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民國春秋 》
第三捲·第三十四章 天日為證
劉鳳舞 Liu Fengwu
毛澤東收到張學良、楊虎城的電報,已是12日夜間了,他在燈下反復看着電報,然後來回踱步思考。他要人通知周恩來、張聞天、朱德、秦邦憲、張國燾等來開會。西安事變的具體情況還不很清楚,他們决定第二天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毛澤東在會上首先發言,認為西安事變具有革命意義,應該擁護。周恩來、張聞天等都發了言。毛澤東最後總結說:“現在處在一個歷史事變的新階段。這個階段的前途擺着許多通路,同時也有很多睏難。敵人要爭取很多人到他們方面去,我們也要爭取很多人到我們方面來。”
會後,毛澤東致電張學良、楊虎城:“恩來擬來兄處,協商大計。”
12月17日,周恩來、李剋農、鄧發、李濤、羅瑞卿、張子華、童小鵬等20多人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團來到西安,受到張學良、楊虎城的熱烈歡迎。張、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扣押蔣介石之後,西安的形勢十分復雜,面對蔣介石的頑固態度1899)和荷蘭的摩萊肖特(JacobMoleschott,1822—1893)。,面對正在嚮西安壓來的數十萬重兵,西安的政治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事變應如何解决,張、楊及其幕僚們,並沒有明確的方針和統一的認識,陷入一籌莫展的苦悶之中。許多重大問題,都等中共代表團,特別是周恩來到達後研究解决,張學良一再說:“周先生來了,一切就有辦法了。”
周恩來來到西安的當天晚上,便同張學良作了徹夜暢談。周恩來首先充分地肯定了張、楊的愛國熱忱,說西安事變是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這次捉蔣是出其不意,乘其不備,他的實力原封不動地保留在那裏,對蔣的處置需慎重。他分析了對蔣介石的不同處置方法可能導致的兩種截然不同結果,主張和平解决。周、張商定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的5項條件,即:
(1)停止內戰,中央軍全部開出潼關。
(2)下令全國援綏抗戰。
(3)宋子文負責成立南京過渡政府,肅清一切親日派。
(4)成立抗日聯軍。
(5)釋放政治犯,實現民主,武裝群衆,開救國會議,先在西安開籌備會。
他們商定,為了迎擊蔣軍的進攻,紅軍兼程南下,主力先開往慶陽、環縣擊退鬍宗南部,然後出渭水下遊側擊從潼關西進的劉峙部隊。
第二天上午,周恩來到九府街楊公館會見楊虎城。
周恩來嚮楊虎城說明了同張學良談話的經過和主要內容,楊虎城聽後大驚,他說:
“蔣介石這個人,真真是鳳毛麟角,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這塊土地上的所有軍閥包括我在內,誰都擰不過他,鬥不過他。貴黨和他敵對,長期分庭抗禮,地位上是平等的,可以和他平起平坐,要打就打,不打就罷。可我和張副司令是他的部下,輕易把他放了,他一旦失信,一旦翻臉,我們的處境就很危險,很不妙。”
周恩來很體諒地說:“我要是處在楊先生這個位置,也會這樣想的,不過,說到蔣介石守不守信用,我以為信義問題在目前關係着蔣介石個人的政治生命,他倘若失信,更便於我們嚮全國人民揭露他,他在道義上必然是一敗塗地。至於會不會報復,也不完全取决於蔣介石個人,衹要我們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三方面團结一致,與全國人民形成強大的團體,老蔣他縱有報復之心,也是難以施展的。”
“蔣介石這個人,心如刀刃,毫無信義,詭詐陰險,睚眥必報,什麽瞎瞎事他都幹得出來。文人反對他,他還勉強睜衹眼閉衹眼;我們武人反對他,他便恨之入骨。話又說回來,貴黨比我膽量大,看得遠。現在,你們置血海深仇於不計,以國傢民族為重,我還有什麽顧慮的!我衹是說,放蔣是有條件的,决不能輕而易舉放他走。”楊虎城接受了周恩來的意見。
端納帶着宋美齡給蔣介石的親筆信飛往西安,在張學良陪同下去見蔣介石,將宋美齡的親筆信遞給他。蔣介石如獲至寶,轉過身去連看兩遍:
夫君愛鑒:
你脾氣不好,你心中的話總不肯好好地說給部下聽,同時你也不好好地傾聽部下的意見。這樣情形,我一直是很擔心的。因此,你每次外出,我總是常常陪同你一起去。這次航空協會在上海開會,我不能不去參加,所以沒能同你一起到陝西來,想不到就在這一次出了事情!
