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演義   》 第一百十九回 日公使保留衆罪犯 靳總理會敘兩親翁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徐總統迭下命令,黜免段係,至通緝罪魁以後,已與段係不留情面,遂又陸續下令,罷免湖南督軍,兼長江上遊總司令吳光新職,並將長江上遊總司令一缺,飭令裁撤,所有吳光新舊轄軍隊,由王占元妥為收束,藉節軍費。同日,又褫奪吳炳湘原官,及勳位勳章,說他黨附徐樹錚等,不知遠嫌,有背職務,雖經免職,未足蔽辜,應褫奪陸軍中將原官,暨勳位勳章,以示懲儆雲雲。過了數天,已是八月三日,復由徐總統下令,解散安福俱樂部,令雲:
  政黨為共和國傢之通例,約法許集會結社之自由。安福俱樂部,具有政黨性質,自為法律所不禁。近年以來,迭據各省地方團體,函電紛陳,歷舉該部營私誤國,請予解散。政府以為黨見各有不同,自可毋庸深究。乃此次徐樹錚、曾毓雋等,稱兵構亂,所有參預密謀,籌濟餉項,皆為該部主要黨員。觀其輕弄國兵,喋血畿甸,肆行無忌,但徇一黨之私,雖荼毒生靈,貽禍國傢,亦若有所不恤。是該部實為構亂機關,已屬逾越法律範圍,斷不能容其仍行存在。着京師衛戍總司令,步軍統領,京師警察廳,即將該部機關,實行解散。除已有令拿辦諸人外,其餘該部黨員,苟非確有附亂證據者,概予免究。
  其各省區,如設有該部支部者,並着各該省區地方長官,轉飭一律解散。此令。
  再進一步的辦法,就是撤換王揖唐了。徐總統不遽下令,但使國務院電緻江蘇,將王揖唐的議和代表,即日撤銷,改派江蘇督軍李純,為南北議和全權總代表,與廣東軍政府接洽和議。李純本與王揖唐有嫌,遂有一篇彈劾王揖唐文,電達中央。徐總統乃申令道:
  據江蘇督軍李純電呈:“王揖唐遣派黨徒,攜帶金錢,勾煽江蘇軍警及緝私各營。並收買會匪,攜帶危險物,散布揚州、鎮江省城一帶,以圖擾亂,均有確鑿證據,請拿交法庭懲辦”等語。王揖唐經派充總代表職務,至為重要,乃竟勾煽軍警,多方圖亂,實屬大幹法紀,除已由國務院撤銷總代表外,著即褫奪軍官,暨所得勳位勳章,由京外各軍民長官,飭屬一體嚴緝務獲,依法懲辦。
  此令。
  王揖唐寓居滬上,距京甚遠,不比那小徐等人,留住京師,一時不能遠颺,權避日本使館中。所以命令雖下,一體嚴緝,他卻四通八達,無地不可容身;就使仍居上海租界內,亦為中國官吏勢力所不能達到的地點,怕甚麽國傢通緝呢?這叫法外自由。但徐總統承認曹、吳要求,除新舊國會未見解散明文外,餘已一律照辦。更因段派中尚有數人為曹、吳所指劾,因復連下二令道:
  前以安福俱樂部為擾亂機關,業有令實行解散,所有籍隸該俱樂部之方樞、光雲錦、康士鐸、鄭蒐瞻、臧蔭鬆、張宣,或多方勾煽,贊助姦謀,或淆亂是非,潛圖不逞,均屬附亂有據,着分別褫奪官職勳章,一律嚴緝,務獲懲辦。其餘該部黨員,均查照前令,免予深究,務各濯磨砥礪,鹹與維新。此令。
