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史 》 後漢書 》
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范晔 Fan Ye
李賢 Li Xian
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右青州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右荊州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右揚州
濟南國
故齊,文帝分。雒陽東千八百裏。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三千三百八。
東平陵有鐵。有譚城。故譚國。有天山。
著
於陵杜預曰縣西北有於亭。陳桓子以封齊公子周。
菅有賴亭。《左傳》哀六年公如賴。
土鼓
梁鄒
鄒平
東朝陽杜預曰縣西有崔城。
歷城有鐵。有巨裏聚。耿弇破費敢處。《皇覽》曰:“太甲有塚,在歷山上。”
平原郡
高帝置。雒陽北一千三百裏。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平原《地道記》曰有篤馬河。
高唐濕水出。
般
鬲侯國。夏時有鬲君,滅浞立少康。《魏都賦》註曰縣有蓋節淵。《三齊記》曰:“城南有蒲臺,高八十尺,秦始皇所頓處。在臺下縈蒲係馬,今蒲猶縈者。”
祝阿春秋時曰祝柯。《左傳》哀十年“取犁及轅”,杜預曰縣西有轅城。故縣,剩有野井亭。《左傳》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於野井”,杜預曰在縣東。
樂陵
濕陰
安德侯國。
厭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樂安國
高帝西平昌置,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雒陽東千五百二十裏。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
臨濟本狄,安帝更名。《地道記》曰:“狄伐衛懿公。”
千乘
高菀
樂安
博昌有薄姑城。古薄姑氏,杜預曰薄姑地。有貝中聚。《左傳》齊侯田於貝丘,杜預曰縣南有地名貝丘。有時水。《左傳》莊九年“戰於幹時”,杜預曰時水在縣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幹時。
蓼城侯國。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
利故屬齊。
益侯國,故屬北海。
壽光故屬北海。有灌亭。古灌國。
北海國
景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災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
劇有紀亭,古紀國。
營陵
平壽有斟城。杜預曰有斟亭。古斟國,故縣,後剩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
都昌《左傳》莊元年齊遷紀之鄑城。《地道記》曰鄑城在縣西。
安丘有渠丘亭。《地道記》曰有渠丘城。
淳於永元九年復。有密鄉。《左傳》隱二年紀莒盟密。故密鄉,在縣東北,後剩
平昌侯國,故屬琅邪。有蔞鄉。《左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預曰縣西南有防亭。
朱虛侯國,故屬琅邪,永初元年屬。《左傳》莊元年齊遷紀郚,杜預曰朱虛縣東南有郚城。《鄭志》曰:“有小泰山,公玉帶曰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即此山也。”
東安平故屬災川。六國時曰安平。有酅亭。故兆。《左傳》莊三年“紀季以酅入於齊”。《地道紀》有羌頭山。
高密侯國。
昌安侯國,安帝復。
夷安侯國,安帝復。
膠東侯國。
即墨侯國。有棠鄉。《左傳》襄六年圍棠,杜預曰棠國也。
壯武安帝復。故夷國。《左傳》隱元年紀伐夷。
下密安帝復。挺《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王祠。”
觀陽
東萊郡
高帝置。雒陽三千一百二十八裏。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黃《地道記》曰:“縣東二百三十裏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山,列二碑,東二百三十裏有始皇、漢武帝二碑。”
牟平
惤侯國。《地道記》曰有百枝萊君祠。《三齊記》曰:“南有蹲犬山,山似犬蹲,有神,劉寵出西都,經此山,山犬吠之,寵曰‘山神謂我人也’。”
麯成侯國。《前書》禱萬裏沙,在縣。
掖侯國。有過鄉。故過國。
當利侯國。
東牟侯國。
昌陽
盧鄉
長廣故屬琅邪。
黔陬侯國,故屬琅邪。有介亭。《左傳》襄二十四年“伐莒,侵介根”,杜預曰縣東北計基城。號介國。
葛盧有尤涉亭。
不其侯國,故屬琅邪。《三齊記》曰:“鄭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餘,堅刃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齊國
