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七 佛教·道教·黃巾      柏楊 Bai Yang

  現在,我們敘述第一次宦官時代中所爆發的黃巾民變。它是中國最大的農民暴動之一,跟當時開始鼎盛的兩大宗教相結合,反抗暴政。
  這兩大宗教,一是佛教,一是道教。
  佛教據說於上世紀(一)六十年代傳入中國(我們不妨推測,紀元前二世紀張竅通西域時,可能就帶了進來),東漢王朝第二任皇帝劉莊曾夢見一個金人。有學問的大臣就告訴他,金人是西域(新疆)的一個被稱為“佛”的神祗。劉莊隨即派遣官員蔡忄音去西域求佛,那時還沒有人知道西域的佛是由天竺(印度)傳入。蔡忄音於六五年出發,兩年後(六七)返國,隨同他來的有兩位外國籍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白馬馱着的佛教經典。劉莊特地在首都洛陽東郊。建造一座白馬寺,招待這兩位高憎並安置經典。不過事實上,白馬到中國的六十年代時,佛教在中國已經大大地流行,親王劉英——劉莊的弟弟就以信奉佛教,舉國皆知。
  道教是純中國宗教,沒有人知道它確實的誕生日子。道教跟道傢學派有密切關係,老莊哲學的玄虛無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種飄渺幻境。道傢學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轉變為“陰陽傢”,介乎學派與宗教之間。這種以煉丹煉金,求長生不死藥的高級巫師,被稱為“方士”,深受歷代帝王的歡迎。以後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轉變為念咒畫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方士中一位大亨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鵠鳴山修煉。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他的門徒,都要奉獻五鬥米,所以也稱“五鬥米道”。張道陵死後,兒子張衡繼承。張衡死後,兒子張魯繼承。張魯時已到本世紀(二)末葉,各地混戰,政府因他擁有群衆力量,委派他當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
  ——但要到三百年後五世紀時,名道士寇謙之出世,纔確定“道教”名稱,並確定尊奉李耳為教主、《道德經》為經典、張道陵為先知。我們要特別註意,“道教”跟“道傢”不同,猶如“狗”跟“熱狗”不同一樣。
  羌戰於六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六九年被壓平,東漢政府勝利的代價之一是;沒有被戰爭直接波及的中原地區,因軍需孔亟,在苛捐雜稅和官員貪暴,以及地主剝削重重迫害之下,引起大規模的逃亡和民變。逃亡和民變又引起因勞力缺乏而産生的水災旱災蝗災。水災蝗災又引起農村破産,到處發生人吃人的可怕饑饉。政府中宦官跟士大夫正鬥爭的如火如荼,沒有人關心那些在死亡中掙紮的農民。農民為了生存,遂逐漸集結在一個標幟“黃巾”之下,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運。
  黃巾標幟下農民運動領袖張角以他的家乡巨鹿(河北寧晉)為根據地,供符咒傳教,一方面稱太平道,一方面又稱彌勒佛再世,成為佛道二教的混血兒。傳教十餘年,門徒有數十萬人。張角分全國為三十六“方”,每方一萬人,用四句話作政治號召;“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甲子年是一八四年,一八四年遂成為貧苦農民的盼望。各地公共場所,城墻上,城門上都出現“甲子”字樣,人心振奮。
  甲子前一年(一八三)年終,張角的門徒馬元義潛入首都洛陽,聯絡宦官作為內應,準備明年日期到時,奪取首都。可是如此龐大的組織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內姦或變節分子,另一位門徒唐周,像基督教的猶大一樣,嚮東漢政府告密。就在一八四年一月,馬元義被捕,被最殘忍的車裂酷刑處死。根據口供的牽引,輾轉殺了一千多人,並通緝張角。張角倉促間下令起兵,一夜之間,百萬以上的農民,掀起暴動。他們用黃巾裹頭,以分別敵友。
  一八四年距羌戰平息,僅十五年。東漢政府用以討伐羌部落的軍隊,恰好用以討伐黃巾。那些涼州(河西走廊)部隊在血腥中成長,強悍善戰,沒有經過訓練的農民們,無法與他們對抗,尤其是張角又恰好病死,失去領導中心。於是這一歷史性的農民暴動,衹支持了十一個月,就被分別擊潰。然而,這個世界卻再也不能恢復以前的原狀了。涼州部隊開始輕視中央政府,大將之一的董卓,當中央徵召他到洛陽擔任宮廷供應部長(少府)時,他不願放棄軍權,拒絶接受。偏偏又遇到兩個漿糊腦筋何進與袁紹,利用他來脅迫何太後。
  八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八九年,當洛陽追兵在黃河南岸小平津從宦官手中救出皇帝劉辯時,董卓率領大軍,適時的趕到,劉辯就在涼州兵團護駕下,返回首都洛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