  邊防軍第一師師長麯同豐,第三師師長陳文運,陸軍第九師師長魏宗瀚,第十五師師長劉詢,謙威將軍張樹元,於此次徐樹錚稱兵近畿,甘心助亂,以致士卒傷亡,生靈塗炭,均屬罪有應得。麯同豐、陳文運、魏宗瀚、劉詢、張樹元,着即褫奪軍官軍職暨所得勳位勳章,交陸軍部依法懲辦,以伸軍紀。此令。
  令申所布,徒有具文,各犯官統聞風避去,近走津門,遠赴滬瀆,津、滬均有外國租界,非中國法律所能及,鴻飛冥冥,弋人何篡?外人譏中國為紙糊章程國,端的是不謬呢。章程國尚有章程,現今中國朝令暮更,並章程國三字,尚有愧辭。惟曹、吳所最痛恨的乃是小徐,小徐與段芝貴、曾毓雋等匿居日本使館,曹、吳必欲外人交出,按法懲辦,因即迭呈徐總統請與日使館嚴重交涉。徐總統申飭外交部照會外交團,索交禍魁徐樹錚等十人。當經英、法、美三國公使分別復稱引渡罪魁事,引渡二字係含有交出意義,語本《日本法典》。各使曾開會商議,意見不同,結果由各使自復,但稱:“本國使館,並未收納此項人等”雲雲。外交部乃直緻文日本使館,問他有無收留?日本公使竟據實答復,略雲:
  徐樹錚、曾毓雋、段芝貴、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鴻志、姚震、姚國楨等九人,鹹來本使館懇求保護。本公使鑒於國際上之通義,及中國幾多往例,以為事情不得已而予以承認,决定對於此等諸氏,加以保護。刻將此等諸氏,悉收容公使護衛隊營內,並嚴重戒告,在收容所內,萬不得再幹預一切政治,且斷絶與外部之交通。茲本使特通告於貴代理總長之前。此時外交總長陸徵祥稱病請假,由顔惠慶署理。本使此次之措置,超越政治上之趣旨,即此等諸氏所受之保護,决非基於附屬政派之如何,而予以特別待遇,恰以該氏等不屬於政派之故,是以本使館不得拒絶收容。本使並信貴部對於此等衷意,必有所諒解也。八月九日。
  外交部接到日使復文,又致書日使,與他辯論。略雲:
  敝國政府,不能承認貴使本月九日通告之件,至為抱歉。刻敝國政府,正從事調查各罪犯之罪狀,一俟竣事,即將其犯罪證據,通知貴使,請求引渡,並希望貴使勿令諸犯逃逸,或遷移他處藏匿為荷。
  日使得書,隔了數日,又復詞拒絶道:
  貴總長答復敝使,本月九日,關於收容徐樹錚等於帝國使署兵營之通告回文,業已領悉。據稱:“貴國政府,不能承認敝使上次通告之件,且將以根據法律之罪狀,通知敝使”雲雲。惟貴國大總統頒發捕拿該犯等之命令,係以政治為根據,故敝使署即視為政治犯,而容納保護之。
  敝使並聲明無論彼等將受何等刑事罪名之控訴,敝使不能承認貴總長所請,將彼等引渡也。
  自經日使兩番拒絶,徐總統亦無可奈何。就使曹、吳恨煞小徐,也不能親到東交民巷中把他拿來,衹好忍氣吞聲,暫從擱置。惟直、奉兩派,既並力推倒段係,自然格外親昵。當由兩派軍官,代為曹、張作撮合山,聯為婚媾。張有庶子,為第二姨太太所生,曹有庶女,亦為第二姨太太所出,年均幼稚,好似一對金童玉女,先後下凡,特為兩豪傢隱綰紅絲。後來張傢行聘,曹傢受聘,兩造禮儀,非常華麗,比那帝王時代的王侯,還要加倍,中外報紙,傳為豔聞,這且無容絮述。
  且看後來何如?