東北軍都是亡省亡傢的人,他們同情抗日,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應該把你心裏的話告訴他們,對他們抗日的情緒應該很好地加以安慰。可是你不這樣做,所以激出事情來了!我現在托端納先生冒險去看你,望你為國傢為民族保重身體。在可能和必要的時候,我願意親自去西安一趟。最後告訴你一句話:南京的情形是戲中有戲。
老蔣甚狡猾,看到宋美齡信上所說“南京的情形是戲中有戲”一句,便態度改變了許多。又聽了端納的勸慰,便答應搬到張學良公館斜對面的金傢巷高桂滋公館去。
次日,端納飛抵洛陽,用長途電話嚮宋美齡報告了事態真相。宋美齡要端納返飛西安,讓蔣給何應欽下一停戰手令。
蔣介石寫下手令:“敬之吾兄,聞昨日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正於本星期六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萬不可衝突,並即停止轟炸,為要!順頌戎祉。”
端納的西安之行和蔣介石的手令,使南京局面發生了戲劇性變化,主和派占了上風。孔祥熙、何應欽、孫科、宋美齡等作出决定:批準宋子文以私人資格去西安營救蔣介石;停止轟炸的日期延長到22日。
12日20日,宋子文在端納的陪同下,飛抵西安。張學良、楊虎城都嚮宋子文表示:“兵諫衹要蔣停止內戰,團结抗日,不會殺害他的。”周恩來又同宋子文作了一次長談,希望他能夠說服蔣介石真正改變政策,衹要蔣先生抗日,共産黨當全力以赴,並號召全國擁護國民政府,結成抗日統一戰綫。宋子文聽了喜出望外,對中共的態度十分贊賞。
宋子文去見蔣介石,蔣情緒激動。同宋子文談了30分鐘。特別是他看到宋美齡信上“如子文三日內不回京,則必來與君共生死!”一句時,竟落了眼淚。宋子文弄清了情況,即飛回南京。
12月22日,宋子文偕同宋美齡、端納、戴笠等再來西安。在蔣的授意下,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與西安方面正式談判。蔣介石提出對商定的條件,他以“領袖人格”保證,不作書面簽名,回南京後分條逐步執行。
談判從12月23日開始,西安方面的代表是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南京方面代表是宋氏兄妹,應德田擔任記錄。周恩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在首次會上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變的6項主張,即:
(1)雙方停戰,中央軍撤至潼關以東。
(2)改組南京政府,肅清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3)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
(4)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産黨公開活動。
(5)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
(6)與同情抗日的國傢合作。
南京方面救蔣心切,背後又有英、美督促其和平解决,不敢橫生枝節,宋氏兄妹代表蔣介石基本上同意了這些條件,但也不免討價還價。
周恩來又兩次同宋氏兄妹長談,希望他們勸蔣回心轉意,這對國傢對個人都有好處。衹要蔣同意抗日,中共擁護他為全國領袖。除蔣以外,全國沒有第二個適合的人。宋美齡表示:“我等皆為黃帝裔胄,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皆應在政治上求解决,不應擅用武力。”
此時,博古、葉劍英也來到西安,協助周恩來參與解决西安事變問題。
周恩來在繼續談判中提出,如果蔣介石同意6項條件,他願意和蔣見面詳談。12月24日,談判結束,周恩來在宋氏兄妹的陪同下,於當晚會見蔣介石。
蔣介石十幾年來殘殺共産黨人,血債纍纍。他被捉後最害怕的是共産黨和紅軍插手,自忖若共産黨來了,他絶無活路。不料共産黨不僅不主張殺他,衹要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還放他回南京當領袖。
周恩來先對蔣說:“蔣先生,我們有10年沒見面了,你顯得比從前蒼老了。”
蔣介石點點頭:“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衹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你為什麽不肯停止內戰呢?”
