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鑒賞辭典   》 劉叉      劉學鍇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冰柱
  劉叉
  師幹久不息,農為兵兮民重嗟。
  騷然縣宇,土崩水潰,畹中無熟𠔌,壠上無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遊僻,跋履險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縷,鬢發蓬舥。
  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獨臥旅捨無好夢,更堪走風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詰旦都成六出花。
  南畝未盈尺,纖片亂舞空紛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間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瑩潔,隨勢無等差。
  始疑玉竜下界來人世,齊嚮茅檐布爪牙。
  又疑漢高帝,西方來斬蛇。
  人不識,誰為當風杖莫邪。
  鏗鏘冰有韻,的玉無暇。
  不為四時雨,徒於道路成泥柤。
  不為九江浪,徒為汩沒天之涯。
  不為雙井水,滿甌泛泛烹春茶。
  不為中山漿,清新馥鼻盈百車。
  不為池與沼,養魚種芰成霪霪;
  不為醴泉與甘露,使名異瑞世俗誇。
  特稟朝沏氣,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
  森然氣結一千裏,滴瀝聲沉十萬傢。
  明也雖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麯瓦,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時逼,不得時在我夢中,倏然漂去無餘。
  自是成毀任天理,天於此物豈宜有忒賒。
  反令井蛙壁蟲變容易,背人縮首競呀呀。
  我願天子回造化,藏之韞櫝玩之生光華。
  從唐德宗貞元末到憲宗元和時期,以韓愈為首的一派詩人,一反大歷以來圓熟浮麗的詩風,走上險怪幽僻一路。如韓愈的《陸渾山火》和盧仝的《月蝕詩》等都足以代表這種詩風。劉叉也是這一詩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車》二詩為最有名,而《冰柱》詩尤奇譎奔放,寄托遙深,為後世所稱揚。
  全詩可分為三段。
  從首句到“更堪走風沙”為第一段。在這一段裏,詩人首先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幹戈不息,民不聊生。安史亂後,接着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騷擾西南邊疆,詩裏所說的“騷然縣宇,土崩水潰,畹中無熟𠔌,壠上無桑麻”,反映了當時因戰禍連綿而造成的田園荒蕪景象。詩人為了躲避兵災,逃嚮四川,而四川也非樂土。旅途是艱辛的,漫長的,而在兵荒馬亂中跋山涉川,不僅要忍受風霜勞頓之苦,還要時時提防惡人的侵害。“貂裘蒙茸已敝縷,鬢發蓬舥,雀驚鼠伏”,寫出了旅途中的狼狽情景,為下文藉寫冰柱抒發感喟作了鋪墊。
  從“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為第二段。這一段是全詩的主要部分,描繪了冰柱的奇麗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後,房檐間的冰柱垂挂下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一樣的晶瑩潔白,玉色瓊輝。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竜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漢高帝的斬蛇寶劍!這兩個奇特的比喻,不僅寫出了冰柱的風神,還為下文寫它的不為世用張勢:它不能化為及時雨,使田禾滋壯;而衹能化為泥漿,使道路艱難。它不能化為九江的波浪,奔嚮大海;而衹能浸沒於峽𠔌,沉淪於天涯。它不能化為雙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為中山美醖,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為池,積而為沼,養魚種芰;它不能為甘泉,不能為飴露,使這特異的祥瑞徵兆為世俗贊誇。它衹能憑着它的清沏之氣,孤潔自賞,自凝自消。它的光彩雖不大,卻無法掩遮;它負着麯瓦,不能施展神鋒,鏟除姦邪。這一大段的描繪,句句是在寫冰柱,卻句句關合到詩人自己。詩人的懷才不遇的激憤之情,剛傲不羈的性格,全面地顯示了出來。
  從“奈何時逼”到末句為第三段。這一段寫冰柱消失以後的感慨。天晴凍解,冰柱從夢中消失,杳無蹤跡。萬物的成與毀是天决定的,它對於冰柱不會特加恩澤,卻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蟲,順生易長,背着人,縮着頭,聒噪不休。希望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櫃子裏,使它永遠放出光輝。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層,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蟲對比,揭示出當時政治上的小人橫行、賢士在野的情況。最後詩人把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輓轉形勢,重用賢才。詩的最後兩句是畫竜點晴,點出了詩的主題,就是說衹要皇帝能重用賢士,排斥姦邪,就能消弭戰禍,天下太平。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詩,題材新奇。更奇的是對冰柱的形象描寫,把冰柱擬人化,句句是寫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自己的懷才不遇。他用玉竜的爪牙,劉邦的斬蛇寶劍來比喻冰柱,貼切而新鮮,為修辭手法創一特例。就詩體來說,這首詩是句子長短不一的雜言體,抒寫較自由,適宜於表現較復雜的思想感情。用這種詩體,不可避免的是多議論,散文化。劉叉的這首詩顯然是受《月蝕詩》的影響,而又加以發展,顯得更為奇譎奔放。使這首詩顯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韻方面。它用的是麻韻,麻韻字的音是響亮的,高亢的,但韻字卻比較少,因有“險韻”之稱。這首詩共二十七韻,全屬麻韻,中間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過。“邪”字用了兩次,前一個音“牙”,是劍名;後一個音“霞”,是姦邪之“邪”的另一讀,音義不同,故得同用。用麻韻寫古體詩,一韻到底的很罕見。本詩在抒寫中一氣貫下,縱橫自如,在描繪冰柱一段,連用了六個“不為”排句,氣勢浩蕩,鬱結於胸中的不平之氣,噴薄而出,“特稟朝沏氣,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兩句,拗折多姿;“森然氣結一千裏,滴瀝聲沉十萬傢”兩句,對仗整飭。這些句式的變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連的,句子或長或短,或對仗,或散行,而最後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韻腳上來,毫無生拼硬湊的毛病,用險韻而不覺其險,顯示出詩人的才華,為唐代詩壇增添了光彩。宋代蘇軾在《雪後書北臺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韻,第二首的末兩句是:“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可以看出他對於劉叉的《冰柱》詩是很贊賞的。(李廷先)