  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因時局糾紛,連年未定,特欲公諸國民,擬開國民大會,解决時局,草定大綱八條,臚列如下:
  (一)定名。為國民大會。
  (二)性質。由國民自行招集,不得用官署監督,以免官僚政客操縱把持。
  (三)宗旨。取國民自决主義,凡統一善後,及製定憲法,與修正選舉方法及一切重大問題,均由國民解决,地方不得藉口破壞。
  (四)會員。由全國各縣農工商會各會各舉一人,為初選所舉之人,不必以各本會為限。如無工商會,寧缺勿濫。
  再出全省合選五分之一,為復選。俟各省復選完竣,齊集天津或上海,成立開會。
  (五)監督。由省縣農工商學各會長,互相監督,官府不得干涉。
  (六)事務所。先由各省農工商學總會公同組織,為該省總事務所,再由總事務所電知各縣農工商學各會,剋日成立各縣事務所。辦事細則,由該所自訂。
  (七)經費。由各省縣自由經費項下開支。
  (八)期限。以三個月內成立,開會限六個月,將第三條所列諸項,議决公佈,即行閉會。並主張將南北新舊國會,一律取消,南北議和代表,一律裁撤。所有歷年一切糾紛,均由國民公决。
  看吳佩孚這番論調,本來是一篇絶好章程,不但編書人絶對贊成,就是全國四萬萬同胞,也沒有不贊成的心理。試想中國自革命以來,既已改君主為民主,應該將全國主權,授諸國民全體,為何袁項城要設籌安會,想做皇帝?為何徐樹錚等要組安福部,想包攬政權財權軍權?這種行動,都為全國民心所不願。結果是袁氏失敗,洪憲皇帝私做了八十三日,終歸無成。徐樹錚頻年藉款,頻年練兵,也弄到一敗塗地,寄身日本使館。可見軍閥傢硬奪民權,終究是拗不過民心,民心所嚮,事必有成,民心所背,事無不敗。不啻當頭棒喝,奈何各軍閥傢尚然不悟?吳佩孚師長,既有此絶大主張,絶大議案,豈不是中華民國一大曙光?無如他麯高和寡,言與心違,所以國民大會四字,仍是個夢中幻想,徒托空談。又況段派推倒,權歸曹、張,曹、張也是武力主義,顧甚麽國民不國民?
  更兼西南一帶,黨派紛歧,若粵係,若桂係,若滇係黔係,倏合倏分。哪一個不想擴充地盤?哪一個不想把持權利?四川全省,地肥美,民殷富,不啻一長江上源的金穴,三五軍閥,你爭我奪,攪得七亂八糟,周道剛為劉存厚所逐,劉存厚為熊剋武所擠,已如上文所述。至直、皖戰後,熊剋武又被呂超排出,川軍即推呂超為總司令。熊剋武心有不甘,復嚮劉存厚乞得援兵,再入川境。川民連遭兵燹,傾傢蕩産,不可勝計。他如滇、黔、桂、粵各派,分裂以後,也是兵戈相見,互哄不休。此外各省督軍師長,表面上雖沒有如何爭擾,暗地上實都是懷着私謀。天未悔禍,民誰與治?欲要實做到民權主義,恐前途茫茫,不知再歷若幹年,方好達此目的呢。
  慷慨而談,仿佛高漸離擊筑聲。
  且說段派失勢,靳閣復興,靳雲鵬復由曹、張推舉,徐總統特任,起署國務總理。閣員亦互有參換,外交總長陸徵祥,內務總長兼署交通總長田文烈等,並皆免職,即任顔惠慶署外交總長,張志潭署內務總長,周自齊署財政總長,董康署司法總長,範源濂署教育總長,王乃斌署農商總長,葉恭綽署交通總長,靳雲鵬自兼署陸軍總長,內閣又算成立了。靳氏二次登臺,更欲收攬時譽,力謀和平,特請徐總統不究既往,赦免安福部餘支。徐總統乃有脅從罔治的赦文。靳氏復思履行前議,為南北統一計劃,請命總統,召曹、張兩使到京,商决時局問題。曹錕、張作霖並皆應召,各乘專車入都,與靳相見。三親翁並會一堂,和氣融融,自然歡洽。嗣經徐總統下令,裁撤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缺,改任曹錕為直魯豫巡閱使,與張作霖職權相同,副使就令吳佩孚升任。張作霖與吳佩孚,雖未免猜忌,但此時尚沒有甚麽惡感,所以中央超擢吳氏,張亦不加異詞。獨吳氏主張的國民大會,被張作霖極力批斥,謂政府自有權衡,用什麽國民大會,因此靳氏轉告吳佩孚,就把他一時偉議,無形打消。吳氏之與張反對,激成後來之武力統一政策,實自此始。衹靳氏提議的南北統一,張作霖還表同情。曹錕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物,也即同聲附和,盡令靳氏一力做去。兩巡閱使駐京半個月,分電各省督軍,採集時議。這是表面上的虛文。各督軍派遣代表,趨集天津,曹、張就此出京,由靳雲鵬送至津門,即與各省督軍代表,晤商一宵。各代表統順風敲鑼,何人敢持異議?那時曹、張喜氣洋洋,分道自歸原鎮,靳總理也即還京,各代表亦統回本省去了。
