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
顧祖禹 Gu Zuyu
◎廣東一
《禹貢》揚州徼外地。三代時為蠻夷國或謂之雕題。題,額也。《禮·王製》:南方曰雕題。又《山海經》有離耳、雕題之國。楚《離騷》有玄國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瓊州府是其地。後為百越地,亦曰揚越《國策》:吳起為楚悼王相,攻揚越。《史記》起本傳作南平百越。孔氏曰:越在揚州南境,故曰揚越。其在天文,則牽牛、婺女之分野。秦並天下,置南海等郡,亦謂之南越《秦本紀》:始皇三十年,略取陸梁地,為南海、桂林、象郡,以適遣戍。三十四年,又謫人築南越地,又設南海尉以董之,所謂東南一尉也。孔氏曰: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曰陸梁。《史記》南越,班固作南粵。粵,即越也。今人多以兩廣為粵,閩浙為越矣。秦末,趙陀王其地。漢元鼎六年,討平之,尋置交趾刺史。後漢因之漢刺史無常治。王範《交廣春秋》:漢初,交州治羸婁。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復徙番禺。瀋約曰:漢交趾刺史治竜編。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廣信。十六年,徙治番禺。三國吳黃武五年,析置廣州,治番禺,而交州還治竜編。其後以交州並入廣州。永安七年,仍置廣州,治番禺。廣信,今廣西蒼梧縣。羸婁、竜編,今俱見安南境內。三國吳分交州立廣州詳見上。晉因之。宋又分置越州泰始七年,置治臨漳,即今廉州府治合浦縣。齊、梁因之梁大同以後,置州益多,無復古製。隋亦屬揚州部。大業末,屬於蕭銑。唐討平之。貞觀初,置嶺南道治廣州。開元中曰嶺南節度。鹹通二年,分為嶺南東道。五代時,屬於南漢。宋淳化四年,為廣南路。至道三年,分為廣南東路。元置廣東道及海北海南道宣慰等司廣東道治廣州,海南海北道治雷州,隸江西行省。明洪武九年,改置廣東等處承宣佈政使司,領府十、直隸州一、屬州七、屬縣七十六總為裏四千二十八,夏秋二稅大約一百一萬七千七百七十二石有奇,而諸司衛所參列其中。今仍為廣東布政使司。
◇廣州府屬州一 縣十五
南海縣附郭番禺縣附郭順德縣東莞縣新安縣三水縣增城縣竜門縣香山縣新會縣新寧縣從化縣清遠縣
連州領縣二
陽山縣連山縣
◇肇慶府屬州一 縣十
高要縣附郭高明縣四會縣廣寧縣新興縣陽春縣陽江縣恩平縣
德慶州領縣二
封川縣開建縣
直隸◇羅定州屬縣二
東安縣西寧縣
◇韶州府屬縣六
麯江縣附郭英德縣樂昌縣仁化縣乳源縣翁源縣
◇南雄府屬縣二
保昌縣附郭始興縣
◇惠州府屬縣十
歸善縣附郭博羅縣長寧縣永安縣海豐縣竜川縣長樂縣興寧縣河源縣和平縣
◇潮州府屬縣十一
海陽縣附郭潮陽縣揭陽縣程鄉縣饒平縣惠來縣大埔縣平遠縣普寧縣澄海縣鎮平縣
◇高州府屬州一 縣五
茂名縣附郭電白縣信宜縣
化州領縣二
吳川縣石城縣
◇雷州府屬縣三
海康縣附郭遂溪縣徐聞縣
◇廉州府屬州一 縣二
合浦縣附郭
欽州領縣一
靈山縣
◇瓊州府屬州三 縣十
瓊山縣附郭澄邁縣臨高縣定安縣文昌縣會同縣樂會縣
儋州領縣一
昌化縣
萬州領縣一
陵水縣
崖州領縣一
感恩縣
東連七閩,
惠、潮二府,與福建之汀、漳接境,山溪相錯,伏莽之患常多。
南濱大海,
自潮州府之東南,與福建之漳州海洋接。自廉州府欽州之西南,與交趾海洋接。東西相距二千四百餘裏,而瓊州一府峙大海中,尤為險遠。
西距安南,
安南,自廉州府欽州分界,由海道以入交州,則欽州、海陽,其必出之途也。
