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歐陽修集   》 捲一二一 濮議捲二      歐陽修 Ouyang Xiu

  或問:“罷議之詔有權罷之文。議者謂權罷者,有待之言也。蓋朝廷迫於皇
  太後,不得已而罷,故云權罷者,欲俟皇太後千秋萬歲後,復議追崇耳。朝廷之
  意果如是乎?”答曰:“此厚誣之一事也。使朝廷果有此意,手詔雖無權字,他
  日別議追崇,何施不可,何必先露此意示人?是時臺諫方吹毛求疵,以指為朝廷
  過失,若君臣果有此意,亦當深謀密計,豈肯明著詔令,以資言者之口?”
  問者曰:“然則,何故云權罷?”答曰:“事體自當如此爾。追崇以彰聖君
  之孝而示天下也,本無中罷之理,今不得已而罷,當為迤邐之辭,故云權罷集議,
  更令禮官徐求典禮者,乃體當如此。此事人所易知,而呂誨等欲恐迫人主,故厚
  誣以有待之說也。先帝每語及此事,則不勝其憤,仰天而嘆曰:‘天鑒在上,豈
  有此心!’”
  或問:“皇太後既已責中書不當議稱皇考,而手書復有稱皇、稱後等事,議
  者謂韓琦交結高居簡,惑亂皇太後,請降手書,其稱親、稱皇、稱後,皆非皇太
  後本意,果若是乎?”答曰:“手書非皇太後本意,事出禁中,非外人所得知也。
  若雲因韓琦使高居簡請降手書,則又厚誣也。何以明之?若手書是韓琦所請,既
  降出便合奉行,豈敢卻有沮難,又請上別降手詔也。以此而言,但見韓琦沮止手
  書稱皇、稱後二事,不見琦請降手書也。”
  問者又曰:“然則,出於上意乎?”答曰:“亦非也。若出於上意,亦當先
  諭中書商議,安得絶無一言及之?又若上意果有所主,而中書雖欲不奉行,猶須
  再三論列,方可回聖意,豈有韓琦一言,上即從之,略無難色?以此知上意不主
  也。”
  問者又曰:“然則,稱皇、稱後,是哀、桓之事,中書以為非而不奉行者也。
  而呂誨表乃雲‘緻主之謀,不恥哀、桓之亂製’者,何謂也?”答曰:“此所以
  為厚誣也。且稱親、置園寢及稱皇考,皆是漢宣、光武事,呂誨等指以為哀、桓
  之亂製,乃是指鹿為馬爾。以此見其誣罔,何所不至也。據《漢書》,師丹上疏
  雲:‘定陶恭皇謚號既已前定,義不可復改。’據此,則恭王稱皇,乃師丹許以
  為是者,故云不復改爾。昨國傢於濮王固自不議稱皇,就使稱皇,亦是師丹所許
  者也。”
  問者曰:“若此,則師丹當時與漢爭論何事?”答曰:“董宏欲去定陶國號
  而止稱恭皇,及欲立廟京師爾。此二事,是師丹所爭也。蓋恭皇之號,常係於定
  陶,則自是於諸侯國稱皇爾,與漢不相幹也。若止稱恭皇而不係以國,則有進幹
  漢統之漸。又立廟京師,則亂漢宗廟。此師丹不得不爭也。昨濮王既不稱皇而立
  廟止在濮園,事無差僣,而呂誨等動以師丹自比,不知朝廷有何過舉,誨等果爭
  論何事也?”
  問者曰:“誨等所論者稱親也,稱親果是乎?”答曰:“稱親是矣,此乃漢
  宣故事也。謹按宣帝之父曰史皇孫。初,丞相蔡義議稱親,謚曰悼,裁置奉邑而
  已。其後魏相始改親稱皇考,而立廟京師。至哀帝時,議毀漢廟不合禮經者,於
  是毀悼皇考廟在京師者。是時丞相平晏等百餘人議:曰親,謚曰悼,裁置奉邑,
  皆應經義。由是言之,立廟京師則當毀,稱親置奉邑則自合經義也。所謂應經義
  者,即《儀禮》雲‘為人後者其父母報’是也。親者,父母之稱也。”
  問者曰:“京師廟既毀,而又毀奉明園者,何也?”
