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欧阳修集   》 卷一二一 濮议卷二      欧阳修 Ouyang Xiu

  或问:“罢议之诏有权罢之文。议者谓权罢者,有待之言也。盖朝廷迫于皇
  太后,不得已而罢,故云权罢者,欲俟皇太后千秋万岁后,复议追崇耳。朝廷之
  意果如是乎?”答曰:“此厚诬之一事也。使朝廷果有此意,手诏虽无权字,他
  日别议追崇,何施不可,何必先露此意示人?是时台谏方吹毛求疵,以指为朝廷
  过失,若君臣果有此意,亦当深谋密计,岂肯明著诏令,以资言者之口?”
  问者曰:“然则,何故云权罢?”答曰:“事体自当如此尔。追崇以彰圣君
  之孝而示天下也,本无中罢之理,今不得已而罢,当为迤逦之辞,故云权罢集议,
  更令礼官徐求典礼者,乃体当如此。此事人所易知,而吕诲等欲恐迫人主,故厚
  诬以有待之说也。先帝每语及此事,则不胜其愤,仰天而叹曰:‘天鉴在上,岂
  有此心!’”
  或问:“皇太后既已责中书不当议称皇考,而手书复有称皇、称后等事,议
  者谓韩琦交结高居简,惑乱皇太后,请降手书,其称亲、称皇、称后,皆非皇太
  后本意,果若是乎?”答曰:“手书非皇太后本意,事出禁中,非外人所得知也。
  若云因韩琦使高居简请降手书,则又厚诬也。何以明之?若手书是韩琦所请,既
  降出便合奉行,岂敢却有沮难,又请上别降手诏也。以此而言,但见韩琦沮止手
  书称皇、称后二事,不见琦请降手书也。”
  问者又曰:“然则,出于上意乎?”答曰:“亦非也。若出于上意,亦当先
  谕中书商议,安得绝无一言及之?又若上意果有所主,而中书虽欲不奉行,犹须
  再三论列,方可回圣意,岂有韩琦一言,上即从之,略无难色?以此知上意不主
  也。”
  问者又曰:“然则,称皇、称后,是哀、桓之事,中书以为非而不奉行者也。
  而吕诲表乃云‘致主之谋,不耻哀、桓之乱制’者,何谓也?”答曰:“此所以
  为厚诬也。且称亲、置园寝及称皇考,皆是汉宣、光武事,吕诲等指以为哀、桓
  之乱制,乃是指鹿为马尔。以此见其诬罔,何所不至也。据《汉书》,师丹上疏
  云:‘定陶恭皇谥号既已前定,义不可复改。’据此,则恭王称皇,乃师丹许以
  为是者,故云不复改尔。昨国家于濮王固自不议称皇,就使称皇,亦是师丹所许
  者也。”
  问者曰:“若此,则师丹当时与汉争论何事?”答曰:“董宏欲去定陶国号
  而止称恭皇,及欲立庙京师尔。此二事,是师丹所争也。盖恭皇之号,常系于定
  陶,则自是于诸侯国称皇尔,与汉不相干也。若止称恭皇而不系以国,则有进干
  汉统之渐。又立庙京师,则乱汉宗庙。此师丹不得不争也。昨濮王既不称皇而立
  庙止在濮园,事无差僣,而吕诲等动以师丹自比,不知朝廷有何过举,诲等果争
  论何事也?”
  问者曰:“诲等所论者称亲也,称亲果是乎?”答曰:“称亲是矣,此乃汉
  宣故事也。谨按宣帝之父曰史皇孙。初,丞相蔡义议称亲,谥曰悼,裁置奉邑而
  已。其后魏相始改亲称皇考,而立庙京师。至哀帝时,议毁汉庙不合礼经者,于
  是毁悼皇考庙在京师者。是时丞相平晏等百余人议:曰亲,谥曰悼,裁置奉邑,
  皆应经义。由是言之,立庙京师则当毁,称亲置奉邑则自合经义也。所谓应经义
  者,即《仪礼》云‘为人后者其父母报’是也。亲者,父母之称也。”
  问者曰:“京师庙既毁,而又毁奉明园者,何也?”