秦置。雒陽東千八百裏。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
臨災本齊,刺史治。《爾雅》十藪,齊有海隅,郭璞曰海濱廣斥。《左傳》齊戍葵丘,杜預曰在縣西。《皇覽》曰:“呂尚塚在縣城南,去縣十餘裏,在齊桓公塚南。災水南桓公塚西北有晏嬰塚。”《孟子》註曰:“南小山,曰牛山。”《博物記》曰縣西有袁婁。
西安有棘裏亭。杜預曰在縣東。陳桓子封子山。有蘧丘裏,古渠丘。
昌國
臨朐有三亭,古郱邑。《左傳》莊元年齊所徙,杜預曰在縣東南。應劭曰伯氏邑也。《地道記》曰有石高山。
般陽故屬濟南。
右青州刺史部,郡、國六,縣六十五。
南陽郡
秦置。雒陽南七百裏。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國。《荊州記》曰:“郡城周三十六裏。”《博物記》有申亭。《南都賦》註曰有玉池、澤陂。有南就聚。有瓜裏津。《東觀書》鄧奉拒光武瓜裏。有夕陽聚。《袁山鬆書》曰:“賈復從擊鄧奉,追至夕陽聚。”有東武亭。
冠軍邑。
葉有長山,曰方城。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皇覽》曰:“縣西北去城三裏葉公諸梁塚,近縣祠之,曰葉君丘。”有捲城。《左傳》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捲。
新野有東鄉,故新都。王莽封也。有黃郵聚。吳漢破秦豐地。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古今註》曰:“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將耿遵築城。”有上唐鄉。《前志》曰故唐國。下江兵,荊州軍。
西鄂有精山,朱俊破孫夏。《山海經》曰:“有豐山,神耕父處之,常遊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即其國為敗。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曰:“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光耀,今有屋祠也。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為也。”《南都賦》註:“耕父,旱鬼也。”《皇覽》曰王子朝塚在縣西。
雉《博物記》曰滍水出。
魯陽有魯山。《前志》曰古魯縣。《南都賦》註:“有堯山,封劉纍,立堯祠。”有牛蘭纍亭。《謝瀋書》雲牛蘭山也。
犨
堵陽
博望
舞陰邑。
比陽
復陽侯國。有杏聚。
平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前書》曰在縣南。《荊州記》曰:“桐柏淮源涌發,其中潛流三十裏,東出大復山南,山南有淮源廟。”《博物記》曰:“有陽山,出紫草。”有宜秋聚。伯升見下江兵。
棘陽《荊州記》曰東北百裏有謝城。有藍鄉。伯升襲甄阜處。有黃淳聚。又伯升攻梁丘賜。杜預曰蓼國在東南。《前志》蓼國湖陽是。
湖陽邑。《荊州記》曰:“樊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今存。”
隨古隨國。西有斷蛇丘。即銜珠之蛇也。杜預曰有賴亭。《左傳》僖十五年齊伐厲,在縣北。《帝王世記》曰:“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荊州記》曰:“縣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雲是神農所生。又有周回一頃二十畝地,外有兩重塹,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衆井動,即此地為神農社,年常祠之。”
育陽邑。有小長安。漢軍為甄阜所破處。有東陽聚。朱祐破張成處。
涅陽
陰
酇
鄧有鄾聚。《左傳》桓九年楚師圍鄾。
山都侯國。
酈侯國。《荊州記》曰:“縣北八裏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傢,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餘,七十者猶以為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鬍廣父患風羸,南陽恆汲飲此水,疾遂瘳。此菊莖短花大,食之甘美,異於餘菊。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植之。”
穰
朝陽《南都賦》陂澤有鉗盧,註曰在縣。
蔡陽侯國。《襄陽耆舊傳》曰:“有鬆子亭,下有神陂,中多魚,人捕不可得。”《南都賦》所稱。
安衆侯國。《博物記》曰:“有土魯山,出紫石英。”
築陽侯國。有涉都鄉。杜預曰𠔌國在縣北。《博物記》曰今𠔌亭。《荊州記》曰:“縣北四裏有開林山,西北有?山。”
武當有和成聚。《荊州記》曰:“縣有女思山,南二百裏。有武當。”
順陽侯國,故博山。有須聚。
成都
襄鄉
南鄉
丹水故屬弘農。南鄉、丹水二縣有商城,張儀與楚商於之地。有章密鄉。有三戶亭。《左傳》哀四年晉執蠻子畀楚師。
析故屬弘農,故楚白羽邑。《左傳》昭十八年“許遷於白羽。”有武關,在縣西。南都賦曰武關在其西,文穎曰去縣百七十裏。有豐鄉城。《左傳》哀四年“司馬起豐、析”。《荊州記》曰:“縣有竜淵,深不測。縣北有馬頭山。”
南郡