  答曰:“漢製,宗室諸侯王皆有園,悼皇考自合置園,初名奉明園,置奉邑
  三百傢可矣。其後增為一千六百傢,而改奉明園為縣,則僣天子之製矣,故議毀
  之也。今國傢追崇濮王,其禮數三而已:稱親一也,置園二也,立廟三也。稱親
  則漢儒所謂應經義者也,置園則漢宗室諸侯王之製也,立廟則一品傢廟之製也。
  如漢諸王廟當在本國,今濮國虛名,無立廟處,故即園而立廟爾。其依經合古,
  可以為萬世法也。”
  問者曰:“漢儒既以稱親為應經義,又以兩統貳父為非者,何謂也?豈其議
  自相矛盾乎?”答曰:“兩議皆是不相矛盾也。其初稱親而置邑也,止在下國,
  與漢朝不相幹,故不違經義也。及其後立廟於京師,與漢祖宗並立。至元帝時,
  議毀親盡之廟,時昭帝既以親未盡不毀,悼皇考亦以親未盡不毀,是則悼皇考與
  漢祖宗並為世數,此為兩統貳父也。元帝既上承昭、宣,而又承悼皇考,為世所
  謂違離祖統者,其議皆是也。使悼皇考廟在奉明園,而不與漢朝宗廟相幹,豈有
  兩統貳父之說乎?”
  問者曰:“父有貳乎?”答曰:“何止貳也。父之別有五,母之別有八,皆
  見於經與禮。而父之別曰父也、所生父也、所後父也、同居繼父也、不同居繼父
  也。不同居繼父者,父死而母再適人,子從而暫寓其傢,後去而異居矣,猶以暫
  寓其傢之恩,終身謂其人為父。而所生父者,天性之親也,反不得謂之父,是可
  謂不知輕重者也。”
  問者曰:“父母之名,果不可改乎?”對曰:“能深嫉為後者,尊其父母,
  莫如魏明帝也。明帝之詔曰:‘有謂考為皇、稱妣為後者,大臣共誅之。’然則,
  稱皇與後,是其所禁,而考妣之各雖明帝不能易也。明帝之不能易,是不可改也。”
  問者曰:“所生、所後父之名,徒見於禮文,而今世未嘗用也。今公卿士大
  夫至於庶人之傢養子為後者,皆以所生父為伯叔久矣。一旦欲用古禮而違世異俗,
  其能使衆論不喧乎?”答曰:“禮之廢失久矣。始於閭閻鄙俚之人不知義禮者壞
  之,而士族之傢因相習見,遂以成風。然國傢之典禮則具存也。今士大夫峨冠束
  帶,立於朝廷,號為儒學之臣,為天子議禮,乃欲不遵祖宗之典禮,〈謂《開寶
  通禮》、《五服年月》等書。〉而徇閭閻鄙俚之弊事,此非臣某之所敢知也。使
  臣以此得罪,臣固無慚而不悔也,況所謂以養子所生為伯叔父者,今但行於私傢
  爾。有司之議禮議律,則未嘗不遵典禮也。方禮官議以濮王來皇伯也,是時王子
  融卒。
  初,故相王曾之無子也,以其兄子融之子繹為後。及子融之死也,禮官議繹
  服所生父齊衰期而心喪三年。夫以子融為所生父,是典禮也;以濮王為伯,是閭
  閻之所稱也。兩議並發於一時,而為臣下議則用典禮,為天子議則用閭閻,其任
  情顛倒有如此,而人莫與之辨也。”
  問者曰:“或謂所生父之名出於《喪服記》,止可為議服,而言其他不可稱
  也。果若是乎?”答曰:“律言‘所養父殺其所生父,聽其子告’者,又豈因議
  服而言乎?”