  答曰:“汉制,宗室诸侯王皆有园,悼皇考自合置园,初名奉明园,置奉邑
  三百家可矣。其后增为一千六百家,而改奉明园为县,则僣天子之制矣,故议毁
  之也。今国家追崇濮王,其礼数三而已:称亲一也,置园二也,立庙三也。称亲
  则汉儒所谓应经义者也,置园则汉宗室诸侯王之制也,立庙则一品家庙之制也。
  如汉诸王庙当在本国,今濮国虚名,无立庙处,故即园而立庙尔。其依经合古,
  可以为万世法也。”
  问者曰:“汉儒既以称亲为应经义,又以两统贰父为非者,何谓也?岂其议
  自相矛盾乎?”答曰:“两议皆是不相矛盾也。其初称亲而置邑也,止在下国,
  与汉朝不相干,故不违经义也。及其后立庙于京师,与汉祖宗并立。至元帝时,
  议毁亲尽之庙,时昭帝既以亲未尽不毁,悼皇考亦以亲未尽不毁,是则悼皇考与
  汉祖宗并为世数,此为两统贰父也。元帝既上承昭、宣,而又承悼皇考,为世所
  谓违离祖统者,其议皆是也。使悼皇考庙在奉明园,而不与汉朝宗庙相干,岂有
  两统贰父之说乎?”
  问者曰:“父有贰乎?”答曰:“何止贰也。父之别有五,母之别有八,皆
  见于经与礼。而父之别曰父也、所生父也、所后父也、同居继父也、不同居继父
  也。不同居继父者,父死而母再适人,子从而暂寓其家,后去而异居矣,犹以暂
  寓其家之恩,终身谓其人为父。而所生父者,天性之亲也,反不得谓之父,是可
  谓不知轻重者也。”
  问者曰:“父母之名,果不可改乎?”对曰:“能深嫉为后者,尊其父母,
  莫如魏明帝也。明帝之诏曰:‘有谓考为皇、称妣为后者,大臣共诛之。’然则,
  称皇与后,是其所禁,而考妣之各虽明帝不能易也。明帝之不能易,是不可改也。”
  问者曰:“所生、所后父之名,徒见于礼文,而今世未尝用也。今公卿士大
  夫至于庶人之家养子为后者,皆以所生父为伯叔久矣。一旦欲用古礼而违世异俗,
  其能使众论不喧乎?”答曰:“礼之废失久矣。始于闾阎鄙俚之人不知义礼者坏
  之,而士族之家因相习见,遂以成风。然国家之典礼则具存也。今士大夫峨冠束
  带,立于朝廷,号为儒学之臣,为天子议礼,乃欲不遵祖宗之典礼,〈谓《开宝
  通礼》、《五服年月》等书。〉而徇闾阎鄙俚之弊事,此非臣某之所敢知也。使
  臣以此得罪,臣固无惭而不悔也,况所谓以养子所生为伯叔父者,今但行于私家
  尔。有司之议礼议律,则未尝不遵典礼也。方礼官议以濮王来皇伯也,是时王子
  融卒。
  初,故相王曾之无子也,以其兄子融之子绎为后。及子融之死也,礼官议绎
  服所生父齐衰期而心丧三年。夫以子融为所生父,是典礼也;以濮王为伯,是闾
  阎之所称也。两议并发于一时,而为臣下议则用典礼,为天子议则用闾阎,其任
  情颠倒有如此,而人莫与之辨也。”
  问者曰:“或谓所生父之名出于《丧服记》,止可为议服,而言其他不可称
  也。果若是乎?”答曰:“律言‘所养父杀其所生父,听其子告’者,又岂因议
  服而言乎?”