秦置。雒陽南一千五百裏。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江陵《史記》曰楚熊渠立長子康為句亶王,張瑩曰今江陵也。《皇覽》曰:“孫叔敖塚在城中白土裏。”有津鄉。《左傳》莊十九年楚子大敗於津。《荊州記》曰:“縣東三裏餘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萇𠔌,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左傳》曰:‘莫敖縊於荒𠔌,群帥囚於冶父。’縣北十餘裏有紀南城,楚王所都。東南有郢城,子囊所城。”《史記》蘇秦說楚威王:“楚東有夏州。”《左傳》楚莊伐陳,鄉取一人以歸,謂之夏州。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巫西有白帝城。郭璞曰有巫山。
秭歸本國。杜預曰夔國。《荊州記》曰:“縣北一百裏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纍石為屋基,今其地名樂平。宅東北六十裏有女須廟。”
中盧侯國。《襄陽耆舊傳》曰:“古盧戎也。縣西山中有一道,漢時常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形皆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又值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五部兵傢滇池者,識其馬色,雲亡父所乘,對之流涕。”《荊州記》雲:“是析縣馬頭山。又縣南十五裏有疏水,東流註沔。水中有物如馬,甲如鮮鯉,射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頭似虎掌爪。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為木盧。”
編有藍口聚。下江兵所據。《左傳》鬥緡以權叛,楚遷於那處,杜預曰:縣東南有那口城。
當陽杜預曰縣東南有權城。楚武王所剋。《荊州記》曰:“縣東南有麥城,城東有廬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
華容侯國。雲夢澤在南。杜預曰州國在縣東南。枝江縣有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有雲夢城,或曰華容縣東南亦有雲夢。巴丘湖,江南之雲夢也。《爾雅》十藪,楚有雲夢,郭璞曰巴丘湖是也。
襄陽有阿頭山。岑彭破張楊。《襄陽耆舊傳》曰:“縣西九裏有方山,父老傳云交甫所見遊女處,此山之下麯隈是也。”《荊州記》曰:“襄陽舊楚之北津,從襄陽渡江,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衛之道,其東津經江夏,出平睾關,是通陳、蔡、齊、宋之道。”
邔侯國。有犁丘城。朱祐禽秦豐蘇嶺山。
宜城侯國。杜預曰縣西舊羅國,後徙枝江。
鄀侯國,永平元年復。《左傳》楚文王伐黃,還及湫,杜預曰縣東南有湫城。
臨沮侯國。有荊山。《山海經》曰:“其陽多鐵,其陰多赤金,其中多牛。”《荊州記》曰:“西北三十裏有清溪,溪北即荊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處。”《南都賦》註曰:“漢水至荊山,東別流,為滄浪之水。”
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史記》曰秦、齊破楚屈丐,遂取丹陽。
夷道《荊州記》曰縣西北有宜陽山,東南有羊腸山。
夷陵有荊門,岑彭破田戎處。虎牙山。《荊州記》曰:“荊門,江南;虎牙,江北。虎牙有文如齒牙,荊門上合下開。”
州陵《史記》楚考烈王納州於秦。
很山故屬武陵。
江夏郡
高帝置。雒陽南千五百裏。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荊西陵
西陽
軑侯國。杜預曰:“古□國,在東南,有□城。”
鄳《史記》曰無忌說魏安僖王曰“秦不敢攻冥厄之塞”,徐廣雲即此縣也。
竟陵侯國。有鄖鄉。《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蒲騷”。
有章山,本內方。《荊州記》曰:“山高三十丈,周回百餘裏。”縣東有臼水。《左傳》楚公子比為王次魚陂,杜預曰在縣西北。
雲杜杜預曰縣東南有鄖城,故國。
沙羨
邾《地道記》曰:“楚滅邾,徙其君此城。”
下雉
蘄春侯國。
鄂
平春侯國。
南新市侯國。案本傳有離鄉聚、緑林。
安陸。
零陵郡
武帝置。雒陽南三千三百裏。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泉陵
零陵陽朔山,湘水出。羅含《湘中記》曰:“有營水,有洮水,有灌水,有祁水,有宜水,有舂水,有烝水,有耒水,有米水,有淥水,有連水,有瀏水,有溈水,有汨水,有資水,皆註湘。”
營道南有九疑山。舜之所葬。郭璞《山海經》註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營陽郡記》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傳,舜登九疑。”
營浦《營陽郡記》曰:“縣南三裏餘有舜南巡止宿處,今立廟。”
泠道有舂陵鄉。
洮陽
都梁有路山。
夫夷侯國。
始安侯國。始安郡記曰縣東有駁樂山,東有遼山。
重安侯國,故鐘武,永建三年更名。
湘鄉
昭陽侯國。《荊州記》,縣東有餘水,傍有漁父廟。
烝陽侯國,故屬長沙。