北據五嶺。
五嶺之首曰大庾嶺,在南雄府北六十裏,與江西分險。綿亙而西為騎田嶺、都龐嶺,與湖廣分險。秦王翦降百越,以謫戍五萬人守五嶺。淮南子曰:始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見湖廣黔陽縣,一軍守九疑之塞九疑,見湖廣名山,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即江西南安府,一軍結餘幹之水見江西饒州府。或謂此為五嶺,非也。《漢書·張耳傳》:秦有五嶺之戍。裴淵《廣州記》:五嶺,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也。鄧德明《南康記》:南康大庾嶺一,桂陽騎田嶺二見湖廣郴州,九真都龐嶺三見湖廣藍山縣,臨賀萌渚嶺四見湖廣江華縣,始安越城嶺五見廣西興安縣。《水經註》:最東曰大庾嶺,在南康;第二曰騎田嶺,在桂陽郴州;第三曰都龐嶺,在南平縣;第四曰萌渚嶺,在馮乘縣;第五曰越城嶺,在始安縣。鄧氏以都龐在九真者,誤也。杜佑亦曰:塞上嶺一也即大庾嶺。今詳見江西重險大庾,騎田嶺二也,都龐嶺三也曰在湖廣永明縣,與《水經註》不同,萌渚嶺四也,越城嶺五也。周去非則曰:五嶺之說,舊以為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嶺之塗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入廣東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入南雄二也,自湖廣之郴入連三也,自道州入廣西之賀縣四也,自全入靜江五也。今大庾嶺實為北面之巨鎮雲。
其名山,則有羅浮。
羅浮山,在廣州府增城縣東百三十裏,惠州府博羅縣西北五十裏。其山袤直五百裏,高三千六百丈,峰巒四百三十有二,嶺十五,洞壑七十有二,溪澗瀑布之屬九百八十有九。蓋宇內之名山,東粵之重鎮也。五代周顯德六年,南漢主劉建天華宮於山中在山之西,即朱砂洞也。宋開寶初,又鑿增江水口,欲通舟道入山,不果蘇軾曰:於無事時,以羅浮為宴遊之所,有急則為逋逃藪也。《嶺南志》:羅山之脈,來自大庾;浮山,乃蓬萊之一島,來自海中,與羅山合,故曰羅浮《名山記》:羅浮山有洞,周五裏,《道書》以為朱明洞天,十大洞天之一也。潛通勾麯,上有分水嶼,謂之泉源福地。《山經》:五嶺擁從衡嶽如君,而羅浮桀出為之佐命。又舊《圖經》:羅浮山西距番禺二百裏,上有桂樹神湖。《山海經》雲,桂林八樹,在番禺之東,即此山也。一名博羅山,俗傳堯時浮山自會稽浮海而至,傅於羅山雲。《元史》:至正元年,羅浮山崩二十七處,壞民居,堙田澗,山水涌溢,溺死百餘人。其瑰奇靈異,遊歷所不能遍。大約峰之秀者為飛雲、玉鵝、麻姑、會真、會仙、錦綉、玳瑁之屬,洞之幽者為夜樂、石血、朱明、黃竜、朱陵、黃猿、水簾、蝴蝶之屬,而石樓鐵橋之勝,尤為桀出雲宋鄒師正《羅浮指掌圖略》:遊羅浮者,始自竜華祠,至明月戒壇登山,歷錫杖泉、羅漢岩、伏虎岩一十餘裏,而至大、小石樓。二樓相去五裏,皆高出雲表,重岩四柱如樓,有石門方廣可容幾席,俯視滄海,夜半見日初出。其山岸周回五裏,澗水消長,應海潮盈縮之候。又上為鐵橋峰,即羅浮二山相接處也。中有石如梁,湍水出焉,分東西流註於潭,又南流註於淵,一名神湖,《道書》所謂泉源福地也。又有上界三峰,上接鐵橋,高三十仞,不可上,其下逶迤有匯水與潮汐應,曰瑤池。第三峰頂又有青羊岩,其下曰夜樂洞,昔人常聞仙樂於此。洞在神湖東,洞中有犀牛潭、瀑布泉,泉從上界三峰側懸流下註三十餘仞。