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年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戰國時代 》
公元前三一○年 辛亥(1)
柏楊 Bai Yang
(圖略)
1 秦王國 (首都鹹陽【陝西省鹹陽市】)宰相張儀,瞭解自己的處境,不願重蹈公孫鞅的覆轍,急謀脫身,於是嚮秦王(二任武王)嬴蕩進言說:“為了秦王國的利益,必須東方國際上發生變化,大王纔可以得到更多土地。人人皆知,齊王國(首都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恨透了我,我在哪一個國傢,它就會攻擊哪一個國傢。請大王准許我前往魏
王國(首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則齊王國必然嚮魏王國進攻。齊、魏交兵,陷於纏鬥,一時難解難分,大王就可以乘虛而上,攻擊韓王國(首都新鄭【河南省新鄭縣】),占領三川(伊水、洛水、黃河交匯地帶,即大洛陽地區),挾持周王國(首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國王(四十三任赧王姬延),搜集天下地圖戶籍圖册,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嬴蕩同意。
果然,齊王國攻擊魏王國,魏王(二任襄王)魏嗣,大起恐慌。張儀說:“大王不必擔心,我會教齊軍自己撤退。”於是派他的隨從(捨人)前往楚王國(首都郢都【湖北省江陵縣】),聘請楚王國的人充當使節,晉見齊王(二任宣王)田闢彊,假裝驚訝說:“大王,真是糟透了,你竟用這種手段加強秦王國對張儀的信任?”田闢彊說:“你怎麽會有這種想法?”使節說:“這是很明顯的事,張儀跟秦王國是何等深厚的關係?怎會那麽灑脫的說走就走?一定有什麽陰謀,正要齊、魏爆發戰爭,而使秦軍襲取三川(大洛陽地區)。而今你果然挑起大戰,使自己的國力疲憊,又背上攻擊盟友的惡名,反而更加強秦王國對張儀的信任。”田闢彊即下令班師。
張儀擔任魏王國的宰相一年,病逝。
張儀跟蘇秦,以縱橫奇才,為各國設計謀略,奪得高位和財富,天下知識分子紛紛效法,其中有魏王國人公孫衍,號犀首,也以謀略名滿國際。還有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輩,足跡遍天下,以辯纔和詐術說動君王。為數太多,記不勝記。而以張儀、蘇秦、公孫衍,最為高竿。
《孟子》曰:
有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是大丈夫,一怒而各國恐懼,不怒則天下戰火全熄?”孟軻說:“那算什麽大丈夫?一個人坐的是正當的位置,做的是正當的事情。當權時跟人民同甘苦,無權時自己修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纔是大丈夫。”
《法言》曰:
有人問:“張儀、蘇秦,在鬼𠔌子那裏學習縱橫之術,各使中國維持十餘年的和平,是不是有這回事?”揚雄說:“一群騙徒而已,聖人對他們深惡痛絶。”那人說:“表面上信仰孔丘的學說,實際上卻做張儀、蘇秦所做的事,怎麽樣?”揚雄說:“這就好像聽起來是鳳凰美麗的鳴聲,卻長着一身兇禽的羽毛。”那人說:“可是,端木賜(子貢)也幹過這種勾當呀?”(前四八四年,齊國攻擊魯國【首府麯阜】,孔丘派他的學生端木賜,到吳王國【首都姑蘇·江蘇省蘇州市】請求救助,吳、魯聯軍大敗齊軍。《史記》贊揚說:“端木賜一出,使魯國生存,齊國敗亂,吳王國力竭殘破,晉國坐以強大,越王國【首都會稽·浙江省紹興市】奠立霸權基矗”)揚雄說:“端木賜的動機是追求和平,張儀、蘇秦的動機是追求富貴,兩者並不一樣。”那人說:“張儀、蘇秦,真是難得的奇才,拋棄傳統的方式,用他獨立的奮鬥方式。”揚雄說:“對於巧言令色的佞幸之輩,有見識的人才能辨別。並不是不看重他的才能,而是那種所謂的才能,不為我們所認同。”
柏楊曰:
孟軻跟張儀、蘇秦一樣,也是周遊列國,推銷政治理想的高級知識分子之一。可是,司馬光和揚雄,對此卻衹字不提。戰國時代,各國危急,猶如一傢正在大火熊熊,張儀、蘇秦教他們如何汲取山澗裏的水撲救。而孟軻卻教他們事先防火,跟平時挖井,而又沒有指出如何防火和如何挖井。對於運轉龐大的專製政治,儒傢學派唯一的法寶是“聖君賢相”,一旦君不聖、相不賢,可就衹好幹瞪眼。在這種情形下,衹有傻子纔相信儒傢那一套——偏偏就出了一個傻子:燕王國(首都薊城【北京市】)二任王姬噲,他照葫蘆畫瓢,效法禪讓童話,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結果帶來千萬人死亡。大傢不但不同情他、不支持他,反而因為他搞砸了鍋,破壞了“禪讓”美好的形象,紛紛大駡。
孟軻慘敗在實務性的高級知識分子之手,一肚子氣。所以當人們一致公認張儀、蘇秦是大丈夫的時候,他堅决反對。什麽叫“正位”?國王任命的宰相,是不是正位?什麽是“正道”?有計劃的追求和平,是不是正道?如果那還不是“正位”“正道”?那麽,孟軻僕僕風塵,東奔西跑,難道想當天子或想當國王?難道想要屠殺人民?至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確實是人生最高的品質,也確實是大丈夫,但那僅是個人的修養,衹可以作為最高的道德指標,不能用來衡量對國傢社會的貢獻。孟軻幸虧已不在人世,否則,我們就要求他開一個“大丈夫”名單,看看哪些人可以上榜?
揚雄是動機論者,指出端木賜求的是和平,張儀、蘇秦求的是富貴。他有什麽積極證據,證明端木賜不追求富貴?又有什麽積極證據,證明蘇秦、張儀並不追求和平?如果我們認定蘇秦、張儀是追求和平,端木賜是追求富貴,揚雄又如何反駁?孔丘和孟軻,就曾僕僕風塵,東奔西走,說破唇舌,希望二者全都到手。問題衹看你追求時用的方法和追求到手後做些什麽?能夠“安中國者,各十餘年”,已經夠人民頂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凡 例 | 柏楊序(1) | 柏楊序(2) | 柏楊再序 | 趙頊序 | 司馬光進呈《資治通鑒》表 | 《戰國時代》導讀 | 公元前五世紀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1)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2)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3)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4)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5)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6) | 公元前四○二年 己卯 | 公元前四○一年 庚辰 | 公元前四世紀 | 公元前四○○年 辛巳 | 公元前三九九年 壬午 | 公元前三九七年 甲申 | 公元前三九六年 乙酉 | 公元前三九四年 丁亥 | 公元前三九三年 戊子 | 公元前三九二年 己醜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