  自靳總理還京以後,便想把南北統一計劃,積極進行,無如南方軍閥,已是黨派紛歧,比前次議和時候,還要為難。滇、黔、粵、桂各成仇敵,舊國會一部分議員,離粵赴滇,自開國會,議决取消岑春煊政務總裁職務,補選貴州督軍劉顯世為政務總裁。一國中有三國會,如何緻治?劉本為廣東軍政府選入,未曾就職,仍與唐繼堯唇齒相依,不願合入桂係,旋經北京靳總理,及南北議和總代表李督軍,一再電勸,敦促和平,唐、劉二人乃通電各省,表明意見。文雲:
  西南護法,於今三載,止兵言和,業已二周。因法律外交兩問題,迄無正當解决之法,以致和會久經停頓,時局愈益糾紛。夫維持法紀,擁護國權,此吾輩夙抱之主張,亦國民應盡之天職。顧大義所在,雖昭若日星,而時勢變遷,則真意愈晦,是非莫辨,觀聽益淆。吾輩救國護法之初衷,將無以大白於天下,而僉壬假藉,得以自便私圖,恐國傢前途,益敗壞而不可輓救。吾輩為貫徹主張計,謹掬真誠,鄭重宣言,以冀我全國父老兄弟之共鑒,特立條件如下:(甲)關於收束時局之主張。
  (一)南北和平辦法,應由正式和會解决。(二)和議條件,以法律外交兩問題,為國本所關,須有正當之解决。
  (乙)關於刷新政治根本救國之主張。(一)宜將督軍以及其他特設兼轄地方之各種軍職,一律廢除,單設師旅長等統兵人員,直隸於陸軍部,專任行兵及國防事務。
  (二)全國軍隊,應視國防財政情形,編為若幹師旅,其餘宂兵,一律裁汰。裁兵事宜,特設軍事委員會,計劃執行。(三)實行民治主義,雖在憲法未定以前,宜先籌辦各級地方自治,尊重人民團體,以確立平民政治之基礎,而實現國民平等自由之真精神。上列各條,繼堯、顯世,謹决心矢志,奉以周旋,邦人諸友,其有與我同志者乎?吾輩當禱祀以期。至地方畛域,黨派異同,非所敢擇也。
  據這電文,似乎有條有理,一些兒不存私見,於是北方各省軍閥傢,也有復電相答,表示同情。正是:
  豈必心中期實踐,何妨紙上作高談。
  欲知復電中如何措詞,持至下回錄明。
  刑賞為國傢大典,無論若何政體,要不能有功無賞,有罪無刑。獨自民國成立以來,法律已處於無權,冒功邀賞者,實繁有徒,而禍國殃民諸罪犯,則往往為法律所不逮,就使中央政府,煌煌下令,而逋逃有藪,趨避有方,烏從而緝捕之?試觀日本公使之容留九人,拒絶引渡,無論日使之是否依法,但即中國之刑律而論,已等諸無足重輕之列,有罪不能加罰,何憚而不為亂耶?吳佩孚之主張國民大會,此時尚有意求名,故倡議正大,但言之非艱,行之維艱,即令吳氏坐言起行,恐未必能達目的,況掣肘者之群集其旁也。若夫靳翼青之主張統一,計非不善,滇黔二督之發表意見,語亦甚公,但終不得完滿之結果者也,吾得而斷之曰: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第一回 揭大綱全書開始 乘巨變故老重來
第二回 黎都督復函拒使 吳軍統被刺喪元第三回 奉密令馮國璋逞威 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第四回 復民權南京開幕 抗和議北伐興師第五回 彭傢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闢正陽門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第九回 袁總統宣佈約法 唐首輔組織閣員
第十回 踐夙約一方解職  藉外債四國違言第十一回 商墊款熊秉三受謗 拒副署唐少川失蹤
第十二回 組政黨笑評新總理 嗾軍人脅迫衆議員第十三回 統中華釐訂法規 徵西藏欣聞捷報
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第十五回 孫黃並至協定政綱 陸趙遞更又易總理
第十六回 祝國慶全體臚歡 竊帝號外蒙抗命第十七回 示協約驚走梁如浩 議外交忙煞陸子欣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籙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彈捐軀 應桂馨泄謀拘案第二十一回 訊兇犯直言對簿 延律師辯訟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畢現幾達千言 宿將暴亡又弱一個第二十三回 開國會舉行盛典 違約法擅簽合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