桂陽郡
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裏。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萬一千四百三。
郴有客嶺山。《湘中記》曰:“項籍徙義帝於郴而害之,今有義陵祠。又縣南十數裏有馬嶺山,山有仙人蘇耽壇。”荊州記曰:“城南六裏縣西北有溫泉,其下流有數十畝田,常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新𠔌便登,一年三熟。”
便
耒陽有鐵。
陰山
南平
臨武
桂陽
含洭
湞陽有苲領山。《始興郡記》有吳山。
麯江《始興郡記》縣北有臨沅山。
漢寧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
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陽南二千一百裏。《先賢傳》曰:“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時移東出,遂得見全,先識易號。《傳》曰“止戈為武,高平曰陵”,於是改名焉。’”臣昭案:《前書》本名武陵,不知此對何據而出。《荊州記》曰:“郡社中木麃樹,是光武種至今也。”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臨沅《荊州記》曰:“縣南臨沅水,水源出牂牁且蘭縣,至郡界分為五溪,故云五溪蠻。”
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漢官儀》曰去雒陽三千裏。
孱陵《魏氏春秋》曰:“劉備在荊州所都,改曰公安。”
零陽
充
沅陵先有壺頭山。馬援軍度處。有鬆梁山,山有石,開處數十丈,其上名曰天門。
辰陽
酉陽
遷陵
鐔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作唐
長沙郡
秦置。雒陽南二千八百裏。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臨湘
攸
荼陵
安城
酃《荊州記》曰:“有酃湖,周回三裏。取湖水為酒,酒極甘美。”《湘東記》曰:“縣西南母山,周回四百裏。”
湘南侯國。衡山在東南。郭璞曰:“山別名岣嶁。”《湘中記》曰:“衡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遙望衡山如陣雲,沿湘千裏,九嚮九背,乃不復見。”
連道
昭陵
益陽《荊州記》曰:“縣南十裏有平岡,岡有金井數百,淺者四五尺,深者不測。俗傳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下雋
羅《帝王世記》曰:“有黃陵亭。”《湘中記》亦云二妃之神。劉表為之立碑。
醴陵《荊州記》曰:“縣東四十裏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臼。父老相傳,昔有道士學仙此室,即合金沙之臼。”
容陵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四年,吳分巫、秭歸為固陵郡。二十五年,分南郡之巫、秭歸、夷陵、臨沮並房陵、上庸、西城七縣為新城郡。”
九江郡
秦置。雒陽東一千五百裏。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陰陵
壽春《漢官》雲刺史治,去雒陽千三百裏,與志不同。
瀎遒《左傳》哀十二年會吳於橐臯,杜預曰在縣東南。案宋均傳,縣有唐後二山。
成德
西麯陽
合肥侯國。
歷陽侯國,刺史治。
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此。《帝王世記》曰:“禹會諸侯塗山。”《皇覽》曰:“楚大夫子思塚在縣東山鄉西,去縣四十裏。子思造芍陂。”
全椒
鐘離侯國。
阜陵
下蔡故屬沛。《左傳》成七年吳入州來,杜預曰下蔡縣。
平阿故屬沛。有塗山。應劭雲山在當塗。《左傳》“穆有塗山之會”。
義成故屬沛。
丹陽郡
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陽東二千一百六十裏。建安十三年,孫權分新都郡。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宛陵
溧陽
丹陽
故鄣秦鄣郡所治。《吳興記》曰:“中平⑵年,分縣南置安吉縣。光和末,張角亂,此鄉守險助國,漢嘉之,故立縣。中平二年,又分立原鄉縣。”
於潛
涇
歙《山海經》曰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郭璞曰在縣東,今謂之玉山。《魏氏春秋》有安勒烏邪山。
黝《魏氏春秋》有林歷山。
陵陽陵陽子明得仙於此縣山,故以為名。
蕪湖中江在西。《左傳》襄三年楚子伐吳,剋鳩茲,杜預曰在縣之東。
秣陵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建安十六年,孫權改曰建業。十七年,城石頭。南有牛渚。
湖熟侯國。
句容
江乘
春𠔌
石城
廬江郡
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裏。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舒有桐鄉。古桐國。《左傳》昭五年吳敗楚鵲岸,杜預曰縣有鵲尾渚。
雩婁侯國。
