢都非常不利;第二句‘戰必敗’,就是說我們同日本開戰,我們必敗無疑。3日亡國論,7日亡國論,這都是不容置辯的名言;第三句‘敗而言和’,就是說目前不能同日本言和,因為那樣做不僅全國民衆和延安方面都不會答應,而且還會引起國際的詫異。等同日本打了敗仗,吃了虧,遭到慘敗,大傢認輸了,認錯了,到那時,敗而言和,就沒有人敢講一句反對的話,如果共産黨反對,那就讓日本去收拾他們好了;最後一句話‘和而後安’,我們打了敗仗,同日本和談成了。好!到那時候,我們同日本不再是敵人,而是朋友,再讓我們的朋友去收拾我們的冤傢共産黨。共産黨一解决。國傢不就可以久治長安了嗎?!”
  蔣介石聽罷張群的話沉默良久,爾後大笑道:“好好好,這簡直是十四字真言!”汪精衛發出狂熱的喝彩:“妙哉!妙哉!嶽軍兄不愧是黨國的智囊星。”
  蔣介石自從得了“十四字真言”,好像吃了靈丹妙藥一樣,自覺心裏有了底,從而精神大振。
  全國人民要求對日抗戰的怒潮,席捲全國。特別是中國共産黨、全國愛國將領、民主人士力主抗戰,蔣介石纔不得不發出較為強硬的講話:“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的决心。”
  8月12日,在南京召開國民黨最高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蔣介石主持會議。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首先發言,說:
  “敵強我弱,中日雙方軍事力量過於懸殊,特別是缺乏裝備,抗戰前途令人憂慮。”
  周恩來不同意何應欽的意見,道:“不錯,日本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組織力量在亞洲是一等的,這是它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條件。但是,日本國度比較小,先天不足,人力、軍力、財力和物力都感到缺乏。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具有退步性和野蠻性。它雖然和法西斯國傢相勾結,但失道寡助,不會得到國際上的援助。中國的軍事、經濟和政治組織力量都不如日本。但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可以進行長期戰爭,且進行的是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堅持長期全面抗戰,必獲勝利。”
  朱德接着說:“日本根據本國的情況,它對中國的侵略,一貫采取逐步蠶食的政策,和這種政策相適應,在戰略上便采取速戰速决的殲滅戰方針。我們要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以空間換取時間,進行持久戰的消耗戰,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蔣介石對周恩來、朱德的發言暗自佩服,共産黨內真是人材濟濟。與會的大部分將領也都十分贊賞周公、朱公的發言,主張堅持抗戰。
  聯席會議决定以南京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推舉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組織大本營,行使海陸空軍最高統帥權,統一指揮各個政黨。蔣介石的作戰方針是,在華北集中一部分軍隊作持久戰,確保天然堡壘的山西;國民黨軍的主力集中於華東,力保淞滬要地,鞏固南京;另以少量兵力守備華南各港口
  但是,蔣介石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他以內戰收編地方軍閥,是常勝的;而對付日本侵略者,是一敗再敗。
  8月13日,日寇又發動了對上海的大規模進攻,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八·一三”事變爆發,一場空前大血戰就此拉開帷幕。日本統帥部認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和貿易港口,占領上海使中國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切斷中國對外聯繫,能使中國軍隊及國民喪失戰鬥意志,迫使中國政府盡快屈膝投降。日軍投入上海的總兵力達20餘萬人,大炮300餘門,戰車200餘輛,兵艦數十艘,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戰役。
  日本參謀部8月12日决定嚮上海出兵,以第3師團、第11師團為基幹組成上海派遣軍。13日上午9時,日軍軍艦突然轟擊閘北,海軍陸戰隊進攻閘北和江灣地區。
  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在日軍進攻之前,已調動軍隊,預定在13日拂曉嚮日軍發動攻擊,本想以一個掃蕩的態勢,乘敵人措手不及之時,一舉將敵主力擊潰,把上海一次整個拿下,但他接到南京統帥部電話命令:“不得進攻。”張治中飛急電告:“我軍業已展開,攻擊準備也已完畢。”
  但他得到的復電仍是“不得進攻”。
  8月14日,蔣介石纔電令張治中對敵發動總攻擊,努力確保大上海,但已失去良機。是時,雲集上海的日艦已達32艘,並有海軍2000餘人登陸增援,敵軍已先後占領八字橋、持志大學等地。日軍出動空軍狂轟濫炸,軍艦也胡亂開炮轟擊。
  蔣介石又下令將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九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攻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八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蕩浦東之敵,炮擊浦西匯山碼頭;空軍出動協同陸軍作戰,並擔任要地防空。
  中國空軍首次出動,對虹口及匯山碼頭等處日軍據點進行轟炸,並炸傷日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巡洋艦,首戰告捷。隨後,張治中部第87、88師並列嚮虹口、楊樹浦之敵發起進攻,戰鬥至日沒,奪回八字橋、持志大學、滬江大學等地。
  正當張治中部連續取得進展之時,不料突然接到南京統帥部命令:“密。今晚不可進攻。另候後命。”中國軍隊的進攻不得不因此而停止。
  全綫攻擊雖然奉命停止,局部的進攻仍在進行,我軍攻占了五洲公墓、愛國女學、粵東中學各點。第87師259旅第7、8連合力突入敵陣地,占領海軍俱樂部,戰鬥最壯烈、最英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第一捲·第二章 流血廣州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第一捲·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第一捲·第五章 屢敗屢戰第一捲·第六章 血祭黃花岡
第一捲·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第一捲·第八章 辛亥槍聲
第一捲·第九章 “俘虜”都督第一捲·第十章 武漢血戰
第一捲·第十一章 “竜頭大哥”第一捲·第十二章 “興漢滅旗”
第一捲·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第一捲·第十四章 血盟人頭願
第一捲·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第一捲·第十六章 乞降與反復
第一捲·第十七章 新瓶裝舊酒第一捲·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第一捲·第十九章 鐘山風雨第一捲·第二十章 北洋軍閥之路
第一捲·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第一捲·第二十三章 恃強玩議和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