宋美齡忙幫腔說:“以後不剿共了。這次多虧周先生千裏迢迢來斡旋,實在感激得很。”
周恩來又嚮蔣說了許多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道理,蔣介石聽着,連連點頭,目光裏流露出不勝感慨之意。他最後表示同意停止“剿共”,聯共抗戰等談判議定的6項條件,並邀請周恩來在他回南京後,去南京直接談判。
張學良送走周恩來之後,又返回蔣介石的住所,宋氏兄妹請求明天放蔣介石和他們回南京。張學良說:“楊主任還未鬆口,我不好辦。”不料,蔣介石的一席話使張學良立即轉變了態度。蔣躺在床上說:
“我這次在西安栽了個大筋鬥,名聲、地位、尊嚴全毀了。一個國傢統帥走上了這種末路,在人們心目中還有什麽份量呢?對於漢卿、虎城和周先生,我絶對沒有話可說,你們確實待我不錯。可事情已經陷入這步田地,我日後怎麽領導政府,怎麽發號施令呢?漢卿,你成全我罷,我想好了,還是把我和美齡一塊處置了幹淨!這樣活着有什麽意思!”
說罷便“嗚嗚”地哭起來。蔣介石很瞭解張學良,知道他是個很講義氣的人,便使出這一招術。
一下子把張學良挑逗起來:“我願跟你一起去南京,負荊請罪!一言九鼎,讓天下人看看我張學良!不管別人允許不允許,我决定的事情,都由得我。”
翌日,張學良來到楊虎城住所,說明他要送蔣介石等回南京。楊虎城大驚:“放虎歸山,久後傷人。這麽大事,我們應該讓政治設計委員會知道。老蔣是集中外權變手法之大成的人物,不揪住他的辮子,他一回頭就要打擊報復。”
張學良放蔣心切,起身告辭:“既然想得這多,你我又何必當初!”
準備放蔣的消息一傳出,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一些高級將領聯名寫信給宋子文,強硬地表示:商定的條件必須有人簽字,中央軍必須先退到潼關以東,才能放蔣,否則雖然張、楊兩將軍答應,我們也誓死反對。蔣介石看到信後大吃一驚,立即要宋子文去見張學良,懇求他盡早放蔣。
12月25日下午3時許,張學良拉着楊虎城陪蔣介石夫婦及宋子文等悄悄地乘車直奔西郊機場,行動非常秘密,連周恩來也沒有通知。
蔣介石登機前拉住楊虎城的手說:“仗是不打了,以前的內戰由我負責。答應的條件,我一定實行,這個你們放心。否則,你們可以不承認我是你們的領袖。我答應你們的條件我再講一遍:第一、回京後立即命令中央軍入關部隊撤出潼關,今後如再有內戰發生,當由餘個人負責;第二、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第三改組政府,集中各方賢良,容納抗日分子;第四、聯合一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傢;第五、釋放上海被捕領袖;第六、今後西北各省軍政統由張副司令、楊主任負責,西北今後就交給你們了。我說的對不對?”
楊虎城直視着他,點了點頭。
蔣介石以無限感激的神情對張學良說:“漢卿,到此為止吧。我看你現在去南京沒有必要,南京有南京的體統,我雖是領袖,好多事情並不由我,你去了,如果他們打你的主意,對你下毒手,我可就遺臭萬年了。你一定要去,也須待我回去安排安排再去。”
張學良一揮手:“別再耽誤了,上飛機吧!”
張學良將親筆寫下的手令交給楊虎城:
弟離陝之際,萬一發生事故,切請諸兄聽從虎城、孝侯(於學忠)指揮。此緻,何、王、繆、董各軍師。以虎城代理餘之職。
張學良 二十五日
周恩來從警衛團團長孫銘九那裏,得知張學良送蔣的消息,急忙驅車趕往機場勸阻。來到機場,飛機已經起飛。周恩來無限感慨地說:“張漢卿看《連環套》那些舊戲中毒了,他不但擺隊送天霸,還要負荊請罪啊!”