尋陽有置馬亭,劉勳士衆散處。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釋慧遠《廬山記略》曰:“山在尋陽南,南濱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餘裏。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其山大嶺凡七重,圓基,周回垂五百裏。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七嶺會同,莫升之者。東南有香爐山,其上氛氳若香煙。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芳林之奇,所稱名代。”《豫章舊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
潛《左傳》曰昭三十一年“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瀋尹戍帥師救潛”是也。潛有天柱山。
臨湖侯國。
竜舒侯國。
襄安
晥有鐵。
居巢侯國。《皇覽》曰:“範增塚在郭東。又庭中亞父井,吏民皆祭亞父於居巢庭上,長吏初視事,皆祭而後從政,後更造祠於東。”《廣志》曰有二大湖。
六安國。《皇覽》曰臯陶塚在縣。
蓼侯國。
安豐有大別山。《左傳》昭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於雞父,杜預曰縣南有雞備亭。
陽泉侯國。《廣志》曰有陽泉湖。
安風侯國。
會稽郡
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雒陽東三千八百裏。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山陰《越絶》曰:“句踐小城山陰是也。稷山者,句踐齋戒臺。”《吳越春秋》曰:“句踐築城已成,怪山自至。怪山者,琅耶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塚。《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郭璞曰有禹井。《越絶》曰有重山,句踐葬大夫種。有浙江。郭璞註《山海經》曰江出歙縣玉山。
鄮
烏傷《越絶》曰:“有常山,古聖所採藥,高且神。”《英雄交爭記》曰:“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
諸暨《越絶》曰,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
餘暨《越絶》曰西施之所出。《謝承書》有涉屋山。《魏都賦》註有蕭山,潘水出焉。
太末《左傳》謂姑衊。初平三年,分立新安縣。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年,立遂昌縣。《東陽記》:“縣竜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竜丘萇隱居於此,因以為名。其峰際復有岩穴,外如窗牖,中有石林。岩前有一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
上虞漢末分南鄉立始寧縣。
剡
余姚
句章《山海經》曰:“餘句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郭璞曰:“山在余姚南,句章北,故二縣因以為名。”句踐欲遷吳王於甬東,韋昭曰縣東洲。
鄞
章安故冶,閩越地,光武更名。《晉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回浦鄉,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詳。
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
東部侯國。
吳郡
順帝分會稽置。雒陽東三千二百裏。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吳本國。《越絶》曰:“吳大城,闔閭所造,周四十七裏二百一十步二尺。又有伍子胥城,居巢城。昌門外闔閭塚虎丘。穹隆,赤鬆子所取赤石脂也,去縣二十裏。有麋湖,欐溪城。又石城,闔閭置美人山。虞山,巫鹹山。”《皇覽》曰:“縣東門外孫武塚。又要離塚,縣西南。”震澤在西,後名具區澤。《爾雅》十藪,吳越之閑有具區,郭璞曰縣南太湖也。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去無所不通,號為地脈。《越絶書》曰“湖周三萬六千頃”。又有大雷山,小雷山,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臣昭案:此僻在成陽是也。又吳伐越,敗之夫椒,杜預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海????案今計偕簿,縣之故治,順帝時陷而為湖,今謂為當湖。大旱湖竭,城郭之處可識。
烏程《左傳》襄三年楚伐吳至於衡山,杜預曰在縣南。或云丹陽縣之橫山,去鳩茲不遠,子重所至也。《吳興記》曰:“縣西北卞山有項籍祠。興平二年,太守許貢奏分縣為永縣。”
余杭顧夷曰:“秦始皇至會稽經此,立為縣。”《史記》曰,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徐廣曰余杭也。臣昭案:始皇所過乃在錢塘、富春,豈近余杭之界乎?