又有鳳凰𠔌及鳳浴潭,皆在夜樂洞中。鐵橋相接者曰瑤石臺,高五百六十丈有奇。梁大同中,僧景泰者建連雲塔於其上,亦名飛雲塔,在浮山上。鐵橋之左曰玉鵝峰,一名鵝嶺,右曰聚霞峰。羅山之西為麻姑峰,有麻姑壇。相近者為雙髻峰,下有羅陽溪,羅浮諸峰之水西匯於此。羅山之西南曰飛來峰,下為梅花村。又黃竜洞在聚霞峰之東,本名金沙洞,兩峰相疊,一水中流。南漢主欲作天華宮,夢金竜起於宮前,因改今名,並建宮於此,今呼為西天華。其後有鳳凰岡、雲母溪。自麻姑峰而西南,有觀源洞,一名麻姑洞。其西北有幽居洞、滴水岩。幽居洞後又有長壽觀,南漢時亦建天華宮於此,今呼為南天華。又北為君子岩,岩側有通天岩、雲峰岩,其下曰蝴蝶洞,前曰水簾洞。又有天漢橋,其下為流杯池。又南為朱明洞,《道書》所謂第七峒,朱明曜真之天也。其東有青霞𠔌,又有野人洞,一名王子洞。又天漢橋東有會仙橋,橋東有明福觀,南漢所建,亦名九天觀。相近有小水簾洞。又東北有蛇穴,舊傳穴通眉州。又東數裏至蓬萊洞、鴉髻峰,上為劉仙壇,高百丈許,下臨羅陽溪。山之東西有香臺、會真、櫻桃、拋球、刀子、錦綉、黃猿、鉢盂、緻雲、大旗、小旗、雲母、雞籠諸峰,又有金沙、石血、朱陵、太和、歐陽、赤水、白雲及風洞、雲洞、雨洞,白角、大慈寺,古老、白芒古洞及桄榔、大坑諸洞。奇秀岑,湍流怪石,不可名狀矣。
其大川,則有西江、
西江,即廣西黔、鬱、桂三江之水。自梧州府東流入肇慶府界,歷德慶州封川縣西,而賀江流入焉賀江,見廣西賀縣。經縣南,又東至州城南,亦曰南江,亦名晉康水。又東繞府城,而東南流出羚羊峽,入廣州府順德縣界,亦謂之竜江。又東流至府城西北,會北江之水,又流至府城南,而會東江之水,並流而入於海。漢伐南越,離水、之師並會於番禺,即是道也。《南齊書》:西南二江,川源深遠,別置都護,專徵討之任。西江實兼南江之名矣謂之二江,誤也。梁大同十一年,交趾李賁作亂,命楊為交州刺史討之,又命定州刺史定州,今廣西鬱林州蕭勃會於西江。太清末,陳霸先為西江都護,起兵討侯景。隋唐以後,嶺南用兵恆以西江為要害。宋皇四年,儂智高陷邕州,沿江東下,濱江州郡悉被殘破,遂圖廣州,官軍拒卻之。明初,廖永忠等定廣州,復奉詔引兵趨廣西,由肇慶溯西江而上抵梧州是也。今兩粵往來,百斛巨舟可方行無礙者,惟西江耳。詳見川瀆盤江。
北江東江附、
北江,即湟水湞水合流之水也。湟水,出湖廣寧遠縣九疑山,流入廣州府界《通志》:湟水,俗呼湞江,以出於郴州黃岑山,亦名黃水。誤。經連州陽山縣東,西南流經州城東,又折而東南入韶州府英德縣界,又南流入廣州府清遠縣境,至縣東南與湞水合,亦曰氵匡水,亦曰水,亦曰水,其合湞水之處,亦曰口,亦曰口。漢元鼎五年,伐南越,伏波將軍路博德引兵出桂陽,下湟水。陳大建二年,廣州刺史歐陽紇以州叛,陳將章昭達將兵討之,兼行至始興。紇聞昭達奄至,出頓口,多聚沙石,盛以竹籠,置於水柵之外,用遏舟艦。昭達居上流,裝艦造拍,乘流突進,紇衆大敗,遂擒之。宋開寶三年,潘美剋南漢之郴州,劉懼,遣其臣邵廷屯口是也。湞水出南雄府北大庾嶺,東南流,復折而西南,經府城南,又西南,經始興縣西,而入韶州府界。經府城東,有武水,出湖廣臨武縣之西山,流經郴州宜章縣南,而入韶州府樂昌縣境,又東南流至府城東南,而合湞水,亦曰麯江,亦曰相江,亦曰始興江。又南流,經英德縣西,出湞陽峽,入廣州府清遠縣界,經縣東,又南,則湟水流會焉。又南流經三水縣西,至府西北三十餘裏,逶迤而下,會於西江。漢伐南越,樓船將軍楊僕引兵出豫章,下湞水是也。今自庾嶺而南,取水道,繇始興江口,可以徑抵廣州,且東達惠、潮,西屆潯、梧矣。又有東江,源出江西安遠縣界,流入惠州府竜川縣境,至縣南為竜江。又西南流,經河源縣南為槎江,南流至府城東北,折而西,過博羅縣南。又西南流入廣州府東莞縣境,經縣北,又經增城縣南,而至府之南境,會西江以入海,亦謂之三江口,以東、西、北三江為名也《南史》:宋元嘉十年,徙謝靈運於廣州。或告靈運令人買兵器,結健兒,欲於三江口篡取之,不果,靈運因棄市。即此三江口也。三江周匝三垂,南則濱大海雲。