蔣介石一離開西安,態度立刻起了很大變化。飛機剛到了洛陽,蔣就命令張學良立即釋放衛立煌、陳誠、蔣鼎文、朱紹良、陳調元等。張學良電告楊虎城照辦。以後又要西安方面放回被扣的50架軍用飛機。到南京後,蔣介石下令把張學良軟禁起來,又組織高等軍事法庭,委派李烈鈞為審判長,朱培德、鹿鐘麟為審判官。
12月30日開庭。張學良走進法庭,氣宇軒昂,嘴角含笑,毫無畏懼。李烈鈞問:“張學良你身為軍人。為何劫持長官,進行叛變?”
張學良答:“一切經過詳細情形,蔣委員長知道得很清楚,請審判長問蔣委員長便可明白,我也不便詳說。不過,我不是劫持,而是愛惜蔣委員長;也不是叛變,而是熱愛國傢。我們在蔣委員長面前陳述意見,實現我們的主張,怎麽說是叛變?如果說是叛變的話,請問審判長,蔣委員長怎麽能安全地回到南京呢?我跟隨他一起來,你們都是有目共睹的。”
“你們幹這種叛亂之事,是受人指使?還是你們自己策劃的?”
“你看看我這個人,是別人所能指使的嗎!我再說一遍,我不承認我們是叛亂。”
“你們把中央許多大員都拘禁起來,這還不是叛亂嗎?”
張學良仰頭大笑:“他們身為大員,平日窮奢極欲,不知愛國愛民,蔣委員長誤就誤在他們身上。如陳調元身為軍事參議院院長,在西京招待所拘留不過幾日,就調戲陳繼承的娘姨,可謂老而風流。再如陳誠,平時口出大言,裝模作樣,貌似忠誠,領袖遇難,既不營救,又不殉節,卻一頭鑽進垃圾箱裏,……”
李烈鈞急忙製止說:“不要說了,與本案無關。”
張學良說:“我有一句話想請教審判長,民國二年,你在湖口起兵反對袁世凱實行專製,如果這是正義的行為,那麽西安兵諫製止蔣介石獨裁專製,何罪之有?”
李烈鈞問:“東北是怎樣喪失的?難道你不知罪嗎?”
張學良霍地站起來,從懷裏取出“九一·八”時蔣介石發給他的電報宣讀道:
“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在東北如何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傢民族於不顧。蔣中正”
張學良又道:“九一八事變,日寇打進來,我接到這封電報,衹得命部隊拔營而起,退出山海關。不抵抗主義,不是創自我張學良,而是創自蔣委員長!這次我在西安嚮蔣委員長上疏、哭諫,直至不得已而兵諫,完全是為抗日救國而發。我一片赤忱不料卻落得這個下場!耿耿此心,天日可以為證!”
李烈鈞高叫道:“你不必說了。我們就宣判吧。”李烈鈞拿起蔣介石交下的判决書,照本宣科:“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民權5年。”
1937年1月5日,蔣介石下令將楊虎城、於學忠撤職留任,由顧祝同任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調集37個師兵分5路進攻西安。
西安的周恩來、葉劍英、博古等徹夜不眠,分析形勢,研究對策,以冷靜的態度對待和處理復雜的形勢問題。周恩來同楊虎城商量後,由楊虎城領銜嚮南京政府發一措詞強硬的電報,抗議扣押張學良和妄圖重新挑起內戰的陰謀。
周恩來還同楊虎城等東北軍、十七路軍將領們商定,組成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三方面的聯軍,擬定了聯軍作戰方案。周恩來還通過中共中央電調紅1軍團到達耀縣、三原,紅15軍團到達鹹陽,紅27軍到達洛川。
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發表聲明,公佈了蔣介石允諾的6項條件,並以不客氣的口氣說:“推遲其諾言的實踐,則全國人民的革命浪潮,將席捲蔣氏以去。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蔣氏及其一派必須深切註意。”
蔣氏在此種情況下,不敢貿然輕舉妄動。正當中共努力轉變形勢的時候,不料東北軍少壯派團以上軍官60餘人帶着100餘名團級以上軍官簽名的文件,來到楊公館來見楊虎城,孫銘九首先說:
“副司令臨走時手令東北軍聽楊主任指揮,現在中央不講信義,扣留了副司令。我們東北軍的頭頭無動於衷,置之不問,我們大傢簽名,請楊主任指揮我們作戰,我們衹要求中央放副司令回來,別無其他目的!”