  问者曰:“礼有明文,而世不用者,何也?”答曰:“圣人以立后为公,不
  畏人知,故不讳。不讳,则其子必有所生父母也。小人不知义礼,以养子为私,
  畏人知之,故讳其自有父母,欲一心以为我生之子,故唯恐讳之不密也。尝试论
  之曰:古之不幸无子,而以其同宗之子为后者,圣人许之,著之《礼经》而不讳
  也。而后世闾阎鄙俚之人则讳之,讳之则不胜其欺与伪也。故其苟偷窃取婴孩襁
  褓之子,讳其父母而自欺,以为我生之子,曰不如此则不得其一志尽爱于我,而
  其心必二也。而为其子者,亦自讳其所生而绝其天性之亲,反视以为叔伯父,以
  此欺其九族,而乱其人鬼亲疏之序。凡物生而有知,未有不爱其父母者。使是子
  也能忍而真绝其天性欤,曾禽兽之不若也;使其不忍而外阳绝之,是大伪也。夫
  闾阎鄙俚之人之虑于事者亦已深矣,然而苟窃欺伪不可以为法者,小人之事也。
  惟圣人则不然,以为人道莫大于继绝,此万世之通制而天下之至公也,何必讳哉?
  所谓子者,未有不由父母而生者也,故为人后者,必有所生之父,此理之自然也。
  其简易明白,不苟不窃,不欺不伪,可以为通制而公行者,圣人之法也。又以谓
  为人后者所承重,故加其服以斩,而所生之亲恩有屈于义,故降其服以期。服可
  降,父母之名不可讳,故著于《经》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自三代以
  来,有天下国家者,莫不用之。”
  问者曰:“以濮王称亲,则于仁宗之意如何?”答曰:“大哉!仁宗皇帝之
  至圣至明也!知立后为公,不畏人知而不讳也。故明诏天下曰,是濮安懿王之子
  也。然则,濮安懿王者为所生父可知矣。此仁宗先告于天下矣,所谓简易明白,
  不苟不窃,不欺不伪者,圣人之法也。”
  问者曰:“议者以谓恭爱之心分施于彼,则不得专一于此也。〈此两制议称
  皇伯议状之文也。〉如是,则恭爱可专施于一而不分施于二也。使上之待濮王也,
  既不施恭,又不施爱,是以行路之人待其所生也,不亦过乎?”
  答曰:“行路之人,遇其乡闾之长者与有德者,则必竦然有肃恭之容;遇其
  交游故旧久不相见者,则必欣然有欢爱之语。今遇其所生,而既不施恭,又不施
  爱,是不如行路之人也。忍为斯言者,谁乎?君子之为言也,度可行于己,然后
  可责于人。今斯人也偶不为人后耳,使其自度为人后,而能以不恭不爱待其父母,
  则能忍而为此言也。”
  问者曰:“为人后而不绝其所生之恩者,施于臣民可矣。施于国家,而有宗
  庙社稷之重,则将干乎正统,奈何?”答曰:“濮园之称亲立庙,今二岁矣,而
  与宗庙朝廷了不相关也。其于正统有何所干乎?于此足以见言者之诬罔也,复何
  疑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卷一 居士集卷一卷二 居士集卷二卷三 居士集卷三
卷四 居士集卷四卷五 居士集卷五卷六 居士集卷六
卷七 居士集卷七卷八 居士集卷八卷九 居士集卷九
卷十 居士集卷十卷十一 居士集卷十一卷十二 居士集卷十二
卷十三 居士集卷十三卷十四 居士集卷十四卷十五 居士集卷十五
卷十六 居士集卷十六卷十七 居士集卷十七卷十八 居士集卷十八
卷十九 居士集卷十九卷二十 居士集卷二十卷二十一 居士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居士集卷二十二卷二十三 居士集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居士集卷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