海。
海,環廣東南界,倚為險固,然攻守之計亦莫切於海。晉義熙七年,劉裕與盧循相持於豫章,而遣別將孫處等由海道徑搗廣州,傾其巢穴,循以敗亡。唐乾元初,廣州奏大食波斯圍州城,掠倉庫,焚廬捨,浮海而去。鹹通二年,安南陷於南詔,諸道兵赴援,皆屯聚嶺南,用潤州人陳石議,自福建運米泛海至廣州,軍食始足。宋末,車駕自閩入越,既而蒙古將張弘範將兵由潮陽入海,追宋少帝於崖山,宋亡。明初,命廖永忠繇福州海道取廣東,永忠奄至東莞,何真迎降,而廣州亦下。洪武、永樂間,倭夷入犯廣東,屢為所擾。嘉靖中,倭寇閩、浙,滋蔓亦及於廣東。議者謂廣東海防,當分三路。三路者,左為惠、潮,右為高、雷、廉,而廣州為中。惠、潮二郡,皆與福建接壤,而潮尤當其衝,柘林、南澳皆要區也。由柘林而西,為大城、海門、靖海、蓬洲諸所,又西接甲子門、碣石、平海諸衛所,皆為南面之蔽。儻柘林、南澳失守,是無潮也;平海、碣石失守,是無惠也。《海防考》:惠、潮之備,以柘林為最要。柘林,乃南澳海道之門戶,據三路上遊,番舶自福趣廣,悉由此入。其去惠、潮水寨,遠幾百裏。水寨為惠、潮之衝,而柘林又為水寨之衝。慎固之防,不可不豫。而大城所聲援差近,備尤不可或疏也。若夫中路之備,則在屯門、雞棲、佛堂門、冷水角、老萬山、虎頭門等澳,而南頭澳在虎頭門之東,為省會門戶。海寇往往窺伺於此,為闌入之途,則東莞大鵬之戍守宜切也。又西則峽門、望門、大小橫琴山、零丁洋、仙女澳、九竈山、九星洋諸處,而浪白澳在香山澳之南,為番舶等候接濟之所,則香山所之戍守宜切也。又西為崖門、寨門海、萬斛山、洲等處,而望峒澳在崖門之西,為番舶停留避風之門戶,則廣海衛及新寧、海朗二所之戍守宜切也。若西路三郡,去倭島似遠,而安南、占城、暹羅、滿剌諸番,風帆易達。高州之南神電衛所轄一帶海澳,若蓮頭港、汾洲山、西傢灘、廣州灣,皆府之南翰也。雷州凸出海中,三面受敵,其遂溪、湛川、潿洲、樂民等四十餘隘,固為門戶之險,而海安、海康、黑石、清道並徐聞、錦囊諸隘,亦所以合防海澳者也。至於廉州之境,尤為全廣重輕,故兵符特札於靈山,達堡增屯於衛北。海寇之警,峒獠之擾,外夷之侵,有兼憂焉。永樂七年,倭嘗陷廉州矣。而瓊州,又廉之外戶也。五指腹心,盡為黎據,所設城邑,類皆濱海備倭之製。若白沙、石、頭、文昌,與海安、海康對峙,番島飄風突來,防禦甚艱,此西路所當加意者也。又濱海諸邑,為盜賊淵藪者,如增城、東莞之茶窯、十字窯,番禺之三漕、波羅海,南海之仰船岡、茅窖,順德之黃頭涌,香山、新會之白水、分水等處,往往歲集兇徒,以小艇出沒,珠禁弛則糾黨盜珠,珠禁嚴則誘倭行劫,此又當詰姦禁宄,以消其萌矣《海道考》:廣州舶船往諸番,出虎頭門,始入大洋,分東西二路,東洋差近,西洋差遠。宋於中路置巡海水師營壘,今為東莞縣南頭城。東南海路二百裏,至屯門山,水皆淺,日可行五十裏。乃順帆風西行,一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若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蠃洲,又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西去占城二百裏。又南二日至陵山,其山峻而方,有泉下繞如帶,即占城地也。陸行至賓童國一月程,東去麻逸國二日程。