  偶書
  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奇就奇在最後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是一把什麽樣的刀,又為什麽受到磨損呢?
  詩中說,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復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韓愈亦有“事隨日生”之句,意同。當時正是唐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作者經常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當這種時候,作者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而結果卻不得不“磨損胸中萬古刀”。
  作者是個富有正義感的詩人。《唐才子傳》說他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這位少時因愛打抱不平而鬧過人命案的人物,雖改志從學,卻未應舉參加進士考試,繼續過着浪跡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義行俠”的秉性,也沒有因“從學”而有所改變,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剛直的性格。衹是鑒於當年殺人亡命的教訓,手中那把尚義行俠的有形刀早已棄而不用,而自古以來迭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卻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懷深處,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寶刀,刀光熠爍,氣衝鬥牛。然而因為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卻不能拔刀相助,滿腔正義怒火鬱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衹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瀉。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無形的刀,那把除姦佞、斬邪惡的正義寶刀,衹能任其銷蝕,聽其磨損,他的情緒又是多麽激憤!作者正是以高昂響亮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首詩用“磨損的刀”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自己心中的復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可謂高妙。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還沒有看到用“刀”來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這種新奇的構思和警闢的比喻,顯示了劉叉詩的獨特風格。
  (李廷先)
  姚秀纔愛予小劍因贈
  劉叉
  一條古時水,嚮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這是劉叉在贈劍給友人時寫的一首小詩。詩之獨特處,在於通篇以水比劍。本來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閃閃發亮的劍光,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絶書》說:“太阿(寶劍名)劍色,視之如秋水。”後來也有以水比劍以至直接將劍稱呼為水的。如李賀詩:“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竜子。”(《春坊正字劍子歌》)劉叉這首詩不衹是在一二句詩中將水與劍相比擬,而是把水劍的比喻作為一個基本構思貫通全篇,更是別開生面。
  “一條古時水,嚮我手心流”,說得很口語化,而頗有詩味:詩人不直說這是一把古代傳下的明晃晃的寶劍,而說成“一條古時水”;不直說寶劍“拿”在我手裏,而是循着“水”的比喻拈出一個“流”字,說一條水嚮我手中流來,從而使得原來處於靜態中的事物獲得了一種富有詩意的動感。這種從對面着墨的寫法,較之平鋪直敘多了一層麯折,因而也就多了一種風趣。
  第三句還是循着以“水”比劍的基本構思煉字。劍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贈”、“惠贈”,而是扣緊“水”字,選用了“瀉贈”。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條流動着的“水”,流到詩人手裏,又瀉入朋友掌中。如果直說成“我把劍送給你”,那就情韻全失,索然無味了。
  以上三句寫贈劍,末句是在贈劍時的殷勤囑咐。“北,是迫近的意思。這一句是說不要為了私人的小仇小怨用這把劍去作無謂的爭鬥,弦外之音是應該用它來建立奇功殊勳。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劍》詩中寫道:“願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可以用來幫助理解末句沒有明白說出的這一層意思。
  (陳志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虞世南王績王梵志寒山
上官儀盧照鄰駱賓王杜審言
蘇味道王勃楊炯劉希夷
宋之問瀋佺期郭震李適之
陳子昂賀知章瀋如筠張若虛
張說蘇頲張敬忠張九齡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