他邊說邊哭,60餘人也跟着放聲大哭。還有人說:“副司令回來之後,命令我們繳槍,我們也心甘情願!”
楊虎城流着眼淚說:“張將軍被扣,我心裏非常難過。我倆人共同搞了這件大事,現在要我一個人來支撐這個局面,我實在是力不從心啊!”
原來張學良離開西安後,東北軍很快分化為新舊兩派。老派以王以哲、何柱國、劉多荃、高崇民為首,認為為避免內戰,應采用和平方法營救張學良。他們在王以哲的病榻前開會,王以哲說:
“副司令雖然不在,東北軍還有我們嘛。既然顧祝同他們提出要我們從渭南前綫撤兵,為了避免衝突,那就先撤兵罷。”
這話傳到應德田、苗劍秋、孫銘九為首的“抗日同志會”的少壯派那裏,認為老派這樣做是取媚南京,投靠老蔣,企圖取張副司令而代之,以換取升官發財的機會,對他們很不滿。
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銘九等從楊公館出來,便到中共中央代表團住所。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劉鼎等正在開會,少壯派闖了進來,孫銘九搶先說:
“我們堅持先讓張將軍回來,爾後從渭南撤兵,你們代表團是否同意?”
應德田接着說:“東北軍不同於紅軍,它是以少帥個人為唯一中心的團體,有副司令在,這個團體能夠維持;副司令不回來,這個團體失去中心,可能很快走嚮分歧、渙散、崩裂、瓦解。在這危難關頭,為東北軍前途計,必須先把副司令營救回來。”
周恩來站起來回答說:“東北軍的情況,我們十分瞭解,我們極願把副司令營救出來,但不撤兵很易引起戰爭。戰局一開,你死我活,他們更不會放副司令回來。共産黨與蔣介石是血海深仇,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共産黨與東北軍和張副司令的血肉關係,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但現在以戰爭方式要求副司令回來,沒有什麽好處。”
苗劍秋立時惱了:“既然不幫助我們打仗,你們紅軍開到關中幹什麽來了?你們不幫,我們也要打,難道說你們就袖手旁觀,看着蔣介石消滅我們?!”
孫銘九跪在周恩來面前,哭着說:“你們不同我們合作,咱們豈不是破裂了嗎?我們這樣各顧各,張副司令就完了!”
周恩來衹好說:“別吵別鬧!這個問題很重要,容我們好好商量一下,明天答復你們。”
周恩來、葉劍英連忙去渭北雲陽鏡紅軍司令部駐地,與張聞天、彭德懷、任弼時、楊尚昆、左權等一起研究。翌日清晨趕回西安,通知楊虎城和少壯派:“衹要你們團结一體,意見一致,中共絶不會對不起兩傢朋友。包括打仗在內,紅軍願意聯合東北軍、西北軍,同中央軍决一雌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捲·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 | 第一捲·第二章 流血廣州 |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 | 第一捲·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 第一捲·第五章 屢敗屢戰 | 第一捲·第六章 血祭黃花岡 | 第一捲·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 | 第一捲·第八章 辛亥槍聲 | 第一捲·第九章 “俘虜”都督 | 第一捲·第十章 武漢血戰 | 第一捲·第十一章 “竜頭大哥” | 第一捲·第十二章 “興漢滅旗” | 第一捲·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 | 第一捲·第十四章 血盟人頭願 | 第一捲·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 | 第一捲·第十六章 乞降與反復 | 第一捲·第十七章 新瓶裝舊酒 | 第一捲·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 第一捲·第十九章 鐘山風雨 | 第一捲·第二十章 北洋軍閥之路 | 第一捲·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 | 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 第一捲·第二十三章 恃強玩議和 | 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