水行一日至東西竺昆侖洋,又一日行至古苴國,其王號苴屈,即真臘也。又半日行至奔沱浪洲,即丹眉流國。又二日至軍突弄山,又五日至海硤,南北百裏,北岸則羅越國,即暹羅也;南岸則佛逝國,占城屬國也。又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今瓜哇也,為南海中最大洲。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祗國,即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多畏之,疑即昔之婆利國,今佛朗機也。其北岸則阿羅國,一名阿羅陀,今滿剌加也。阿羅西則阿𠔌羅國,一名阿羅單。又從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婆露國,一名阿魯。又六日行至婆那國,一名須文達那,即今蘇門答剌國也。又西至伽藍洲,一名翠藍嶼。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其地在西洋之西北岸,距南天竺大岸百裏。自伽藍洲行二十日至榜葛剌國,即西天竺也,一曰西印度。海口有察地岡,番商於此抽分雲。天竺之西千五百裏曰註輦國。宋大中祥符八年,其貢使言:從本國舟行七十七日,歷舟阝勿丹山、娑裏西蘭山,至古羅國。又行七十一日,歷加八山、占不勞山、舟寶竜山,至三佛齊國。又行十八日,渡蠻山水口,歷天竺山,至賓頭狼山之西王母塚,距舟所將百裏。又行二十日,度羊山、九畏山,至廣州之琵琶洲。離本國凡千一百五十日雲。又雷州,控入海水路,從州東至海三十裏,渡海抵化州、吳川縣之洲,入廣州,通閩浙;從州南陸行一百七十四裏,至遞角場抵海,南泛海一程,可至瓊州;從州西陸行一百五十裏泛海,水路至安南諸番國。又瓊州,東至海一百二十裏,直通大洋,故諸番舶,雖東洋、琉球等國,被風漂,多至瓊州也。
其重險則有梅關。
梅關,在南雄府北六十裏大庾嶺上,東北去江西南安府二十五裏,雄傑險固,為南北之噤要,亦謂之橫浦關。自秦戍五嶺,漢武遣軍下橫浦關,常為天下必爭之處。有驛路在石壁間,相傳唐開元中張九齡所鑿。宋嘉中,復修廣之。舊時嶺上多梅,故庾嶺亦曰梅嶺,關曰梅關。今梅廢而關名如故,有官軍戍守。詳見江西重險大庾嶺。
【按】廣東之地,介於嶺海間。北負雄、韶,足以臨吳、楚;東肩潮、惠,可以製甌、閩;西固高、廉,扼交、邕之噤吭;南環瓊島,控黎夷之門戶。而廣州一郡,屹為中樞,山川綿邈,環拱千裏,足為都會矣。肇慶接壤梧州,指臂相倚,溪峒犭犭童藉以控製。若四郊多事,鼓棹西江,不過六七百裏而徑達番禺,此上遊之險也。連州北通郴、永,可以直走湖南,且西與平樂之賀縣連界,由此縱橫南北,似為徑易。雖南雄密邇大庾,由嶺南下,可以捷走韶州,然由連指韶,潘美之師實奪劉之魄。兵固無常勢矣。潮州東接漳州,海寇窺伺,必假途於此,而柘林寨其首衝也。廉、欽及高、雷二郡,與粵西皆犬牙相錯,肘腋之防,不惟一族,不特為交趾障蔽也。利害之機,安危之係,有近而不察,忽不及防者。特籌粵東,而僅斤斤於番舶之恣擾,礦冶之姦頑抑末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敘寧都魏禧 | 敘南昌彭士望 | 總敘一 | 總敘二 | 總敘三 | 凡例二十六則 | 目次 | 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北直方輿紀要序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