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越絶》曰:“縣南城,古淹地。上湖中塚者,季子塚也。名延陵墟。”《皇覽》曰暨陽鄉。
丹徒《春秋》曰朱方。
麯阿
由拳《左傳》曰越敗吳於槜李,杜預曰縣南醉李城也。幹寶《搜神記》曰:“秦始皇東巡,望氣者雲‘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始皇至,令囚徒十萬人掘污其地,表以惡名,故改之曰由拳縣。”
安《越絶》曰:“有西岑塚,越王孫開所立,以備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
富春
陽羨邑。郭璞曰:“縣有張公山,洞密有二堂。”
無錫侯國。《史記》曰:“春申君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城在無錫。《皇覽》曰:“吳王太伯塚在吳縣北梅裏聚,去城十裏。太伯始所居地名句吳。”臣昭案: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塚,民世修敬焉。去墓十裏有舊宅、井猶存。臣昭以為即宅為置廟,不如《皇覽》所說也。《越絶》曰:“縣西竜尾陵道,春申君初封吳所造。”臣昭案:今見在,自是山名,非築陵道。
婁
豫章郡
高帝置。雒陽南二千七百裏。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⑴註⑴《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修縣,並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
南昌《豫章記》曰:“江、淮唯此縣及吳、臨湘三縣是令。”
建城此地立名上蔡者。《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
新淦
宜春
廬陵興平元年,孫策分立廬陵郡。
贛有豫章水。
雩都
南野有臺領山。
南城
鄱陽有鄱水。黃金采。建安十五年,孫權分立鄱陽郡,治縣。
歷陵有傅陽山。
餘汗
鄡陽
彭澤彭蠡澤在西。
柴桑
艾《左傳》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所居。
海昏侯國。在昌邑城。《豫章記》曰:“城東十三裏,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
平都侯國,故安平。
石陽
臨汝永元八年置。
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置。
右揚州刺史部,郡六,縣、邑、侯國九十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二十四史 |
|
|
捲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 捲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 捲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 捲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 捲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 捲五孝安帝紀第五 | 捲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 | 捲七孝桓帝紀第七 | 捲八孝靈帝紀第八 | 捲九孝獻帝紀第九 | 捲十上皇后紀第十上 | 捲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 捲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 捲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 捲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 捲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 捲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 捲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 捲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 捲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 捲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 捲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 捲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 捲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