  問者曰:“禮有明文,而世不用者,何也?”答曰:“聖人以立後為公,不
  畏人知,故不諱。不諱,則其子必有所生父母也。小人不知義禮,以養子為私,
  畏人知之,故諱其自有父母,欲一心以為我生之子,故唯恐諱之不密也。嘗試論
  之曰:古之不幸無子,而以其同宗之子為後者,聖人許之,著之《禮經》而不諱
  也。而後世閭閻鄙俚之人則諱之,諱之則不勝其欺與偽也。故其苟偷竊取嬰孩襁
  褓之子,諱其父母而自欺,以為我生之子,曰不如此則不得其一志盡愛於我,而
  其心必二也。而為其子者,亦自諱其所生而絶其天性之親,反視以為叔伯父,以
  此欺其九族,而亂其人鬼親疏之序。凡物生而有知,未有不愛其父母者。使是子
  也能忍而真絶其天性歟,曾禽獸之不若也;使其不忍而外陽絶之,是大偽也。夫
  閭閻鄙俚之人之慮於事者亦已深矣,然而苟竊欺偽不可以為法者,小人之事也。
  惟聖人則不然,以為人道莫大於繼絶,此萬世之通製而天下之至公也,何必諱哉?
  所謂子者,未有不由父母而生者也,故為人後者,必有所生之父,此理之自然也。
  其簡易明白,不苟不竊,不欺不偽,可以為通製而公行者,聖人之法也。又以謂
  為人後者所承重,故加其服以斬,而所生之親恩有屈於義,故降其服以期。服可
  降,父母之名不可諱,故著於《經》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自三代以
  來,有天下國傢者,莫不用之。”
  問者曰:“以濮王稱親,則於仁宗之意如何?”答曰:“大哉!仁宗皇帝之
  至聖至明也!知立後為公,不畏人知而不諱也。故明詔天下曰,是濮安懿王之子
  也。然則,濮安懿王者為所生父可知矣。此仁宗先告於天下矣,所謂簡易明白,
  不苟不竊,不欺不偽者,聖人之法也。”
  問者曰:“議者以謂恭愛之心分施於彼,則不得專一於此也。〈此兩製議稱
  皇伯議狀之文也。〉如是,則恭愛可專施於一而不分施於二也。使上之待濮王也,
  既不施恭,又不施愛,是以行路之人待其所生也,不亦過乎?”
  答曰:“行路之人,遇其鄉閭之長者與有德者,則必竦然有肅恭之容;遇其
  交遊故舊久不相見者,則必欣然有歡愛之語。今遇其所生,而既不施恭,又不施
  愛,是不如行路之人也。忍為斯言者,誰乎?君子之為言也,度可行於己,然後
  可責於人。今斯人也偶不為人後耳,使其自度為人後,而能以不恭不愛待其父母,
  則能忍而為此言也。”
  問者曰:“為人後而不絶其所生之恩者,施於臣民可矣。施於國傢,而有宗
  廟社稷之重,則將幹乎正統,奈何?”答曰:“濮園之稱親立廟,今二歲矣,而
  與宗廟朝廷了不相關也。其於正統有何所幹乎?於此足以見言者之誣罔也,復何
  疑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居士集捲一捲二 居士集捲二捲三 居士集捲三
捲四 居士集捲四捲五 居士集捲五捲六 居士集捲六
捲七 居士集捲七捲八 居士集捲八捲九 居士集捲九
捲十 居士集捲十捲十一 居士集捲十一捲十二 居士集捲十二
捲十三 居士集捲十三捲十四 居士集捲十四捲十五 居士集捲十五
捲十六 居士集捲十六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捲十八 居士集捲十八
捲十九 居士集捲十九捲二十 居士集捲二十捲二十一 居士集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居士集捲二十二捲二十三 居士集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居士集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